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明确目标:广东将打造海运强省

2016-09-26 19:46:20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发布者:看广东谷勇点击量:

48f6638cea4989718560902d4527883d.jpg

艾森网广东消息:日前,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刘晓华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刘晓华说,广东是名副其实的海运大省,去年集装箱吞吐量居全国第一,但与香港等国际航运中心仍存在差距。为更好服务“一带一路”“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建设,省政府历经近两年调查研究出台本次《意见》,明确了未来将广东打造成海运强省的目标。

多措并举全方位发展海运业

《意见》明确建设海运强省目标

问:我省为什么要出台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刘晓华:我省是进出口贸易和海运大省。我省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常年居全国之首,去年更超万亿美元。而我省外贸进出口货物有90%由海运完成,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货物进口95%通过海运实现。去年,全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7.11亿吨,居全国第二;集装箱吞吐量完成5512万TEU,居全国第一。应该说海运业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014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发展海运业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我省以“一带一路”“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建设为契机,积极落实、创新发展海运业,取得一定成果。目前,我省拥有了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等5个亿吨大港,占全国1/6;港口生产性泊位近300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91个,约占全国1/8;全省港口开通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286条,与国外港口结为友好港口51对。我省注册水路运输企业600多家,水路运输辅助企业2000多家。今年,随着全球最大的散货运输公司——中远海运散货运输公司落户广东,广东船籍港的近远洋船队规模达到了1500万载重吨,占全国1/5,是名副其实的海运大省。

但我省在港口功能布局、现代航运服务发展等方面与香港、新加坡、上海长三角等国际航运中心还有一定差距。为更系统的全方位的发展我省海运业,推进海运强国建设,更好的服务“一带一路”“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建设,省政府经过近两年的调查研究,出台了《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建设海运强省的目标,为全面发展海运业指明了方向。

问:《意见》特点或亮点主要体现在哪里?

刘晓华:《意见》全文共七个部分,十九条。虽然仅仅4000余字,但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抓手有力、责任分明,主要有八大亮点:一是融合国家各大发展战略;二是放眼全球的战略定位;三是发展与宜居相结合;四是完善自身“筑巢引凤”;五是政府管理适应市场发展;六是注重软实力建设促行业转型升级;七是注重信息化迈向智能化;八是引进与培养人才并重,提升海运核心竞争力。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物流枢纽

2025年全省港口基本实现绿色化

问:为什么说《意见》融合、连接国家各大发展战略?

刘晓华:《意见》充分结合了建设“一带一路”、“自贸区”、“珠江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利用广东发展海运业的天然优势,使海运业发展成为连接几大战略的纽带。

根据《意见》,我省将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物流枢纽建设,着力打造东莞石龙公铁海河多式联运中心,使其成为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物流枢纽;实施“珠江门户战略”,打造广州南沙江海联运中心,打通“珠江西江经济带”与世界联通的节点;打造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现代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广州航运交易所,利用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将自贸区的航运要素配置能力提升到全国乃至全球。

问:《意见》如何放眼全球战略定位?

刘晓华:《意见》不仅立足国内建设海运强省,更是放眼全球,提升广东港航业在全球的竞争力、服务能力和配置能力。通过支持港航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参与境外港口建设、布局服务分支机构和物流网点,形成有全球配置力的服务网络。同时,鼓励建立港口城市联盟,加强港口国际深度合作,支持行业企业、协会、中介组织参加国际标准、公约组织,提升行业自律能力和国际话语权。

问:《意见》怎样将发展与宜居相结合?

刘晓华:港口与船舶排放现已成为港口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意见》高度重视绿色港航建设,把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宜居生态圈建设需要作为发展港航的一个基础、一个目标。通过加快港区设施设备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污染物防治能力建设,到2025年,全省港口基本实现绿色化。建立珠三角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宜居生态圈,发挥水运运能大的优势,深入实施大宗货物绿色运输北江示范项目,并复制推广。同时,发展清洁能源运输船队和港口装卸设备,推进老旧船舶、单壳油船提前报废更新,并给予补贴,提升船舶技术标准,减少船舶污染排放。

“筑巢引凤”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融合

问:完善自身“筑巢引凤”体现在哪里?

刘晓华:《意见》强调加强自身基础能力建设,明晰各港口功能定位,打通港口与货源腹地连接线,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同时,注重安全保障的建设,为平安发展保驾护航。

主要措施体现在:一是推进港口资源整合,提升港口资源利用效率和港口群整体竞争力,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二是加快内河航道、港口、疏港公路升级改造和建设,打通干支线,提高集疏运效率。三是建设内河驳船联盟、改革船闸管理体制,提高内河船舶的利用率和通过率。四是完善水上搜救机构建设,提升水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五是引进大型央企和建设专业化运输船队。

问:政府管理适应市场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晓华:《意见》明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探索适应港航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使管理向服务转变,适应发展的需要。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厘清管理边界,提供良好服务,激发企业主体的能动性和活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建立权责清单、负面清单、监管清单、服务清单,明确“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管理理念,为企业松绑。二是鼓励港口企业通过市场行为整合港口资源和港口运营的地主港模式,提升专业化水平。三是鼓励民营资本从事海运业,并发展混合所有制,激发海运市场活力。

问:注重信息化迈向智能化体现在哪里?

刘晓华:当今互联网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互联网+”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意见》重视信息化建设,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融合。例如,《意见》提出建设航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航运大数据服务中心,打通各行业间的信息壁垒,提供增值服务;提升港口、航道、船舶、海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打造智慧港航、智慧海事。同时,鼓励行业探索“互联网+海运”模式创新,搭建“互联网+交通运输”创新、创业大赛及海运相关论坛、博览会等创新交流平台,引进新思路、新模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