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侠客岛:台在地缘上虽知用力方向 却没有真正出路

2018-01-08 16:26:26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原标题:【解局】地缘政治,台湾绕不开的命定(二)

 

 

1515398513405.jpg

四、从“新中原”到“七块论”

1996年5月20日,李登辉在就职演说中,大谈 “经营大台湾、创建新中原”。这个题目,某种程度上是从地缘政治文化上来建构的。

按照他的观点,台湾位于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汇集点,不但充分保存中华文化传统,并且接触西方民主、科学及工商文化,远超越中国其他地区,势必逐渐发挥主导,担负起文化“新中原”的重任。

他说这话当然有资本,一则彼时台湾经济体量和现代化程度比大陆大又高,二则他认为岛内传统文化保存好,试图喧宾夺主争正朔。但中原岂能轻易易手?

地缘逻辑和历史逻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从1945年开始,数年间江山一片红。1949年12月,当蒋氏父子从成都凤凰山机场飞赴台湾的那一刻起,中原已完成易手,他们就不再拥有逐鹿的资本了。其后的“反攻大陆”,种种努力成了无望和泡影,如今只残存在金门岛的心战墙上。

想想看,以2000多万人之力,在3.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造“新中原”,试图引领9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10多亿人民,除了蚍蜉撼树蛇吞象,岛叔想不到更好的形容词。

别说“新中原”,连经济上利用地缘优势打造“亚太营运中心”,台当局都错失良机把事儿办砸了。纸上画饼“新中原”,更多的是迎合国民党遗老遗少的心思。以李登辉深藏不露的城府,先以巩固政治地位为要。屁股坐稳后,他的狐狸尾巴露了出来。

既然立不住,就只能破了。

在《台湾的主张》一书中,李登辉提出一个石破天惊的“中国七块论”,主张中国一剖为七,分成台湾、西藏、新疆、蒙古、东北等七个区域,相互竞争。

在他看来,“台独”要成功,首要的不在人数多寡、民意向背、意志强弱、军力大小,而在突破地缘魔咒和困局。只有中国大陆分崩离析了,台湾“独立”才能摆脱地缘的束缚,并成为地区的领头羊。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七块论”更像是“中国崩溃论”的变种,恰恰承袭的是日本右翼文氓政客早以有之的论调。在其后的岁月里,李登辉公开提倡“两国论”,媚日皮和“台独”骨合体,而不再遮遮掩掩。

可惜,如今大陆国力蒸蒸日上,七大块没见着,在统一问题上只有铁板一块。《反分裂国家法》在全国人大全票通过,让他的继任者陈水扁恼怒跳脚。尔后的“躁进”踢到了铁板上,在国际上获赠TROUBLEMAKER(麻烦制造者)这一响当当的名头。

 

 

1515398513940.jpg

五、“新南向”骑虎难下

“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是蒋经国晚年主政时对大陆的应对方针。也难怪。大陆在地缘综合影响力上如果算大象,台湾连羚羊都算不上。最笨的办法,就是仿照明清时代的“片帆不许下海”,老死不相往来。问题是,20世纪末的时代,两岸交流的窗口一旦开启,拦是拦不住的。

面对人流、金流、货流不断西进大陆,李登辉上台之初搞了个“戒急用忍”,为的是踩刹车。后来看到潮流滚滚,堵不如疏,于是弄了个“南向政策”出来。

所谓南向,就是台湾努力加深与东南亚的经贸往来。既是对大陆的地缘制衡,又可降低对中国大陆的经济依赖。用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的话说,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种基于地缘的综合考量没错,从李登辉、陈水扁到马英九和蔡英文,“南向政策”一直在喊偶尔在做。

到了蔡英文上台,为示区隔,“南向政策”变成了“新南向”甚至“新新南向”,但无论多少个新,旧瓶装旧酒而已。

一方面台当局手里的牌太少,只能一味鼓动台商去投资、东南亚赴台旅游,另一方面“新南向”想成功,必然要“借东风”,但“东风”黄了。特朗普一上台,退出TPP,亚太再平衡也不怎么提了。少了这两个点,台当局在当地一缺政治资源,二缺“外交”连结,拿什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蔡当局虽然也想了一些法子,比如把“新南下”延伸到南亚、印度,但终归缺乏跟硬实力配套的主导权。所以被内外夹击,进退失据。东南亚不太稳定的政治局面和不完善的法制环境,让台湾企业吃尽苦头而有苦难言。“一带一路”倡议的强大吸引力,与大陆在东南亚和南亚的反“独”布局一起遥相呼应,让“新南下”几无生存空间和发挥余地。

这也是为何蔡英文上任后屡次为“新南向”鼓与呼,却屡次被业界“打脸”。骑虎难下之际,只有围魏救赵一途。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新南向”还没下文,蔡英文又在推“中南美”了。

由此可见,囿于台湾的实力,台当局在地缘上虽然知道用力方向,却没有真正的出路,只能像个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

 

 

1515398513235.jpg

六、水浅而舟小也

毛泽东评价李鸿章说“水浅舟大也”,从政治抱负和行政干才的角度而言,这是特定时代的悲哀。因为晚清乱世弊病丛生,正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庄子》同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岛叔要说的是,水浅舟小才符合生活与环境中的比例原则。具体到政坛,禀赋干才足不足,往往是地缘格局的赋予。

虽然蔡英文很感性地借外人之口说,“你的国家比你想象的要大”。但以治理好3.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为能事,对岛内数代政治人物的影响,包括战略眼光、政治胸怀和治理干才的局限,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对岛内有些人而言,这种“桎梏”局限了眼光而不自知,只看到“身为台湾人的悲哀”。于是,日夜考虑如何摆脱。阿扁那愣头青的做法,惹得小布什都破口大骂。绿营最初的政治诉求当中,连金马等离岛都可以放弃不要的,更不用说蔡当局在南海九段线(台所谓“十一段线”)尤其是太平岛问题上的暧昧态度。

说到南海。据说东南亚某国领导人见到中国前领导人,争辩南海问题,该国领导人表示,最少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些岛屿离我们更近。我们领导人吸了一口烟,缓缓道,从地理位置上看,你们离我们中国也很近。

这个段子的真伪且存不论,就讲地缘博弈的眼光和道理而言,那是杠杠滴。

可惜,蒋经国等政治强人去后,蓝营内部的偏安化与绿营要求的“脱离”化,已经有了或明或暗的连结。翻翻历史就知道,从南宋、南明到20世纪下半叶,失去中原后,“再争正统”的战略野心更像是安慰人心的口号,无一例外气息渐无,格局陡降自在情理之中。

世间早无大中华,孤岛独守小确幸。

或许,只有辽宁舰穿越台海时,从岛内紧急起飞的“经国”号战机的名称里,才能感受到往昔的那抹风流余韵。

蔡英文或许一直没有悟到,从大中华的地理视角看,卡提斯之言是绝妙的双关之语。根据小英都认同的“中华民国宪法”,国家的定义可包括“大陆地区”,绝非局限于台岛一隅哦。

 

 

1515398513937.jpg

文/东鲁虬髯客

来源:侠客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