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把旧爱当成新欢没走出从前也辜负了现在

2018-05-06 11:57:0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后来的我们》,怎么说呢?

一开始我并没打算去看这部片子,一来是“退票风波”让我对这部影片的质量和真诚多了一些怀疑,二来这种类型片的情节和情感,也都大抵相似。但当日的影院排片,让我基本没有别的选择,闲着也是闲着,索性就看了。

观影的过程中,我应该还是沉浸于影片营造的情绪和氛围中了,很多地方也都看得热泪盈眶,对于一个观众来说,这就够了,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一部影片能够带给你一些好的感受和感动,至少不算虚度时光。

所以当别人问我对这部影片的印象如何时,我并不做过多褒贬的评价,只是说,要看你的情绪和心境对不对,对了,这部影片就还可以一看,感觉不对,或者带着过于理性的态度去审视,你就会觉得有太多的地方经不起推敲,太多的观念不能够赞同。

或者说,它是一部好看的MV,但却不能算是一部成熟的电影。更多靠的是情绪的流动,而不是情节的推动,甚至让人有一种感觉,刘若英导演这部影片,就是为了说出心里的那些“金句”。然而,真实的人生,哪有“金句”那样简单。

青春、北漂、前任……每一个点都可以触动千万个人的内心,都是可以引发“十万加”的话题,但如果抛开所谓的情怀,回归到现实世界中,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被标签化的词语,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很多只是我们把曾经的“苟且”,包装成了后来的“诗和远方”。

如果这只是个人的一种情结,并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是我们庸常生活的英雄梦想,是我们对现实苦痛的诗意对抗。但如果把这当成一种集体情绪加以渲染,甚至贩卖,就让人感觉有些刻意和矫情了。

影片中,林见清和方小晓给我的感觉,就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想要”,但最后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比如,开着车的小晓对醉酒的见清大喊:“你得知道你自己想要什么,不是因为我想要什么,你才想要什么。”

比如,当林见清说:“我真的已经努力变成你想要的样子。”方小晓却说:“但我已经不是我原来的那个样子了。”

不要说林见清不知道方小晓要的是什么,我们观众也不知道她要的是什么,甚至方小晓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方小晓说的这些话,如果不是口是心非,就是过于贪心了。

高晓松在一档节目中,就曾对一位富二代的双标价值观给予了犀利点评:“要有一以贯之的世界观,不能要自由的时候把西方那套拿出来,要钱的时候把东方那套拿出来。”

方小晓你当初不是到处找北京人相亲吗?你不是跟林见清说:“据说在北京待够五年,就可以扎根了,我新年第一个愿望,就是要嫁个北京人!”怎么当林见清“努力变成你想要的样子”时,你怎么“又不是原来的那个样子了”呢?

扪心自问,如果你们还是当初的那个样子,你们就真的还能在一起吗?

林见清:“如果当时的你没走,后来的我们,会不会不一样?”

方小晓:“如果当时你上了地铁,我会跟你一辈子。”

很多如果,而今道来,都像一字千钧,但放回到当时,可能都不堪一击。

林见清亦然,他口口声声说自己能为方小晓“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但当他在困窘生活中沉迷于游戏世界的时候,在网上跟女孩玩暧昧的时候,因为跟父亲置气而与小晓争吵的时候,再想想他的那句情话,就会觉得格外空洞和幼稚。

其实,这部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林见清与父亲之间的那些微妙细节,但也暴露出了林见清的过于自我的性格倾向。这也是我们当下很多中青年人,与父母之间关系的通病:总是有着那么多的不耐烦,那么多的自以为是,他们想要的,我们无暇也无心了解,所以我们想给的,也往往不是他们想要的。

在的时候不珍惜,不在的时候觉得可惜,我们对待亲情如此,对待爱情也是如此,这也造就了我们总是阴差阳错的宿命。

当初的我们,因为物质的匮乏和对其忙于追求,而忽略甚至放弃了感情;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但却还想有当初的我们,这就是一种奢望了。这种奢望可以当成是一种怀想,但却不能当真,更不能拿出来炫耀。至于对前任的“曾经沧海”,更是只可微澜,不宜澎湃。

这部影片在形式和结构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过去与现在穿插叙事,过去为彩色,现在为黑白,因为林见清开发的那款游戏有这样一个设定:“如果没有你,我的生命将失去颜色”。但在我看来,把过去的一切都加上美好的滤镜,是对现实的不公平;而把生命中的所有色彩都留给前任,更是对现任的无视与伤害。

此情可待成追忆,也只应成追忆。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林见清和方小晓的情感纠葛,像极了陈奕迅的这句歌词。他们其实都是活在对爱情和对彼此的美好幻觉中,一旦回归现实的土壤,所谓的红白玫瑰,最后可能都会沦为“蚊子血”和“饭粒子”。

青春是可以一俊遮百丑的,苦难是可以都付笑谈中的。所以后来的我们,总是对青春和苦难有着过多的流连和偏爱,而对当下和日常有着太多的不满和无感。这也许就是林见清所说的:“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但总是沉浸不幸、美化苦难,就是患上对过往生活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了。《后来的我们》当成故事看还可以,但当成生活,就容易成事故了。

李健在《歌手》节目中,谈到为何会对十年前创作的《异乡人》歌词进行修改时,说了这样两句话:

“音乐态度其实跟文学态度是一样的,从大的来讲,永远是自我表达,而这种自我表达,第一不能迎合,第二也不是孤芳自赏的表达。”

“我不赞成歌曲写得太苦,夸大自己的苦难和坎坷是没有必要的,它在我看来不够真实,或者作为作者来说,你不够坚强和成熟。”

这两句话,恰好对症刘若英的这部《后来的我们》。走出半生之后,还葆有一颗少年的心是好的,但还是要有一个成人的视角和心态,来看待、处理生活和情感。毕竟,后来的我们,总要在时间中学会成长。(生活报首席评论员静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