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十年编纂始末

2018-05-07 23:14:06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记者杨树摄

  10年前的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肆虐巴蜀大地,一场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人间奇迹随即在地震灾区书写。

  这是人类和中华民族史上值得记载的重要一页。

  10年后的5月,一套由省政府组织实施、全面记述伟大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全过程的《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正式出版面世。这是四川省历史上首次就重大事件编纂志书,其中近一半内容首次公开披露。

  这套共8个分卷、近7000页、上千万字的志书,编纂耗时近10年,成为巴蜀儿女对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援难度最大的地震和伟大抗震救灾历史的最好纪念。

  众手成志

  ——打破志书传统,首次对重大事件修志

  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初期,四川省萌发了编纂汶川抗震救灾志的构想。

  然而,按照方志的传统惯例,一般是纵向记录一个地区相当长时期的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情况,抗震救灾志的内容特点则是时间短,横断面非常广,因此既不具备传统综合类志书的特征,也不具备一般专志中的部门志、行业志特性。

  共识,在碰撞中逐步形成——以志书形式全面、客观、系统记述特大地震和抗震救灾壮举,总结抗震救灾经验,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增强人类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凝聚力。

  2009年4月,四川省政府作出组织编纂《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的重大决定,成立编纂委员会,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等领导担任编委会领导,成员包括受灾市(州)和50多个省直部门及中央在川机构负责人。

  一项耗时近10年的政府资政存史工程由此展开。

  对重大事件修志,在四川志书编修历史上还是首次。对这部纵向跨度短、横断面广的志书,如何“立柱架梁”,科学合理设计容量和卷数,成为开工后的第一道难题。

  专家和省直部门参编同志通过反复论证认为,四川抗震救灾志要坚持省为主体,内容既涉及受灾市(州)、县(市、区),也要兼顾兄弟省(市、区)援助援建和港澳台及国际社会援助内容;按《总述大事记》《灾情》《抢险救灾》《医疗防疫》《赈灾》《灾后重建》《英模》《附录》8个分卷开展编纂工作。

  第二道难题是,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环节多、范围广,涉及的部门数量前所未有。

  “只有运用好地方志工作众手成志的工作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吸纳相关资料,达到志书记述完整性、系统性的目标。”省地方志办综合处处长陶利辉说,除《总述大事记》和《附录》分卷由省地方志办承担外,其他分卷分别由省军区、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等抗震救灾或恢复重建主体任务实施部门承担,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编纂工作。

  按照规划,这部志书要全景式记录四川灾区走出化危为机、崛起危难的跨越发展之路;全面展示近3000万受灾群众浴火重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恢宏画卷;通过记述深刻阐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展示各级党委、政府在非常状态下杰出的应变能力。

  经组织发动、初稿编纂、总纂审稿、送审出版4大流程、12个必要环节,这套志书正式付梓印刷。

  求真纪实

  ——坚持客观准确记述,平实文字蕴含力量

  这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浩大工程。志书,要力求准确的时间、地点、人物、数据等信息。然而,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一些重要事件缺少完整记载或未妥善保管,一些亲历者因忙于重建或时间久远难以准确回忆。

  编辑组负责人回忆,四川省一方面安排相关市(州)、县(市、区)按要求报送资料,一方面组织编纂人员赴受灾地区实地收集。在这项工作开展的前两年,省民政厅的编辑组成员80%的休息日都在办公室或实地采集中度过。

  采集了海量资料,如何选取,甚至去伪存真,成为修志的重要环节。

  省地方志办省志工作处负责人牛淼说,编纂这部志书,四川省始终把客观真实放在首位。

  在记录英雄的某陆航团飞行员邱光华时,有的材料称其熟练掌握4种机型的飞行技术,有的则为6种。通过部队的反复核查,最后被认定为6种。

  青川东河口,地震发生时,巨大的山体崩裂,将700多位同胞掩埋在百米深的地下。“因为是瞬间发生的事情,此前一些追述材料的细节不尽相同。”时任省民政厅副巡视员的苟兴元在具体主持编纂《赈灾》分卷过程中,为核准受灾和救灾一些数据,带着工作人员专程赶赴东河口,走访当事人、目击者。

