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哈尔滨外国领事馆风云
2018-04-15 20:02:46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最早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
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
闫金利
1906年,自清政府宣布哈尔滨通商开埠后,先后有20多个国家在哈尔滨设有领事馆或代表处。其中,俄、美、英、日、德、法等国均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
哈尔滨第一个外国领事馆
1907年1月14日,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第一个在哈尔滨建立,馆址最初设在中东铁路局楼内。由于总领事馆和中东铁路局分属俄国外交部、财政部两个部门,首任总领事留巴与中东铁路局局长霍尔瓦特经常发生矛盾。
1908年,俄国政府免去留巴的职务,霍尔瓦特兼任总领事。
1909年,俄国政府任命鲍培为哈尔滨总领事,馆址迁至公司街的新建馆舍(现哈工大博物馆)。
1914年,总领事特拉乌绍利特、中东铁路公司代办达聂尔与英国驻哈领事斯莱竟无视中国主权和国际公约,在哈尔滨签订《英俄协定》,将俄属租界变成公共租界。
1920年3月,中东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将把持中东铁路17年大权的俄国残余势力代表人物霍尔瓦特赶下台,中国军队接管了中东铁路及附属地的警备权。1920年12月,吉林、黑龙江交涉局接管了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
充当在哈美企后台老板的美领事馆
1907年1月21日,美国驻哈领事馆成立,首任领事是费世尔福列德。美国作为日俄战争的调解人,在美、英主持下,日俄签订的《朴茨茅斯协定》,打破了沙俄独霸哈尔滨的局面。美国顺势在南岗东大直街与义州街(现在的果戈里大街)交口偏南的位置设立领事馆。美国领事馆主要充当在哈美国企业的后台老板,美孚石油洋行几乎垄断了哈尔滨的石油市场。花旗银行是哈尔滨外资银行和保险业大亨,收购或控股了糖厂、粉厂等诸多企业股份,美国农具公司、工业公司、汽车修配等行业在哈占有很大市场份额,在哈的美国商团专门从事美国商品向俄国转运和销售业务。美国领事馆从未放弃与日俄争夺对哈尔滨的控制权,联合德国等国家共同反对俄国垄断中东铁路及哈尔滨的行政权。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领事馆被日军查封,领事与工作人员被软禁在馆内半年之久。1942年7月4日被遣送,绕道南非返回美国。
日本驻哈领事馆犯下滔天罪行
1907年3月4日,日本作为日俄战争的胜利者在哈设立了总领事馆。馆址最初设在南岗区义州街(现在的果戈里大街花园小学校),首任总领事川上俊彦。日本驻哈总领事馆成立伊始就根据1896年签订的《中日通商航海条约》,摄取了领事裁判权,并成立了警察署,配备了刑事警察。在领事馆的地下室还设立了监狱,用于关押反日革命志士。1917年11月28日,日本总领事馆在哈组织所谓“日本人自卫团”,配发枪支弹药,在哈肆意滋事、制造事端。十月革命后,俄国总领事馆关闭,日本总领事馆取而代之成为在哈各国领事馆的“首领”。带头勾结美、英、法、德、意干涉中国内政,侵犯中国主权。哈尔滨沦陷后,日本总领事馆警察署规模扩大,直接参与对中国人民,特别是对抗联战士和反满抗日志士的血腥镇压。1936年2月,日本总领事馆迁至车站街(现在的红军街108号)。1945年8月,苏军攻入哈尔滨后,日本驻哈总领事馆被查封,最后一任总领事宫川船夫与其他馆员被苏联红军拘押至西伯利亚。
法国驻哈领事馆在哈开馆时间最长
1907年5月18日,法国在哈建立领事馆,首任领事彼列斯克。馆址最初设在东大直街与吉林街交口(现已拆除),1923后搬至南岗区齐齐哈尔街(现龙江街)39号。
1898年中东铁路开工建设,以哈尔滨为中枢在中东铁路沿线募集资金,华俄道胜银行成为沙皇政府和中东铁路当局的“账房”,法国为华俄道胜银行的最大债主和股东,获利巨大。法国领事馆主要对华俄道胜银行的运行进行严密监督,保证法国利益不受任何损失。二战期间,法国向德国投降后,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接受维希政府领导,领事馆继续开馆。
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法国领事馆被日伪当局查封。1945年8月15日本投降后,在苏军占领当局的协助下,9月20日,法国领事馆恢复。
1947年5月15日,哈尔滨特别市政府社会局外侨科奉命将法国领事馆接收,法国领事馆在哈开馆41年。
巧取豪夺的英国驻哈领事馆
1910年1月,英国政府任命吴理斯为英国驻奉天(今沈阳)总领事兼任哈尔滨领事,1911年在哈正式设立领事馆。馆址最初设在南岗东大直街56号。1919年后移至车站街(今红军街)69号新馆址。
1914年4月30日,《英俄协定》签订后,先后有美、法、丹麦、荷兰等10个国家加入了该协定,在哈享受与俄、英同样的殖民待遇。在英国领事馆的支持和庇护下,英国商人几乎垄断了哈尔滨的金融和保险市场。与美国联手控股将波兰籍犹太人创办的老巴夺卷烟公司变成英美联合烟草公司,与法国联手利用中东铁路开通了哈尔滨-莫斯科-柏林-巴黎-伦敦的国际旅游航线。还建立了哈尔滨鸡鸭公司,专门从事畜禽产品加工出口业务。日军侵占哈尔滨以后,英国领事馆继续开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对日宣战,英国总领事馆被日伪查封。最后一任领事阿尔切及领事馆其他领职人员均被软禁在领事馆内,档案、财产均被日伪接管。
1942年6月4日,领事馆全体人员被遣送,经南非回国。
德国驻哈领事馆非常务实
1909年8月21日,德国在哈建立领事馆,馆址先是设在道里江沿街,1910年迁至南岗花园街37号(今阿什河街与花园街拐角处),首任领事是道弥尔。一战爆发后,中国政府与德国断绝了外交关系,领事馆被关闭。
1920年7月24日,德国领事馆恢复办公。
1923年3月,德国领事馆升格为总领事馆。1929年7月26日至1930年1月,哈尔滨爆发了“中东路”事件,德国领事馆代行苏联领事馆事务。德国是沙俄修建中东铁路的主要技术顾问,中东铁路建设所需电器、电料和机车几乎都是德国制造,哈尔滨的发电厂及电车、电灯、电话、电线等城市设施建设几乎全部依赖德国。1927年10月10日,由德国西门子公司承建的哈尔滨两条市内有轨电车线路竣工,14辆有轨电车全部出自德国制造。1932年日军侵占哈尔滨后,德国领事馆仍然开馆。
1945年5月,苏军占领柏林,德国投降,日伪当局封闭了德国领事馆。日本投降后,8月24日,苏军搜查了德国领事馆。领事邦查布等被俘后,押往苏联,领事馆房屋、财物及档案均由苏军接收。
(作者工作单位:哈尔滨市档案局)
本版图片均由闫金利提供
“龙江往事”版“档案钩沉”栏目稿件,由哈尔滨市档案局提供,读者如有疑问或建议请与作者联系,邮箱daj yanj i nl 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