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新生村的新生活

2018-05-16 17:30:42 信息来源:新华社发布者:isen点击量:

从一人一马一杆枪的游猎生活,到发展农业生产、传承传统工艺、拓展林下经济;从居住“斜人柱”,到住上家用电器齐全、宽敞明亮的砖瓦房……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新生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大兴安岭一带,被誉为“兴安猎神”。1953年9月,原属爱辉县辖区内14个部落的鄂伦春族下山建村定居,开始了新生活,新生乡新生村也名源于此。目前,新生村共有鄂伦春族166人。

走进新生村,一座“斜人柱”式的迎宾门格外醒目,街道旁一栋栋具有浓郁鄂伦春特色的房屋映入眼帘,仿白桦林的围栏有序地隔出几十户鄂伦春人家,水泥路通到每户家门口,街边安装了路灯。

下山之前,鄂伦春人居住在深山里,住的是“斜人柱”、帐篷、地窨子。定居后,他们的住房经历了三次变迁。“刚搬下来的时候,政府给我们建了木刻楞,一开始一些鄂伦春人还不习惯,后来我们也就习惯啦。”新生村鄂伦春人莫彩强说。

鄂伦春族下山30周年之际,党和政府给鄂伦春人盖了第一批砖房。2013年,鄂伦春人又一次搬进了政府提供的新居。新生鄂伦春族乡乡长张慧说,5年来,新生村最大变化是村容村貌、居住条件以及医疗条件的改善,鄂伦春人过上了现代人的新生活。

鄂伦春族狍皮手工技艺传承人葛长云,1953年下山之前穿行在大山深处,和父辈过着“衣靠兽皮食靠兽肉”的生活。“当时给我们盖了木刻楞,我们下山后,感觉比以前在山上住的‘斜人柱’好多了,有火炕,可以取暖,舒服多了。”葛长云说。

72岁的葛长云是一名老党员,家里洗衣机、电视机、沙发样样俱全。说起鄂伦春人的生活变化,葛长云现场编词,用鄂伦春语唱了一首赞扬社会主义好和共产党好的歌曲。抑扬顿挫之间,老人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现在社会多好呀,我们住的新居,是政府2013年给盖的新砖房,一分钱没花,看病全报销,孩子上学还有特殊照顾政策。”葛长云患有气管炎,今年3月住院,花了1万多元,出院后全部报销。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村的孩子陆续到黑河市读书,闲置下来的新生鄂伦春族乡中心学校,如今改造成爱辉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参观学习。记者遇到爱辉镇中心学校六年级毕业班的69名师生,正在这里举行“回归自然,走进鄂乡”研学之旅。

“以前对鄂伦春族,不太了解,通过这个活动,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不仅把传统文化保留下来,而且过上了新生活。”爱辉镇中心学校6年级学生宋子欣说。

如今,除了冬天狩猎,鄂伦春人还开展农业生产、文化旅游多种经营。新生村鄂伦春族吴丽霞家去年种了600多亩地,纯收入达到20多万元。此外,吴丽霞还经常上山采集一些野菜、榛子等,开了一家农家乐。

“感谢党的好政策,赶上了好时代,我们才有了新生活。”新生村鄂伦春人常说的这句话,一直在记者耳边回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