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蓝天,为何越来越眷顾珠三角?

2017-06-06 12:15:45 信息来源:广州日报发布者:看广东谷勇点击量:

 0606A1b001.jpg

蓝天白云下,广州塔和珠江新城隔江相望。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

艾森网广东消息:2009年,广东出台全国首个大气污染防治政府规章——《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办法》,此后,又建成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和区域空气质量监测重点实验室,并于2012年按照国家空气质量新标准开展PM2.5、臭氧等监测与实时发布。

持续坚守和努力换来了空气质量不断提高。2016年,广东空气质量指数达标率达92.7%PM10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48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9%

水污染治理是广东环境治理的老大难

在制度层面,广东省将淡水河和石马河流域污染整治列为重点,建立了跟踪督办的工作机制;今年广东在全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省、市、县、镇、村五级河长体系,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省总河长。

新华社记者车晓蕙、毛一竹、周颖

曾经,工厂林立、制造业发达曾是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人引以为傲的资本,但由此产生的灰霾蔽日、污水横流让人们头疼不已;如今,当不少地方仍不时遭遇雾霾之苦时,广东的蓝天白云却越来越多。

统计显示,在广东,灰霾天数从2007年的67天下降到2016年的29天。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早、恒、实,环保纳入政绩遏制GDP冲动

广东是改革开放先行地,经济起步早、发展快,同时也因粗放式发展,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早遇问题让广东及早觉醒,启动了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质量改善计划。

以老百姓最为关注的空气为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广东与香港联合开展珠三角空气质素研究2002年,广东开始研究灰霾和臭氧污染成因与治理……

2009年,广东出台全国首个大气污染防治政府规章——《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办法》,此后,又建成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和区域空气质量监测重点实验室,并于2012年按照国家空气质量新标准开展PM2.5、臭氧等监测与实时发布。

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空气质量改善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突变,而是早行动、持续抓、务实治理的结果。广东省环保厅大气环境管理处副处长张瑞凤说。

在空气治理任务较重的制造业重镇佛山,环保成为政绩考核一项重要指标。佛山市环保局总工程师赵颖说,佛山市政府建立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责任体系,明确41个党政部门的环保工作职责,避免多头管理、权责不清。

以往,政府为了抓经济将环境成本有意无意忽视,如今环保底线已成为珠三角各城市政府上项目的前提。

持续坚守和努力换来了空气质量不断提高。2016年,广东空气质量指数达标率达92.7%PM10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48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9%

超洁净排放,环境治理倒逼绿色转型

在佛山高明顺成陶瓷公司生产车间,以往粉尘飞扬、污水横流的现象不再。记者看到,自动化生产线干净整洁,几辆除尘车来回穿梭清洗地面。 公司副总经理霍德炽是佛山陶瓷行业“洗牌”的见证人。“国家、省市对企业环保要求越来越严。这些年,能存活、发展好的企业,都是能在环保标准下积极谋求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的企业。”

近十年,顺成陶瓷经过了9次技术改造。第三方检测数据显示,该企业生产过程排放的废气中,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低于国家标准。

从努力符合国家标准到致力于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超洁净排放正在成为珠三角不少城市和众多企业的追求。

广东水网发达,黑臭水体较多。针对部分污染严重河流,广东省制定了严于国家标准的流域性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并引导河流附近部分企业搬迁。

佛山海天调味食品公司从汾江河畔搬迁到离河流较远的高明区。搬迁后,企业并未降低环保标准,反而加大了环保投入。

公司年产酱油在150万吨以上,通常每生产1吨产品,会产生3吨废水。如果直接排放,对环境的污染不可想象。海天公司环保能源部门负责人叶燕桥说,企业投入4500万元自建废水处理站,经过自处理后达到标准的废水并不直排河流,而是经专管与市政污水管联通,进入城区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

叶燕桥说,环保投入并非只是为了验收达标,技术改造带来的能耗、物耗双下降,使企业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实实在在收获了更大效益。

精准、精细,环保供给侧改革引领绿色发展

在珠三角采访,记者感受到,受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制约,向环保要空间,通过绿色转型谋发展,正在成为不少地方和企业的自觉追求,而环保治理也随之从粗放式向更精准、更精细转变。

水污染治理是广东环境治理的老大难。在技术层面,广东利用无人船等先进技术,开展茅洲河和练江沿河等重点河流排污口精准摸查,绘制沿河排污口分布图,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挂图作战、系统治水

在制度层面,广东省将淡水河和石马河流域污染整治列为重点,建立了跟踪督办的工作机制;今年广东在全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省、市、县、镇、村五级河长体系,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省总河长。

2006年起,广东开展环境信用评价活动,如今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机制已趋完善。环保部门根据参评企业的环境行为信息确定信用等级,依次以绿牌、蓝牌、黄牌、红牌标示。而这一结果直接影响企业的银行征信,红牌企业将暂停信贷甚至退贷,对黄牌企业实施严格管理,而蓝绿牌企业则进入信贷绿色通道,并获得环保专项资金补助、评优等奖励。

进入环保精准治理阶段,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理念等多方面变革。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企业和社会进入绿色发展通道。广东省环保厅厅长鲁修禄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