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我心中抹不去的“顾乡”

2018-03-04 11:17:42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刘世胜

我的出生地,是在哈尔滨一个叫“顾乡”的地方,它原本还有个名字叫“顾乡屯”。

“顾乡屯”是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现在,这个名字已不复存在,被“群力新区”的新名取代。

无论“顾乡屯”经历了多少次变迁,如何渐行渐远,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但在我的心灵深处,它依然是那么令人魂牵梦绕。“顾乡屯”三个字,乍一听起来,感觉有点儿土,况且又地处哈尔滨西郊,所以人们自然把它当做了农村的村屯。其实不然,“顾乡屯”是位于哈尔滨西部的一片繁华区域。在哈尔滨这座城市尚未形成之前,就有大批人群在此居住聚留。“顾乡屯”名称由来有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清朝末年,山东省昌邑县北孟乡大约有百十号人“闯关东”来到哈尔滨,集中在“顾乡”一带种地为生。其中姓刘和姓宗的人最多,而且还是亲戚。初来乍到哈尔滨,天气寒冷,维生艰难。当时有一刘姓德高望重者,为了便于相互关照,面对所有人制定盟约,不管姓啥,都是来自山东的乡亲,大家必须互相帮助、互相照顾,遂将大家居住的这一带命名为“顾乡屯”。这“顾乡”的乡,是乡亲老乡的乡。这“顾乡”的顾,是顾及照顾的顾。原来,“顾乡屯”是哈尔滨市形成之初,“闯关东”的山东人朴素善良的人性体现,是这些人渴望和谐幸福的一个美丽传说。

另外,根据古文献记载,“顾乡屯”出土的古动物化石以及一些相应的文化遗物,把黑龙江的历史提前了40000多年。历次发掘中,“顾乡屯”出土了大量动物化石和石制品、骨制品以及部分遗物。考古证明,“顾乡屯”一带曾有远古人类生活过。

清代末年,“顾乡屯”一带就有了手工业,象郭家窑和宋家窑;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和开通,带动了“顾乡”区域的工商业发展,1907年至1911年,哈尔滨有10家俄商创办的面粉企业开业,其中1911年日俄合资的马诺克斯面粉厂开业(二粉厂前身);民国时期,开办了永生和、元聚祥、协昌仁三家油坊和酒精厂;上世纪30年代,小窑业发展到近百家;制米厂、小油坊、烧锅等有30余家;百货铺,饭店、大车店、铁匠炉等小手工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当时“顾乡屯”一带的居民多数以种地、烧窑、拴马车为生。

1922年出版的《哈尔滨指南》介绍,当时“顾乡屯”归哈尔滨市第一区、第五分署、第一驻在所管辖。现在的天合街和何家沟南大轿,那时候叫南什字街;现在的吉星街那时候叫北什字街。1929年时的哈尔滨地图标明,“顾乡屯”当时已开辟了天合街、南北街(今乡里街)、后长街(现乡社街)、中华街(现乡正街)、华岩街、大马路(现通顺街)、边街及何家沟东、南、西三街(现东河沟、南河沟、西河沟街)。

西河沟街一带曾是哈尔滨最早的马市,早在清朝末年,就已初具规模。那时候,许多马贩子聚集到这里,自发的骡马交易形成了当时东北三省最大的马市。随着马市的繁荣,这里逐渐成了外来移民的居住区。当然,昔日的繁华马市如今已被众多的汽车销售网点所代替。

童年记忆中的趣事都在“半拉城子”

上世纪60年代我出生于此,更严格地说,我出生的地方是“顾乡”的边缘地,当时还有个名字叫“半拉城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半拉城子”是哈尔滨市生产红砖的基地。工农大街从东到西全长约2.5公里,两边分布着多家制砖厂。大街上来来往往的几乎全是拉砖的汽车和马车,路面虽不宽,却是柏油路。大街上只有一辆老式公共汽车来回跑,坐一次五分钱,但乘客也不多。

当时,我的家就住在临街北面的二机床厂宿舍,与织布厂的大门仅一街之隔。出了家门向房后走,越过一片稠密的居民区,进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希望的田野”,我们叫它“下甸子”。一块不起眼的坡地上,有我家的小菜园,我特别关注西红柿,每次采摘时都要选个最大最红的塞进嘴里,那股酸甜味胜过现在所有饮料。我和小伙伴们在灌渠内戏水;在稻田里摸小鱼捉泥鳅;在玉米地里找“甜杆儿”;在草地上网蜻蜓。

