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巴中乡村农舍入选世界建筑杂志2017“年度最佳住宅设计TOP10”

2018-04-12 21:35:22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它是2017年最具社会责任感的房屋设计之一。它重建了一个在过去十年、两度遭遇自然灾难的中国村庄,设计师们开发了一个模型,用于建造22套房子,自给自足成为关键词——每一个屋顶都有农场,可种作物、收集雨水;每一个楼底的入口处留出空间,人们坐在自家门口,即可兜售农产品。

——Dazeen

  金台村的设计将城市的密集居住模式,结合到乡村的环境里,屋顶为农户进行自给自足的种植提供场地,而地面层的开放空间则允许他们开展简单的家庭作坊。它的设计,是对乡村美学以及居民与自然环境关系衍生的一次挑战。

——设计方

  人人向往的屋顶农场,这里家家户户都有一个。

  每一个楼底的入口处都留出空间,人们坐在自家门口,即可兜售农产品。

  房屋依着山势分布,外墙是一片南江秋色,屋顶农场种花种菜,蔬菜、花草沐浴雨水阳光,自成一个循环的生态系统。

  这里,曾经是“最坏的房子”——过去十年内两遭自然灾害,土坯房低矮、潮湿、不安全。现在,这里是“最好的房子”——不久前,世界建筑杂志Dazeen出炉一份2017“年度最佳住宅设计TOP10”,位于巴中南江县金台村的乡村农舍,成为中国唯一入选住宅。

  巴中市南江县流坝乡金台村重建的“最好的房子”

  重建

  过去十年两遭自然灾难 香港团队决定免费设计村庄

 

  不久前,世界建筑杂志Dazeen出炉了一份2017“年度最佳住宅设计TOP10”。在这份名单中,一个特别的乡村农舍入选,成为中国唯一入选的住宅。Dazeen这样评价道:它重建了一个在过去十年两度遭遇自然灾难的中国村庄,设计师们开发了一个模型,用于建造22套房子,自给自足成为关键词——每一个屋顶都有农场,可种作物、收集雨水;每一个楼底的入口处留出空间,人们坐在自家门口,即可兜售农产品。

  对于这处隅居大巴山、由香港大学建筑学院两位副教授设计的村舍,Dazeen称它是“2017年最具社会责任感的房屋设计之一”。不过,8年前,这里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金台村距离南江县城9公里,贫困而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发,村里破破烂烂的土坯房,一住就是几辈人。

  2010年9月17日凌晨4时左右,暴雨泥石流摧毁了村里39户人的家园,所幸及时转移,没有人员伤亡。随后,村民们接受政府安置租住在各个地方。不过,他们依旧希望重回家园。

  67岁的李正国老人,房屋被毁后,一家人租住在镇上。镇上的居住条件不差,但用李正国的话说,还是不如自己的“狗窝”。“政府准备在其他地方为村民重建房屋,但和李正国老人一样想法的人占了大多数。”9日,流坝乡工会主席钟登才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为此国土部门的专家到原村庄考察,最后投入1000多万元,在村庄上方一块较平的地方,治理出了10亩土地。

  这是有且仅有的10亩可用于修建的地,他们打下了两排防滑桩,确保安全。在香港公益组织“仁人家园”驻成都办事机构的联系下,时任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的林君翰带着团队,来到金台村实地考察。“林教授非常热心公益,他决定免费为村庄设计。”钟登才说。

  设计

  “风从哪吹”“阳光从哪来”…… 设计方和村民充分讨论

  设计方香港大学与金台村之间的联系人、香港大学城村架构的研究助理/项目建筑师刘畅向成都商报记者介绍了这个项目。

  因为适合建房的土地有限,金台村的设计将城市的密集居住模式结合到乡村环境里,屋顶为农户进行自给自足的种植提供场地,而地面层的开放空间则允许他们开展简单的家庭作坊。

  “他们每次过来,都要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所有人一起讨论……根据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一年时间,他们往返了6次。”钟登才说。41岁的岳斌也参与了讨论,在其印象中,讨论内容包括了“风从哪里吹”“阳光从哪里来”“墙体颜色怎么选”等细节。

  39户人房屋被毁,经过征求意见,共有22户人愿意集中重建。这22户与建筑商签订合同,每平方米造价为1000元。

  林君翰团队每次来南江,都会带着设计好的模型、图纸,根据村民家中的人口,设计出一层半、两层半、三层半等多种户型。最终,20户人选择了面积160多平方米的两层半建筑。此外,村庄还修建了社区活动中心、沼气池、统一的污水处理池和净化废水的芦苇湿地。每栋居民楼的抗震性,都经过了模型的高强度安全测试。

