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成都构建“15分钟健康圈” 五个大型新医院2025年投用

2018-04-23 23:17:1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为了优化全市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布局,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成都市卫计委决定会同市规划局编制《成都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配置,优化部省市级三甲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提高群众就医获得感。《规划》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具体内容?市民将能享受到哪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成都晚报特邀成都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谢强、成都市规划设计院一所所长唐鹏进行了权威解读。

  为何进行修编?

  上一版成都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规划编制时间较早(2005年),已经与现在的城市发展目标和空间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随着成都市总规的修编,也要求在按照总规对成都市发展的新定位、新目标对医疗卫生规划进行修编,适应成都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中心城区范围的扩大、规划年限的调整以及规划人口的重新测算等一系列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看病难这样的民生问题依然存在,优质的医疗资源供给不充分不均衡,应该通过本次规划修编,解决这些问题,回应新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调整医疗资源规划

  构建“15分钟健康圈”

  据谢强介绍,成都市卫生资源总量已能较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看病就医需求,千人口床位数为8.38张,在国家中心城市、副省级城市中居第二位。但是,千人口床位数是以常住人口来计算的,成都是辐射全省、服务西南,要服务大量外地来就诊的患者。从布局上来讲,成都市医疗资源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确实存在。今后医疗资源总量仍会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发展逐步有所增长,但主要方向还是在空间布局和医疗服务质量上进行优化和提高。“所以,这次调整医疗资源规划,就是着力解决布局不均、结构不合理、可及性不强等问题。”

  在此次的布局规划中,对原有的医疗资源布局进行优化,首先按照总规要求,根据最新的空间布局、产业体系、城市形态和人口迁移变化,调整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总的考量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让医疗资源布局更均衡合理,让老百姓看病就医更便捷、更高质量。与此同时,提出在城区建成区构建“15分钟健康圈”,就是要按15分钟步行距离(800-1000米)为服务半径,规划配置包含至少一家社区服务中心,做到医疗机构服务半径适宜,交通便利、布局合理,方便服务群众。

  有哪些举措?

  按照国家规定,在地市级区域,每100万-200万人口设置1—2个地市办综合医院,服务半径一般为50公里左右。

  四个新城规划建设三级医疗机构,满足龙泉山东侧大开发的需求。

  转变就医观念,大力推分级诊疗,一些感冒咳嗽发烧类常见病在社区医院,大病去大医院,做到“小病不出社区”。

  在医联体建设方面,通过华西医院、省医院、市一医院、市二医院、市三医院、市妇儿中心医院等部省市级三甲医院与县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等建立医联体,促进人才和技术下沉,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推进医联体和分级诊疗

  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目前,成都正在推进的医疗资源均衡布局都有哪些举措?又会为市民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呢?唐鹏告诉记者,这次的规划对象包括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其中医疗机构又分为综合医院、中医院和专科医院三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至2035年的规划千人床位8.8张这个数据,测算出全部医疗机构的规划床位数,再根据功能定位和合理的服务半径进行规划空间布局,而公共卫生机构按照每个区的常住人口数、服务范围、工作量等因素进行合理布局。

  目前,成都市中心城区的医疗资源丰富,重点是要优化整合,提升服务质量;东部新城要提前谋划、规划先行。此次,在《规划》中提出,四个新城规划建设三级医疗机构,满足龙泉山东侧大开发的需求。谢强表示,在就医中,老百姓的观念应进行转变。目前成都正在大力推分级诊疗,建立医联体,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让大家在社区就可以享受到好的医疗服务。

  据介绍,分级诊疗是医疗机构的“分工”,而不是医疗品质的“分级”,大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只是功能不同,一些感冒咳嗽发烧类常见病在社区医院,大病去大医院,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大家看病就医就方便很多。“今年,成都市启动实施了新一轮改善医疗服务3年行动计划,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实施“互联网+医疗”行动,加快推进智慧医疗。”

  有何规划目标?

  2020年前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龙潭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综合楼建设等项目竣工投入使用。

  2025年左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锦江分院、四川省骨科医院天府新区医院一期、省人民医院高新分院、天府新区大型综合医院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到2035年

  天府新区、高新南区将成为成都市优质医疗资源新的富集地。

  预计下半年完成全市规划方案

  未来建设成为西部医学中心

  唐鹏透露,目前已完成原规划实施评估工作,正在进行全市医疗卫生设施规模预测以及五城区、高新区的空间规划布局工作,并已经启动其他区(市)县的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专项规划的编制,预计在下半年完成全市的规划方案,并提交市规委会审定。《规划》实施后,将给成都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群众看病就医带来哪些变化?唐鹏表示,市民会明确看到三个方面的变化,“将会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密切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并通过重新确定规划标准,使医院、尤其是三级医院的布局更加符合城市发展以及人民的期盼。此外,打造15分钟健康圈,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均衡布局。

  据谢强介绍,本次《规划》期限为2017年到2035年,分两个阶段,近期到2020年,远期到2035年。在这期间,有很多优质项目逐步投入使用,比如2020年前,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龙潭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综合楼建设等项目竣工投入使用;2025年左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锦江分院、四川省骨科医院天府新区医院一期、省人民医院高新分院、天府新区大型综合医院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同时,一些区(市)县也有自己的特色项目,比如,温江区成都医学城建设,武侯区环华西智慧医谷建设。各个区(市)县也都在谋划形成高端医疗聚集,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形成健康服务业“生态圈”。到2035年,天府新区、高新南区也将成为成都市优质医疗资源新的富集地,大大缓解原主城区大医院人挤人的现象,医疗资源布局将更加均衡合理,群众就医更加方便,基本上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健康生活的需要。成都将高水平建设成为西部医学中心,打造成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的区域性国际医学中心,将成为健康产业发达、健康文化鲜明、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有力的国家健康城市。(记者 胡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