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新年展望:蔡当局“对抗思维”是两岸关系发展障碍

2018-01-03 14:46:08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新年回顾与展望:蔡当局“对抗思维”是两岸关系发展障碍

2017年正值两岸打破隔绝状态、恢复民间交流30周年。30年来,两岸关系克难前行,走上了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两岸同胞共圆中国梦的历史契机。然而,自从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再度在岛内执政后,蔡英文当局顽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对内系统性地推行“去中国化”工程,对外千方百计挤入美、日地缘战略同盟,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受到严重冲击。本文谨从对2017年的回溯中,展望2018年两岸关系的期望脉络。

一、中共十九大为对台工作指明了方向

两岸僵局下,岛内外各界高度关注中共十九大后如何为一个时期的两岸关系定锚、定调,十九大报告权威而全方位地回应了各界关切。

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高屋建瓴、以人为本、知行合一、继往开来,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重要理念、目标任务、原则方针和主要措施。对做好新时期对台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在关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十九大报告画出了清晰红线,表明了绝不容忍国家分裂历史悲剧重演的坚定意志、充分信心和足够能力。

同时,十九大报告的涉台内容提出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实现“两岸一家亲”的具体路径。报告指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

二、蔡当局“对抗思维”是两岸关系发展障碍

蔡当局和民进党对两岸关系定位的问卷始终采消极回避、负隅顽抗姿态,致两岸制度化沟通协商机制和各项交流往来遭遇挫折,两岸关系也面临从“冷僵局”进入频繁“冷对抗”的局面。

蔡当局无视形势变化,仍固守二元对立的对抗思维。对外,执意“拉美日抗陆”,兜售“没有九二共识的互动新模式”;对内,一方面在“柔性台独”中构造“新台湾国族认同”,一方面内政施政“不均衡、不稳定、不合作、不可逆、没有正义”,引发广泛民怨沸腾与持续社会动荡。这又不断刺激蔡当局在两岸关系上冒险投机、转移焦点。

(一)蔡英文两岸论述本质不变而姿态百变,僵化保守且愈加强硬。蔡英文用文青辞藻掩饰不接受“九二共识”而欲概括接纳两岸交流成果,甚至幻想民共接触的荒谬思维;是弃守转攻,用“民意牌”、“民主牌”和“国际牌”向大陆转嫁政治和道义责任,争夺“两岸对等博弈”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这种消极、盲动心态显示,蔡对大陆的政治意志、战略定力,以及对区域内外形势存在严重误判;其两岸政策实质目标是为“柔性台独”护航。

(二)蔡当局“柔性台独”路线持续祸乱两岸关系,制造分离主义土壤。在李、扁经验教训上,蔡英文采取了更为渐进、隐蔽、实质和系统的“柔性台独”路线,通过全方位的“文化台独”和“国族分裂”,逐步强化“事实独立”,为“法理台独”积累条件。

一是政治制度上,对蓝营快刀割肉,对“一中”庖丁解牛。其一,炒作“转型正义”,利用“全面执政”优势,推动“政党法”、“促转条例”和“党产条例”等法规,以清查党产、“还原真相”、“保密防谍”等名义和“司法”案件追杀蓝营和“统派”。其二,游走于“法理台独”边缘,企图以解构“中华民国宪法”和“释宪性台独”,消解“一中”在台湾的法理地位。

二是文化认同上,“去中国化”与“国族分裂”并举。“法理台独”无法一步到位,蔡当局聚焦于两岸文化博弈主动权。其一,“去中国化”环环相扣,通过研拟“文化基本法”、洗绿“中华文化总会”等,从战略和制度层面主导“文化改革”;为官民赴大陆和两岸交流设限;以全面“去蒋”等操作清洗“中国”历史记忆和政治符号。其二,既破且立,构建“台湾国族认同”。灭国先灭史,亡族先亡文化,一方面,将“台独教育”升级为“台独课纲工程”,全盘肢解、扭曲文史教育,进行长期绵密的历史记忆修改和国族认同重塑;另一方面,通过“语言平权”和钳制中华信仰,拔高少数民族、殖民和新住民文化,试图从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血缘地缘、民族基因和价值观念上,人为制造与中华民族“殊源异归”并具本体意义的“台湾民族”。这种“国族分裂”路线也被称为“文化台独2.0”,是“柔性台独”的“最后一里路”,为两岸关系深埋祸根。

(三)蔡当局两岸路线缺乏自我更新动能,难与我正向而行。“柔性台独”是一条不归路。蔡当局缺乏足够的动能进行自我政策革新,回应大陆的问卷,而蔡英文声望暴跌导致其不断滑向深绿。蔡挟高民意就任之初,是其在两岸关系上寻求突破的黄金时期。但在无能失德的执政品质戳破其皇帝新衣,声望长期死亡交叉之后,蔡已没有足够的政治能量回应“一中”问题。在绿营“台独教条”和“做一任就下台”压力下,蔡甚至不得不启用深绿的赖清德担任副手,通过“公投法”修正。蔡当局未来仍将在顺从民进党内两岸主流路线的基础上策略性地迎合深绿,难有大幅调整。