  房屋墙体采用南江秋色——即红叶颜色,整个建筑有巴山民居的传统因素,又融合了现代民居的时尚。

  2013年,村庄正式开始建设,2015年初步建成。钟登才解释,香港大学在建设过程中,也在不断优化方案,然后建筑商进行修改,所以花了两年时间。2015年房屋建成时,村民迫不及待搬进了新家,他们特别想早点回家。到现在,22幢房屋已大部分装修入住。袁宗成是金台村时任村支部书记,也是组织村民的负责人之一。据其介绍,房屋一共有22幢,如何分是个问题,最后大家约定了“抓阄”的办法,抓到哪幢就是哪幢,“全靠运气”。

  每栋小楼都精心设计,之间还有通道。

  探访

  还设计了社区中心 可开会办酒席,促进“人与人的沟通”

  9日下午,成都商报记者驱车来到位于金台村四组的这个村庄。

  沿着盘山公路向上行驶到一条水泥公路,看到“牡丹园”三个大字,就算到了。远远看去,22栋居民楼错落分布于群山间,外墙均是巴山红叶的颜色。城里人向往的屋顶农场,这里家家都有一个。屋顶农场成梯田状,依着山势分布,错落有致,和周围的群山遥相呼应;村民可以种花种菜,屋顶有自来水可以浇水,蔬菜、花草沐浴着雨水阳光,自成一个循环的生态系统。

  村子里有公共街道,所有房屋都沿街排列,入口也设置在了临街方向,人们坐在自家门口,即可兜售农产品,如同集市一般。每幢房屋之间,有3米宽的通道,村里也有两条6米宽的街道。

  村子的下方,安装了污水处理设备,每家每户的污水、废水直接排进地下污水池,经过处理后流入芦苇湿地进行净化,再排出时已是干净的水。

  除了22栋民居,村里还有一处饲养家禽家畜的设施,可采集动物排泄物,充分利用沼气产生的清洁能源,省钱且环保。

  对于人与人的沟通,设计师打造了一个简单的社区中心。这是一个贯通村落的连廊,一层是敞开式的活动场所,大家可以在这里置办酒席、开会协商各项公共事务;二楼则是一个公共的屋顶花园,可以种花,甚至种果树。

  每一栋房屋的内部,都设计有一个垂直的内庭院。从室内,可以直接看到天空,提高了室内采光和通风环境,此外还设计了雨水收集通道。

  “屋顶农场,有V形和倒V形两种,站在高处看整个村庄,屋顶就像一朵牡丹花。”袁宗成说。

  屋顶农场,种菜更方便。

  生活的改变

  屋顶农场很方便 村里环境也变好了

  站在村庄高处,可以看到,村民们的屋顶农场都种植着蔬菜、花草等。张芬今年35岁,以前在外打拼,一年多前回到金台村,现在和父母一起住在弟弟家。自己的房屋,则紧挨着弟弟的房屋。在她带领下,记者进入房屋内部,一楼是一间厨房、一个客厅、一个卫生间以及一间卧室;二楼是三间卧室,楼顶则是屋顶农场。楼梯间处,有一个杂物间。张芬弟弟的房屋楼顶呈倒“V”形,张芬在上面种植着土豆、大葱、蒜苗。楼顶一角是一个水桶,打开水龙头,张芬就开始给蔬菜浇花。“这个屋顶农场真的太方便了,我要煮一碗面,在烧水的空隙,就可以到楼顶扯两根葱,不需要像以前在庄稼地种菜。”张芬说。

  除了屋顶农场,村庄的另一大改变,是环境。倒垃圾有统一的地方,家家都是独立卫生间,生活污水、废水直接排进了污水处理池。“村子里没有味了,连蚊子都要少一些”,就连村里的小孩,也被大人们教育“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随地大小便了”。

  小小的“遗憾”

  “不能在家办酒席,始终少了一点感觉”

  房子当然不会十全十美。对于屋顶农场,41岁的岳斌就不太满意。在他看来,屋顶种菜,最不方便的是施肥,在农村,一般是给蔬菜施自然肥,但谁愿意“担着大粪从屋里经过”?

  但对村民们来说,每幢房屋以及村庄的空间太小,才是他们最在乎的事情。“房间太小了,在卧室放一张一米八的床后,最多只能放一个床头柜。”张芬说。村民赵英华老人也很有感触,以前,家家户户房屋前都有一个大院坝,可以晒粮食,也可以办酒席。但现在,晾晒粮食需要自己找地方。“如果哪家有个红白喜事,没有地方摆放桌椅,只有到社区中心办酒席”,李正学老人说,“但这样始终少了一点感觉”。

  对此,南江县流坝乡工会主席钟登才介绍,受地质条件限制,只能整理出10亩的土地,每幢房屋也只有那么大面积。教授们考虑到大家的生活习惯,修了一个社区中心,供大家办酒席,晒粮食。还剩一块地,可以供大家饲养家禽家畜,正在接受村民报名,统一修建。 “很多生活方式和习惯都在改变,我们也在慢慢适应房间小,村庄小等问题,但现在比以前干净多了,就像城里人住的别墅……”对于房子,赵英华老人总体上还是满意的。(记者 汤小均 摄影记者 王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