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未完答卷如何作答
2016-06-04 13:21:37 信息来源: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中国时报》6月4日刊发题为“520未完答卷如何作答”的文章,作者:王铭义。全文摘编如下:
北京对蔡英文的就职演说认定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两周以来,两岸官方(陆委会/国台办)联系机制与两岸谈判管道(海基会/海协会),应声中断,各项涉及政府机构和公权力事项的交流,恐怕也将陆续停摆。不过,北京仍预留两道“重新答卷”伏笔,关键就在新政府愿不愿意作答?或如何务实作答?
客观而言,蔡英文对两岸议题的陈述应超出北京“意料之外”的安全:没有挑衅、没有刺激。其中,蔡英文表明将依照《中华民国宪法》(具一中各表意涵)、两岸关系条例(全名《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具有一个国家,两个地区的法理概念)处理两岸事务,北京即使不满意,但应是相对理解的。
不过,北京并不满意蔡英文对“两岸关系性质”和“九二共识”核心议题的模糊态度,同时,更关注蔡英文只谈新南向政策,刻意忽视两岸经贸交流合作。但北京并未即时让台湾感受“地动山摇”,主要是两岸还不到摊牌时刻,仍必须“观其行”:政策作法与人事布局。
因此,521北京发出两项具有可操作性的讯号,其中,国台办说,只要确认坚持“九二共识”,两部门联系沟通机制才得以延续;海协会说,只要海基会得到授权,向海协会确认坚持“九二共识”,两岸两会的协商和联系机制就得以维系。
北京虽然认定蔡英文的演说“未完成答卷”,但随即发出“两个只要”讯号,如同是提供“补考”机会,而且答卷者不再只是蔡英文,陆委会与海基会也可扮演补充作答的角色,这何尝不是北京保留观察空间的策略操作。
尤其,海协会负责人在521谈话提到2008年5月26日海基会重新改组后,在通报新人事并确认“九二共识”基础的复谈模式,中共涉台人士不讳言,这是值得借鉴的重要经验模式,关键是新政府不能再绕过两岸政治基础的门槛,两岸持续僵局对台湾并不是有利的“选项”。
两岸官方或半官方机构当前实际的“互动状态”是:海基、海协两会之间,沟通之门暂时关闭,但并未完全锁死,两会传真机还是通的,但对方“已读不回”,除涉及急难救助、文书验证,其余业务均告停摆;“习马会”后匆匆建立的两岸高层热线依旧在,只是断了讯号。
随之而来的,两岸高层官员(厅局级以上)互访、两岸城市首长交流、两岸依协议共同合作打击犯罪、具有半官方性质的两岸观光旅游互设机构(台旅会/海旅会)能否持续运作等议题,恐怕还将陆续浮出台面。
两岸能否开展新型互动关系,突破民共沟通魔咒,情势并不乐观,但也不是绝对悲观。上海对台研究专家严安林就说,当前最核心的关键是:蔡英文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两岸关系?如果台湾只想依靠美、日,远离大陆,甚至与大陆保持对抗,那两岸关系前景恐怕难以乐观。
在复杂的政党生态与统独意识纠葛的环境下,蔡英文对两岸的论述,应是揉合台湾多元民意与对岸态度的“产物”,两岸当局之间的“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为避免彼此误读、防止误判,双方当前迫切需要确立的共识应是“耐心、善意、理解”。
“不同的道路选择决定不同的前景”,北京对蔡英文的“听其言”,已做出第一波评价,两岸虽然暂时度过“地动山摇”的难关,但北京对新政府的“观其行”将是持续升压的较量过程,新政府能否务实做出“答卷”,或是否继续绕弯,这已是新政府难以回避的执政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