三、未来两岸关系面临风险与挑战

蔡英文当局上台后,岛内政治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强,为未来两岸关系埋藏危机。

一是“公投法”完成“修法”使未来两岸关系变数增大。蔡当局完成“公投法”“修法”,大幅降低了“公投”提案、联署和生效门槛。尽管此次“修法”不涉“领土、国号变更”和“两岸协议”提案,但“公投”门槛的大幅松绑,在2018和2020选举周期里,会因“公投绑大选”效应而导致台湾进入“缤纷公投时代”,开启民粹的“潘多拉魔盒”。可以预料,未来形形色色的“公投”必将加大岛内分离主义的声焰,成为两岸爆发危机与冲突的诱因。

二是蔡英文面临绿营内部激烈的两岸政策与话语权竞争。2017年,随着蔡英文政治能量的减弱,绿营内部不再像2016年民进党“全代会”时那样,全党几乎只有“维持现状”一个声音,而是形形色色的两岸关系言论不断冲击蔡的权威与控制力。一方面,蔡的顽固颟顸严重干扰两岸正常交往,坐困愁城的绿县市长们需要施压和曲隔;另一方面,展现挑战“大位”的政治高度。而赖以“阁揆”姿态公开在立法机构“宣独”,直接挑战蔡“维持现状”,则是看准蔡“弱势”而与其争夺基本盘。这意味着民进党仍有有重回李、扁路线的可能。在2018、2020年的选举周期,绿营各方力量出于政治考虑,与蔡在两岸政策和话语权上的竞争将更加白热化,“踩红线”事件或将发生,碰触两岸关系敏感神经的风险增大。

三是岛内反“独”促“统”力量遭打压削弱,蔡当局两岸政策失去有效制衡。其一,蔡当局试图用“绿色恐怖”垄断岛内涉两岸关系的话语权。在两岸关系持续“冷对抗”、各项交流降温的敏感时刻,蔡当局变本加厉祭出公权力大棒,针对“统派”和蓝营人士制造“绿色恐怖”,展开系统性迫害,以对其人身、思想和言论的禁锢,使其丧失政治、社会与舆论影响力。特别是对王炳忠等多名新党青年实施搜查、抓捕,显示岛内“统独”斗争激烈程度升高。蔡当局想以此举削弱支持“一中”认同的政治力量,为两岸和平统一增加障碍。其二,蓝营政党自身也难以形成有效合力。整个2017年,国民党因连绵不断、内斗激烈的公职选举而陷入持续的内部损耗和路线矛盾,甚至于在面临政治追杀和选情复杂的生存危机面前,也没有国民党内高层人物展现出统御全党、整合泛蓝的斗志与远见,两岸路线出现保守、后退,大幅挫伤国民党的政治话语权。

结语:新时代的机遇之光

2017、2018更替之际的世界并不平静。蔡当局在内外压力下,在两岸关系上冒险、甚至与大陆进行某种程度“正面对抗”的倾向有所上升,加上各种变量和不确定性的交互作用,以及两岸缺乏互信沟通机制和风险管控渠道,在未来一段时期,不能排除两岸关系由“冷对抗”发展为擦枪走火,正面对抗的可能性。

但新时代的两岸关系同样充满希望与机遇。其一,两岸经济社会双向交往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持续动力。一方面,两岸经贸闯过政治险礁,持续发展。2017年,两岸贸易额同比上升11.1%、大陆实际使用台资同比增长37.0%。另一方面,大陆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连续释放政策红利,为广大台胞来陆观光、求学、就业、创业、经商和生活提供了激励性的制度环境和同等待遇。广大台湾同胞感受到大陆的真情实意,搭乘大陆发展快车,提升了他们在大陆的收获感和幸福感,激发了更多台湾民众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中贡献心智,顺势而为的热情。其二,两岸关系大势促进岛内民意认同转变。在蔡当局逆势而动的“柔性台独”路线下,岛内民意出现了重要转折。《联合报》举行的“两岸关系年度大调查”显示,超半数民众不满蔡当局两岸政策,并对未来两岸关系存有新期待;同时“急独”和“缓独”人数降至2成,创下历次新低;同时,高达72%的民众对大陆观感转趋正向,带动赴陆发展意愿提升。其中30岁以下青壮年“西进”大陆求学、就业的意愿最高,达到53%。类似的民意变动,在绿营机构“美丽岛电子报”、“台湾民意基金会”的民调中也有反映。这些数据客观地反映出岛内的民意流转和民心所向。

大陆正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担当历史使命,回应民心期盼,主导两岸关系方向与大势,驱动两岸关系向着光明的前景发展。

来源:中国台湾网 作者:刘匡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