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绥芬河畔"石头记"

2018-05-04 10:44:10 信息来源:大鹏新闻网-牡丹江晨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东北网5月4日讯 近日,国内权威专家会同本地文物工作者在绥芬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共发现旧石器地点17处、石器800多件,首次发现的“勒瓦娄哇”欧洲龟背式向心剥片技术,刷新了牡丹江和绥芬河水系旧石器的考古记录。

陈全家教授讲解打制石器的特点。

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这个跨度极大的漫长时期,被考古学家称作“旧石器时代”。多年来,通过全国各地的考古发现,人们对旧石器时代的认识有了一定的依据,对于先人如何打制石器也有了一些研究。那些或深埋在土壤中,或裸露于田野上,在普通人眼中与自然形成的石块无异的石头,却是记载着漫长人类历史变迁的“石头记”。

去年4月份,一群身负特殊任务的“背包客”,针对牡丹江和绥芬河水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针对旧石器时代的考古调查,共发现旧石器地点12处,时代均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多数在距今1-2万年间,个别地点距今2-3万年间,初次证明了在一万年以前这两个水系确有人类活动的遗迹,为牡丹江畔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勒瓦娄哇石器。

时隔一年,2018年4月22日至27日,这群背包客又如约而至。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市文物管理站、东宁市文物管理所专家联合组成的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队再次对绥芬河流域及其支流进行了田野调查,共发现旧石器地点17处、石器800多件。其中,“勒瓦娄哇”欧洲龟背式向心剥片技术的发现再次刷新了当地考古研究记录,不仅从一定层面上为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传播提供了证据,也为长白山东部山地及我省东南部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引入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考古专家再来寻石

4月28日,记者在我市一家宾馆见到了风尘仆仆赶回牡丹江的陈全家教授,和这次实地考古调查的“战果”——一块块整齐陈列在桌子上的石块。在记者眼中,这些大小、形态各不相同的石块并没什么特别,就像山间田野随处可见的普通石头一样。但在陈教授眼里,这些石块说是宝贝也不为过。“这些石块大都是距今约1万-2万年间的打制石器,这块是用来剥皮的,这块是用来刮油脂的……”陈教授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他告诉记者,这些石块不止记者这些外行看不出端倪,就连一般的考古学家也容易看走眼。

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各式打制石器。

作为中国旧石器考古研究的权威专家之一,65岁的陈全家教授可谓正统科班出身。此次针对牡丹江和绥芬河水系的调查,也是陈教授多年针对旧石器系统调查大课题中的一部分。30多年来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日日夜夜的与石为伴,让陈教授一打眼就能分辨出普通石块和打制石器的区别。

依靠陈教授丰富的考古专业知识,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市文物管理站、东宁市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的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队,于4月22日信心满满的进入东宁市绥芬河流域进行实地考古调查。

踏水寻踪按图索石

陈教授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野外工作,他早已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考古方法。在实地调查之前,他和此次同行的两名硕士研究生通过奥维地图,仔细查看了本次调查区域的地形、地貌、等高线等,并按照多年野外工作总结出的古代人喜欢依山傍水、背风向阳、临水而居的生活习性,提前在奥维地图上确定了多处极有可能留存有古代人活动遗迹的地点。而后的事实也证明,完备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经验总能事半功倍。靠着陈教授对旧石器研究勘察手段和器物类型判断上的丰富经验,使得本次实地调查异常顺利,前期预判的古代人生活遗迹地点准确率达到了100%,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

在地图上厘清水系、地形的脉络后,接下来专业的考古知识成为破解寻访难题的钥匙。在考古专家的视野中,对调查地域的土质结构进行分析后,会让“寻石之路”的方向更明晰。纵向来看,当地的地质结构大概分为四层,而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大都位于第三阶地。第三阶地一般高出河水面30-40米,经过长年累月的水土流失和风化剥蚀,存有打制石器的原始层位不断变化,逐渐变成了风化壳上的耕地,使得大部分打制石器裸露在耕地之上,为打制石器的考古发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之所以选择4月下旬来此实地调查,是因为现在的牡丹江天高云淡、气候适宜,山间田野的绿植还未大量萌发,放眼望去一片开阔,是旧石器寻访的最佳时节。”陈教授告诉记者,经过近5天的寻访调查,考古调查队在绥芬河流域及其支流共发现距今约1至2万年间的旧石器地点17处、石器800多件。

收获丰厚远超以往

据了解,这些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大多分布在有侵蚀的风化壳上和耕土层中。针对旧石器的专题收集和调查,陈教授已经轻车熟路。从调查点经过仔细辨识筛选后带回的800多件打制石器,均是上万年前古代人类留存下来的旧石器。石器类型包括大石器石核、刮削器、两面器、石叶、石片等。

“辨别石器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石头的器型、劈裂面以及打击点,都需要综合考量。这次发现的石器都是打制石器,是古代人用石头打石头的方式制作出来的各式工具。按照石器形状的不同,可以用来剥树皮、割肉、刮油脂等,相当于现代所用的刀、锯、锤子等。”陈教授解释道,这次考古调查最大的惊喜是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技术——“勒瓦娄哇”欧洲龟背式向心剥片技术,刷新了牡丹江和绥芬河水系旧石器的考古记录。这种技术最早出现在距今10多万年的欧洲,之后随着古代人的迁徙和技术、文化的传播,该技术在距今约2万年时传到了绥芬河流域。此外,这些打制石器的工艺还包括细石叶剥片技术、石叶技术、向心剥片技术等,存在的时代均为旧石器中晚期,多数在距今1至2万年间。

据市文物管理站副研究馆员杨枢通介绍,此次田野调查收获远超去年,不仅发现的旧石器地点数量和石器数量都要远超以往,而且首次发现了“勒瓦娄哇”欧洲龟背式向心剥片技术的存在,并采集到大量“勒瓦娄哇”欧洲龟背式向心剥片技术的旧石器标本,以及非常少见的打制大石器(打制的石核)。充分说明绥芬河流域及其支流附近非常适合居住,曾聚集过数量较多的远古人类。此次考古调查为长白山北段及我省东部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证据,很有研究价值,也为东北亚旧石器考古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据了解,牡丹江地区经过持续4年的专项旧石器调查,已经基本覆盖了全地区较大的河流,包括牡丹江流域、海浪河流域、穆棱河流域、绥芬河流域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专项调查,如此对一个地区进行旧石器专项调查在全国都是极为罕见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