最过瘾的还是冬季。砖厂停工了,大坑的坡道上积着厚厚实实的冰雪。许多男孩子拿着自制的小爬犁,先在坑顶平地上快跑十几步,到坑边迅速趴到爬犁上,然后从两三百米的大坡道上飞驰而下,到坑底一头栽到雪堆里,然后爬起来拿着爬犁一步步又爬到坡顶,再滑下去,直到头冒热气、汗流满面,其中的乐趣和刺激,我估计不比现在到亚布力滑雪差多少。现在想想,着实有些遗憾,当时由于自己胆儿小,始终没有敢去尝试一下打爬犁的滋味。

人生第一场电影是在顾乡电影院看的

自我记事起,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所有的乐趣与苦涩、所有的泪水和汗水,都洒在了这片叫“顾乡”的热土上。从上小学,我的活动范围,就从“半拉城子”延伸到了“顾乡”。上学后看的人生第一场电影,就是在顾乡电影院,电影名叫《阿福》,反映美越战争的故事片。顾乡电影院地处乡里街129号,是“顾乡”地区唯一的一家电影院和娱乐场所,后来翻建成二层楼格式。记得每当要上映新片时,卖票的小窗口处就会人山人海,有人甚至会半夜去排队,当时真羡慕在电影院上班的人,也许是当时的心灵感应吧,以至于后来自己真的当了几年电影放映员。

从小到大,最爱吃的食物竟是油条,我们也叫“大馃子”。小时候就盼着过年,家里能炸“大馃子”。后来长大了,知道有早餐店专门炸“大馃子”,就开始惦记买。买的地方多了,就比较出来,还是“狮子楼”炸得最好。从“半拉城子”到“狮子楼”要走很远的路,但是,这也阻挡不了去那里买的欲望。“狮子楼”位于天合街的上清河湾,曾经是一座二层老建筑,是一个俄罗斯人在上个世纪初建的百货商店。后来,一场大火将“狮子楼”烧毁了。现在还遗留一个框架。需要浓墨重彩书写的顾乡屯火车站

“顾乡”还有一处需要浓墨重彩书写的地方,那就是顾乡屯火车站。在车站街铁道线北侧,介于康庄桥与三孔桥中间的一片平房棚户区内,淹没着一栋100多年前修建的火车站舍——顾乡屯火车站。它东北起通达街,西至乡政街,后称为车站街,如今已被康安路、二环高架桥从中间截断。当年的顾乡屯火车站也已随着铁路主干线改道,退出了历史舞台。

顾乡屯火车站是哈尔滨市上个世纪初四大车站之一,极具文物保护价值,2006年,当它的遗址被发现后,引起了规划、铁路、文管等部门的关注。2010年被哈尔滨市政府列为第四批三类历史建筑。

据史志记载,顾乡屯站原来是中东铁路正式运营时的一个会让站,始建于1903年,当时的主要作用就是会让车、临时中转等,是中东铁路早期典型建筑的代表。据了解,中东铁路全面通车后,在道里区建成顾乡屯火车站,是1903年7月东省铁路局通车时设立的出哈尔滨站的第一站,距当时的沙俄兵营和贫民聚集的“沙曼屯”较近。由于当地居住人口密集,投入使用后至1949年前夕,每年客流量近万人。顾乡屯站在当时的哈尔滨铁路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中转作用,并一直使用到上个世纪60年代。1960年以后,随着铁路信号管理技术的提高,顾乡屯站的原有作用逐渐丧失。尽管站舍保存基本完好,但已改变用途,成为铁路职工的住宅,并逐渐淹没在杂乱无序的棚户区里。从往日的繁华到今日的破败,百年老火车站在风雨中日渐凋零,但其本身的文物价值还是不可估量的。

作为“顾乡”人,我人生路上的那些苦乐悲喜,都深深埋藏在了这里。不幸的是,在它辉煌时,我尚未出生;当它从“顾乡屯”华丽转身为“群力新区”之前,我又过早地离开了这里。所幸的是,我曾见证了它的沧桑,见证了它改造之前的模样。

“顾乡屯”这个曾经有远古人类生活过的人类栖息地,目前,正在以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着面貌。随着哈尔滨西客站的投入运营,随着群力新区的迅猛建设,一个现代化新城区即将在这里诞生。不过,即使到那时,“顾乡屯”这个有着幸福和谐含义的称谓也不该被忘记,因为它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回忆和遐想太多、太多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