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张浦民办小学入学须房产证? 校方:学校有权制定入学条件

2017-07-05 19:20:10 信息来源:艾森网江苏频道发布者:看江苏点击量:

 昆山张浦民办小学入学须房产证? 校方解释:学校有权制定入学条件.jpg

新昆小学。

昆山张浦民办小学入学须房产证? 校方解释:学校有权制定入学条件

《招生告家长书》

  中国社会新闻社/艾森新闻网(www.isenjs.com)江苏昆山报道(记者 杨可馨)“上民办学校也要房产证?让我们买不起房的外来务工人员怎么办呢?”这几天,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一部分适龄儿童的家长因为孩子上不了学,急得寝食难安。

  许多来昆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条件限制,很难进入公办学校就读,于是民办学校就成为了他们解决上学问题的最佳途径。那这些家长的孩子为何连民办学校也进不了了呢?原来,昆山市张浦镇民办新昆小学今年出了新规定:入学申请须提供房产证等一系列材料。这道门槛,让不少买不起房的家长欲哭无泪,他们的孩子原本已经因为户籍被公立学校拒之门外,现在又被一张“房产证”挡在了民办小学校门外,这让他们何去何从呢?

  家长反映:民办小学入学须房产证 外来务工人员很受伤

  近日,有不少家长向中国社会新闻社记者反映,称他们在为孩子申请进入昆山一民办小学就读时,因为没有在当地买房,无法提供房产证,孩子连民办小学也进不去,面临着无学可上的境地,这让他们很无奈,也很受伤。

  家长姜先生告诉记者,他于2012年从内蒙古呼伦贝尔来到昆山张浦务工,小孩今年8岁了,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他深知凭自己的条件,孩子是无法进入公立小学的,于是准备为孩子申请进入昆山市张浦镇民办的新昆小学就读。可申请表的第一项条件就将他难住了——学校要求提供房产证。

  “报不上名,被房产证压住了!”姜先生一脸无奈地说,“房价太高,我们买不起啊!我们又不是要求上公立学校,为什么也要房产证啊?我们不要求孩子能上多好的学校,只是希望能给我们的孩子一张课桌,让他有上学的机会,让他能留在父母身边,我不想把他送回老家当留守儿童……”

  与姜先生有共同遭遇的几位家长也纷纷表示:“私立学校都上不了的话,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在昆山这么多年了,也算是为昆山的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吧,现在这样,不是完全不给我们发展的空间了吗?”

  学校解释:考虑政府稳定工作 我们自己制定了入学条件

  7月4日,中国社会新闻社记者来到昆山市张浦镇民办新昆小学发现,学校门卫室玻璃窗上张贴的《招生告家长书》和《新昆小学入学申请表》内容的确与家长们反映的一致,要求提交房产证,并且房产证还被列在众条件中的第一条。

  记者就此采访了新昆小学校长贾华,贾校长解释,新昆小学的定位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该校往年确实没有提出过房产证这一项条件,但今年提出这一条件完全是考虑张浦镇入学稳定工作,“我们必须按上级的思路去做,先招在当地买房子的。”

  当记者问及学校张贴的《招生告家长书》是哪个部门发布的、政府部门有没有相关文件时,贾校长称:“告示是(学校)自己弄的,没有正式文件。我们民办学校名义上是自主招生,但肯定还有很多综合因素需要考虑的……”

  贾校长告诉中国社会新闻社记者,新昆小学去年一年级新招了7个班,但由于场地有限,今年只能新招2个班,同时增加了房产证这一条件,于是很多适龄儿童都被挡在了门外。贾校长说:“我们也希望把他们招进来,我们也很理解家长们的心情,哪怕把老师们的办公室腾出来当教室,挤一点,条件差一点,能让孩子们有学上。如果按照去年的招生规模和条件,这些孩子是可以招进来的。”

  政府回应:政府未将住房作为条件 政策系学校自己制定

  随后,中国社会新闻社记者前往昆山市张浦镇人民政府对此事进行了解。

  得知记者来意后,张浦镇人民政府负责宣传的洪委员表示,公办学校是严格实行积分入学,这是昆山市教育局的规定。“新昆小学是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是自主招生,他们的招生政策是(学校)自己制定的,不是我们政府把住房作为一个条件。”

  同时,洪委员补充道:“民办学校是分批次招生,可能是有房有车的先解决,有多余名额,条件再放低。依次下去,直到在招生范围内招满为止,这是他们自主的政策。”

  民办学校让适龄入学儿童家长提供房产证,作为孩子入学的第一条件,到底是政府的要求,还是学校对政府相关精神的误解?而对于那些买不起房的外来务工人员而言,他们的孩子又将如何入学,学校负责人欲言又止的原因到底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导致专门为务工人员子弟创办的学校却不收务工人员的子弟?

  中国社会新闻社将继续关注该事件的进展。

编辑:艾森网江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