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四川汶川:齐心协力摘穷帽 致富路上故事多

2018-05-03 21:22:54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右边峭壁,左边悬崖,行驶在盘山公路上的小车,一路从岷江山谷直奔云端。在谨慎让行一辆对向来车后,司机师傅忍不住开口:“这不算险哩,以前的路比现在窄多了。”

转过最后一个大弯,便到了木上村村口,只见成片的李花,把这个高半山羌寨团团包围。

图为位于高半山的木上村。(何孟书 摄)

一幢幢羌族特色房屋坐落在道路两旁,新建的文化广场和篮球场上,有三三两两的村民在休息闲谈。另一头,一些村民正在地里劳作。一幅美丽和谐乡村画卷,呈现在记者眼前。

木上村位于四川省汶川县西北部的克枯乡,平均海拔2200米,地貌以中山峡谷为主,属典型的干旱河谷气候,是汶川县最后一批拟脱贫村之一。

以前,通往木上村的道路又窄又险,村民出行极为不便,只能靠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勉强维持生计。如今,村子不仅通了公路,还发展青红脆李产业,建了木上奔康产业园,栽种红脆李树苗近万株。这些变化,让村民们有了撸起袖子来致富的信心。

早上6点,应永建便来到自家的李子林。靠着一台手扶式小型翻土机,他要整理五亩多的土地。“累啥哟?有盼头就不累!”直到下午5点,应永建仍在地里忙得不亦乐乎。

在应永建看来,是李子产业改变了他的生活。“前年只收入了几百元,去年就收入了八、九千元。”朴实的笑容浮现在应永建的脸上。他期盼着,还有一亩正在培育的树苗,也能早日收成。

应永建的李子林旁,一位身着羌族传统服饰的老妇人正手握锄头,卖力地刨着地里的土豆。“娃娃出去打工了,我们两个老的在家里也尽力为娃娃分担些生活开支。”已经70岁的杨大娘和老伴每天都要来地里做点农活,靠种植李子和土豆,基本生活不成问题。“我们现在好着咧,国家把我们照顾得很好。”杨大娘咧开嘴,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杨成树接受记者采访。(王波 摄)

不远处一座红白相间的两层羌式小楼,高高地悬挂着五星红旗。主人杨成树兴奋地带记者参观她的家。“以前家里的电器就一台黑白电视和一个电饭煲。”她说,现在家里彩电、洗衣机、冰箱一应俱全,“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几年前,杨成树父亲生了一场大病,原本就生活艰难的一家人,日子过得更加窘迫,成了村里的贫困户。通过帮扶,杨成树种了青红脆李,部分土地则流转到村里的产业园,家庭收入不断增加。去年,杨成树家庭人均年收入13470元,摘掉了穷帽。

四亩七分地里的一棵棵李子树,就是杨成树致富的希望。望着悬挂在楼顶的五星红旗,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村民们的信心,来自于各方的帮扶和支持。2017年,在南充顺庆区的对口帮扶下,通村道路从2米多宽拓展到4米左右,困扰村民的交通问题,有了很大改善,青红脆李终于能够及时运出去了。

在脱贫帮扶力量的大力扶持下,木上村在奔康产业园栽种红脆李树苗近万株,铺设了专门的灌溉用水管道,并将产业园区交由专人负责。依托奔康产业园项目的逐步推进和实施,木上村产业扶贫已初具规模,并实现了年终集体分红。

木上村的村民并非全部居住在山上。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各方力量的帮助下,大部分村民将家搬到山下的聚居点,这里离县城更近,生活更加方便。

应永琼在2009年搬进了位于山下的新房。国道317线旁,一条水泥硬化路直通她家房前。

因缺乏技术、女儿残疾,多年来,应永琼一直为基本生活发愁。地震前,一家人就靠种一些土豆、玉米来获取微薄的收入,连温饱都成问题,“那个时候,就种些玉米,人吃,猪也吃。”

在对口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前年起,应永琼家种上了400多棵甜樱桃树和李子树。去年,果子丰收,家庭人均年收入过万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现在的应永琼和丈夫每日起早贪黑,在地里忙得不亦乐乎,“等今年甜樱桃成熟,一定能卖个好价钱。”

距映秀镇场镇几公里的黄家院村,是镇上唯一的贫困村,目前,该村贫困户已全部脱贫。记者前往探访时,见一群人正大声交谈。仔细一听,原来是扶贫干部在走村入户。

“我今年想改养猪!”53岁的村民杨朝体刚见到帮扶责任人魏银春,便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无一技之长、妻子患有精神疾病、三个孩子正在读书,是杨朝体家贫困的根源。作为全家唯一的劳动力,家庭的重担都压在杨朝体一人身上。一直到两年前,一家人都全靠他在村里打点零工勉强度日。

“现在靠养鸡、干点临活,一年的收入有两三万了咧。”2016年,当地政府帮助杨朝体买了100只鸡。加上政策兜底,仅一年多时间,杨朝体就脱了贫。截至目前,杨朝体先后养鸡二三百余只,去年光靠卖鸡,他不仅还了贷款,还赚了一万多元。

杨朝体正在打理鸡舍。(王波 摄)

既然养鸡能赚钱,为何想改养猪呢?“养猪更赚钱!我想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嘛。”杨朝体想养猪,可不是养几只,是几十只。在想法挣钱这方面,他现在干劲十足。

但是,魏银春却不太认同杨朝体的想法。“我觉得还是养鸡更好。”魏银春耐心地解释,养猪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养殖数量达到几十甚至上百只后,在环保方面也会存在问题。

到底养啥?这成了两人共同思考的问题。

曾经的贫困户如今开口就是几十头猪,惹得一旁的村民开起了他的玩笑。“他现在存折都有好几张咧。肯定有钱!”“啥存折哟,现在都用银行卡。”杨朝体一边回应,一边进屋翻找。“你看嘛。”不一会,他就拿着一张银行卡出来。当记者问及卡内余额时,杨朝体不慌不忙地说:“1、2万还是有的嘛。”

杨朝体努力想要致富,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由于义务教育和相关政策支持,上初中的老大和上小学的老二的教育开销不足为虑。唯有还在读幼儿园的小儿子,开销稍大。“每个月接送小儿子上下学的车费都要300元,虽然这个钱我现在承受得起,但将来三个孩子都有要花钱的时候,我得有点积蓄才行。”说着,杨朝体望向一边,抽起烟来。他身后的墙上,一行大字格外醒目:“党的政策好,自己也要使力搞”。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一个一个精彩的脱贫故事在汶川这片土地上不断上演。据介绍,2017年,汶川县完成16个贫困村退出、255户750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65%。今年,该县提出,完成剩余10个贫困村退出、134户403人脱贫,确保全县贫困人口脱贫不返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