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大国工匠董礼涛:以匠心驻守“中国创造”

2018-05-05 19:27:4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哈尔滨5月5日电题:大国工匠董礼涛:以匠心驻守“中国创造”

  新华社记者杨思琪

  他,27岁成为高级技师,创下了当时公司年龄最小高级技师的纪录;他,参与加工制造国产首台30MW燃气增压机组,摘取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他,先后有120余项技术攻关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创造了数以千万计的经济效益……他是董礼涛,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军工事业部的一名铣工。

  1989年,从哈尔滨汽轮机技校毕业的董礼涛成为一名铣工学徒。他每天干的,就是用铣刀对各种零部件进行平面、沟槽、孔洞的加工。生于平凡,却不甘于平凡。当时加工要求是将孔洞形位误差控制在0.2毫米范围内,董礼涛却想,能不能将它控制在0.02毫米?

  为了实现这个在别人看来是“野心”的“小目标”,他利用休息时间,捧着书本仔细钻研,趴在铣床上反复琢磨。他提出一些大胆的、非常规的加工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工作仅3年,董礼涛就在公司举办的各类职工技术比武活动中,连续占据冠军“宝座”,先后获得“铣工状元”“技术大王”等荣誉称号。为此,公司曾一度改变比武规则,让他做技术指导,为的是把机会留给其他参赛职工。

  其间,面对一些工友甚至前辈“光会比武,干活儿行不行”的质疑,董礼涛用一次次攻克别人无法攻克的难关证明了自己。后来,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法在全公司推广,“董师傅”成了所有人对他的称呼。“正是一次次比武训练,帮我积累了大量理论知识,为实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董礼涛说。

  2008年,为适应更高效高质的生产形势,公司设备开始升级改造。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董礼涛就熟练掌握了数控机床加工操作要领。但在一台进口设备中,一些装配件是公司无法自主生产的,没有成熟工艺和成功经验,只能依赖外协加工,需要支付巨额费用,这成了公司在新项目生产上难以逾越的难关。

  “要靠我们自己的‘中国芯’,挺起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脊梁。”董礼涛立志潜心研究,熟悉掌握新设备特点,自行设计成套工具,创造性地制定独特加工方案,不但提升了效率、节约了成本,更扭转了以往依赖外购或外协加工的被动局面。

  “加工出来的产品要像工艺品一样,精致完美。”董礼涛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影响着越来越多年轻工人。他还将自己多年用心积累的铣床加工技法汇编成册,成为最实用的加工指导书。如今,他带的不少徒弟在各类技术比武大赛中脱颖而出,成为生产中的骨干力量。

  董礼涛组建了工作小组,每天在微信群分享实操案例和注意事项,吸引了40多名铣工一同研讨业务。“董礼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3年来,承担了大量常规火电、核电产品、燃压机组和重点工程产品的中小部件制造攻关任务,取得了10项国家专利。

  面对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机械冶金行业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等诸多荣誉,董礼涛始终保持朴素的平常心:“我没有觉得自己多优秀,我认为工作就应该这样做。同样一个毛坯,消耗同样的电能、辅料和机床损耗,干嘛不做一个精品?”

  如今,国产首台65万千瓦核电汽轮机、国产首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汽轮机、国产首台30MW燃压机组以及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中,都凝结着他的智慧和汗水。“这就是我们看《厉害了,我的国!》特别激动的原因!”董礼涛露出了少有的笑容。

  从普通一线工人到知名技能专家,从攻克技术瓶颈到步入行业领先水平,从担当企业责任到肩负国家使命,董礼涛走过了近30年路程。在他看来,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是我国产业工人共同的梦想。他要将铣削加工作为自己不懈奋斗的出发点,在助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稳步前行。(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