  一道菜好不好,除了“料”好不好,还看厨师的手艺。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文史学习委副主任马小彬认为,志书质量的高低也是如此。

  由于没有编纂重大事件志书的经验,专家们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决定采取“点面”结合的记述原则。

  “面”,即展现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整体面貌,比如有重灾区轻灾区情况,也有央企涅槃民企自救重生。在“点”上,注重小中见大的事例选择,用典型、精华的案例折射深刻的含义,比如反映北川青年农民姚帮国背负地震重伤妻子罗燕行程两天一夜,翻越6座大山,不离不弃,赢得新生的动人故事;北川曲山小学教师胡蓉舍身保护学生,为该校一年级一班保住了唯一一根幸存独苗的感人事迹。编辑组专家说,尽管志书文字朴素,但一些后期校检人员经常在审读时动容流泪。

  此外,由于材料多来源于新闻报道和工作总结,来源于口碑和民间记忆,将文字转化为规范的志书文体也是难事。省地震局办公室副主任杨志敏说,为保持文风统一规范,骨干成员接受省地方志办培训回单位后,又对参与这项工作的其他50多位同志进行了再培训。

  在全省上千名直接参与撰写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这部志书最终达到内容真实客观,文风平实流畅的效果。

  存史资政

  ——提供经验做法,发挥资鉴作用

  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十年之际,包括省委办公厅在内,多家省直部门纷纷联系省地方志办,借阅样书、查询史料,用于起草文稿或制作纪念活动宣传资料等。

  “其实,在这套志书历时近10年的编纂过程中,‘存史资政’的功能早已显现。”编辑组负责人说。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和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两省相关部门派出工作人员赶赴四川,联系省地方志办,从正在编纂的志书基础材料中,发掘可供决策参考的经验做法。

  空中救援能力缺乏;卫生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不足;部分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强……记者翻阅这套志书发现,各分卷在总结经验做法的同时,对汶川特大地震中暴露的问题也进行了客观阐述。

  “对问题不回避,才能够帮助后人查找工作短板、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更好地发挥志书资鉴作用。”编辑组负责人说。

  “这些年,我们在参与编写中,也一直‘边学边用’。”省政府应急办综合处负责人表示,通过不断总结,四川省已针对山区狭窄地带,形成交通灵活管控、队伍多路开进、装备梯次部署、力量交替使用的科学救援模式。

  苟兴元回忆,“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尽管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已有完备预案和丰富应对经验,但为了更好地开展救灾赈灾,省民政厅依然查阅编纂中的《赈灾》分卷,反复研究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省政府要求汶川特大地震受灾严重的6个市(州)和39个极重灾和重灾县(市、区)地方政府,也要组织编纂本地的抗震救灾志。截至目前,已有4个市(州)和33个县(市、区)完成了编纂和出版任务。这些市县抗震救灾志的编纂,在完善救灾体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发挥了资政作用。

  编纂中,四川省突破了很多传统惯例,比如内容记录既以四川为主体,又涉及国家决策部署和八方支援,这打破了传统志书记述对象、区域特定的习惯。勇于开拓创新的做法,多次得到国家相关部门肯定。

  在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陈建春看来,编纂这部志书,在各级各地各行业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爱史志、善记述的干部,为今后更好地记录好治蜀兴川伟大历史进程奠定了很好的工作基础。

  “志书一定要‘活’起来,发挥好育人的作用,这也是志书的生命力所在。”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说。从今年4月开始,省地方志办已在官方微信、网站开设栏目,把志书中的典型人物事迹,转化为公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文章,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同时,四川省正在加快推进面向社会开放的“四川数字方志馆”第二期建设,把包括这部抗震救灾志在内的方志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让志书成为省情教育、爱国教育、文化传承不可缺少的生动教材,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志力志慧。(记者钟振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