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郑召龙:让双合村马铃薯产品走向全国

2018-04-01 12:55:04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加格达奇区白桦乡双合村团支部书记、马铃薯合作社带头人郑召龙,刚从区里参加完活动,顺便到土地局、工业园区、招商局等部门跑马铃薯加工项目回来。不久前,几位来自上海、河南的搞现代有机农业的全国青联委员准备出资1500万元与郑召龙联合以股份制的形式在村里成立公司,建立一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专门种植繁育脱毒马铃薯种薯。

村头成片的土地都是土豆地。郑召龙说:“去年这里种的都是农业科研部门培育的优质脱毒种薯,大兴安岭生产的脱毒马铃薯种薯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性状好等特点,投入产出比约为1∶5.6,一直受到省内外用户的好评。”郑召龙认定,脱毒马铃薯种薯项目发展前景看好。

“农业产业园区的项目运作起来后,不但能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还能拉动种植、储藏、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郑召龙说。

用知识和创新圆梦

郑召龙今年39岁,朴实的外表透出坚定与豪迈的气度。他说:“农民‘自给自足’的时代已经远去了,只有知识和创新才能圆新时代农民致富的梦想。”

正是他这份坚韧意志改变了双合村的命运。1997年,18岁的郑召龙高中毕业,回家帮助父母和兄长务农。当时的双合村人均只有几亩地,碰到好的年成,全家一年的收入就两三千块钱,刨去日常开支所剩无几了。

郑召龙聪明能干,他发现每年都有外地人不远万里来这里调运马铃薯种薯。好奇之下,他做了些调查,发现由于独特的气候优势,加格达奇产出的马铃薯种薯退化慢、脱毒性好,运到外地播种后产量比当地种薯高出30~50%,市场反响特别好。

郑召龙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商机,他马上联系当地科研所购进了市场销量最好的早大白、尤金885两个品种试种。他刻苦钻研马铃薯种植技术,不懂的问题就求教当地农业专家,由于注重科学管理,他种下的马铃薯薯型好、品质高,当年喜获丰收,被客户抢购一空。很快家里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不但建了砖瓦房,还购置了几件像样的农机具,吸引了村子里不少人前来“拜师学艺”。

双合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村民们习惯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只种植大豆、小麦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是种植油豆角,经济效益不高。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尝到马铃薯种薯种植甜头的郑召龙没有停住脚步,他积极帮助村民引进新品种,带动村民一起致富。他先后十几次到省农科院拜访专家,请农业专家到村里来培训农民20余次,帮全村人掌握科学种植技术。

勇做带头人合作经营

“以前是你做你的,他做他的,这样,马铃薯的品种不一,到秋季的时候,大家互相压价,恶性竞争厉害。现在统一后,大家品种都一样,市场整合,价格就提上去了。”郑召龙说。

基于这一想法,2011年11月双合村合兴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成立,开始了全村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合作社从最初只有4~5户,发展到现在的70余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0%。

郑召龙说:“合作社采取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的办法经营,利润归农户个人。秋天合作社统一跟客户谈,每个农户家里有多少斤土豆,统计上来,然后一起卖。”

双合村的变化是脱胎换骨的:合作社引进新品种,购买新设备,全村种植马铃薯面积达8000亩,通过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亩产量由原来的1500斤提高到现在的4500斤,产品销往山东、河南等地,供不应求,农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不到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1.2万元,生产效益大幅提高。2015年合作社与当地龙头企业丽雪淀粉厂合作,给丽雪淀粉厂生产高淀粉马铃薯原料,开辟一条马铃薯销售新路,实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双合村从以前的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在大兴安岭全区名列前茅。

发展好马铃薯主业,郑召龙他们合作社还积极拓展多种经营模式,他多次南下去河北石家庄考察大豆深加工项目,去河北安国县考察中草药市场,开辟新的致富渠道。

“新时代的农民思想一定要活,紧跟形势,敢于接受新事物。”郑召龙说。

实干加巧干使郑召龙成为大兴安岭地区致富带头人、优秀共青团员、全省星火科技带头人、全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2015年7月,他被推荐成为全国第十二届青联委员,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出席了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议,并当选为全国青联副主席。

打开眼界多方引资引智

唠起从北京刚回村那阵子,郑召龙说,每天接的电话很多,通过青联这个渠道,他迎接来自上海、北京、广东、无锡的企业老总,他们看好了大兴安岭的山水,都有在村里合作投资的意向。

有了平台就能发挥更大的能量。郑召龙眼光看得更远,在他看来,一个好项目可以带动全村、全乡,甚至是全区实现增收致富。打品牌,郑召龙还是钟情农产品,尤其是脱毒马铃薯。

郑召龙说:“国家主推马铃薯主粮化,每年全国种薯需求量接近1亿吨,而加格达奇种薯产量就占全国的1%到2%,每年到这里收购的大客户就有300多,商机太大了。”

自从参加省党代会回来,他就谋划从“粮头食尾”上做文章,目前,他已经多次与中国农科院、黑龙江省农科院沟通联系,动员几个老总级的全国青联委员投资,建“马铃薯种薯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基地,进行马铃薯精深加工,让“原字号”变成“新字号”。届时依托现有的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村屯种植户一起发展。

“河南郑州一家农业科技公司每年需要优质马铃薯脱毒种薯1500万斤,老总是全国青联委员,他看好大兴安岭马铃薯了,前些日子带几名技术人员对建‘马铃薯种薯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基地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地区行署和区政府领导也很重视这个项目,区政府领导还专门到河南考察,如果项目顺利建成的话,那致富的不仅是双合村了。”郑召龙兴奋地向记者诉说着。

采访结束时,郑召龙真诚地邀请我们在项目建成时再来这里。他要在发展马铃薯产业的道路上走出特色,让他的马铃薯产品走出双合村、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