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重庆这些网红景点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值得品味

2018-05-14 22:45:3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鹅岭二厂、洪崖洞、湖广会馆……今年五一期间,这些景点成为游客们来重庆的“打卡”必到之地。可是,如果你只是来这些地方走一圈、拍张照就离开,就有点遗憾了,因为这些网红景点都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今天,重庆日报记者就带你走近这些景点,更深入地了解它们。

  鹅岭二厂 打造印刷博物馆

  5月10日,尽管已经过了五一假期,仍有不少游客在鹅岭二厂文创公园游玩。他们三五成群,要么在那些别具特色的工业建筑和文创商店前“凹造型”,要么在咖啡馆门口举着自拍杆“咔嚓”一下。

  印制二厂的前身,是民国时期的中央银行印钞厂,游客大多并不了解,这里曾是重庆的彩印中心和西南印刷工业的彩印巨头。1950至1970年代,在重庆,凡是带色的纸片儿,差不多都是在这里印的。

  随着时代发展,曾经轰鸣的机器渐渐停歇,二厂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2014年初,岭空间当代艺术中心创始人周迓昕拿到了印制二厂工业遗产改造项目,计划将其打造成二厂文创公园。

  去年6月,不动二厂外部的一砖一瓦,在自带怀旧风格的厂房基础之上,经过改造的二厂文创公园正式开园,这座差点荒废的老厂以最文艺的方式“活”了过来。

  周迓昕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为了更好地体现二厂的文化内涵,展现印刷的历史,目前,他们正着手在园区内打造一家小型的印刷博物馆,馆内将会陈设二厂过去的印刷设备,展示印刷制版的工艺,揭秘造币技术中水印的制作工艺。同时还会邀请游客展开互动,让他们自己体验水印制作等。印刷博物馆预计在今年10月之前开馆。

  “除了展示印刷文化,还有一种文化是重庆建筑中特有的文化,可能也是此前大家忽略了的,我们正准备把它推出来。” 周迓昕所说的,就是“天台文化”。

  周迓昕称:“天台是重庆建筑的一大特色,它是我们的生活场所,小时候,妈妈会在天台上晒被子;它也是我们的社交空间,小伙伴们喜欢在天台上聊天、玩游戏。现在,天台成了观景平台,成了户外休闲空间。从小的视角来看,天台是我们自己家的天台,从大的方面来看,天台也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二厂的天台也是观赏城市山水的绝佳地方。据悉,今年6月-10月,二厂将会在它的7个天台上开展与重庆年轻人相关的文化活动,包括展览、音乐会等,“让外地人逐渐关注重庆的天台文化。”

  洪崖洞 苏轼、黄庭坚曾在此题刻

  五一假期,洪崖洞景区“热”得发烫,接待游客达14.2万人次,同比增长120%。由于形似宫崎骏动画《千与千寻》里的场景,洪崖洞近几年已成为重庆的人气地标之一。

  重庆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洪崖洞原名洪崖门,是古重庆城门之一,拥有2300年的历史。明代洪崖洞地僻人稀,一派田园风光,城内数条小溪交汇于此。沿崖而下,仿佛呈现出“浓翠滴空濛”的佳景,此地亦有苏轼、任仲仪、黄庭坚题刻数篇。

  如今,游客们站在长滨路上,可以望见岩壁上方有水瀑流下,壁上刻有“洪崖滴翠”四个鲜红的大字,这就是古“巴渝十二景”之一的“洪崖滴翠”。

  在古代,崖上流水倾泻如帘,状若飞瀑,形成了“洪崖滴翠”一景,在明代就被列为“渝城八景”之一。

  已故文史专家彭伯通著的《古城重庆》一书记录,清乾隆十六年至二十五年间,巴县知县王尔鉴在主持纂修《巴县志》的过程中,将原有的“渝城八景”进行了增减和调整,厘定了“巴渝十二景”,其中,“洪崖滴翠”位列第二。此举也令“洪崖滴翠”声名远播。

  在王尔鉴的眼中,“洪崖滴翠”这处景点“夏秋如瀑布,冬春溜滴,汇入小池入江。石苔叠翠,池水翻澜,夕阳返照,五色陆离,莫可名状”,非常美丽。

  遗憾的是,随着上半城日渐繁华,生活污水也从崖上流下,“洪崖滴翠”的美景渐渐消失。

  2002年,重庆小天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获得洪崖洞片区的开发权。

  该公司总裁何永智表示,重庆元素是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考虑得最多的问题,“我想建吊脚楼,但是,因为重庆的气候以及未来防火的需求,却不能使用吊脚楼重要的建筑材料——木头。可是,离开了木头的吊脚楼,还叫吊脚楼吗?”

  后来,何永智到了山西乔家大院,看到了石头做的花鸟鱼虫,这给她带来了灵感:为什么不能用石头做出一根根“木材”,用它们来建起吊脚楼呢?这一想法得到了设计团队的认可。

  2006年9月29日,洪崖洞民俗风貌区落成开业,吊脚群楼、“洪崖滴翠”一一再现。

  5月9日,从西安来渝旅游的袁可言花了小半天时间慢慢逛了洪崖洞。他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自己专门避开旅游高峰来到洪崖洞,来之前做足了“功课”,“了解了这里的历史文化,再看它的现在,会觉得它既有历史的韵味,又有现代的光彩。懂得,才会更爱它。”

  据悉,为了缓解洪崖洞的人流压力,洪崖洞民俗风貌区准备打通洪崖洞负一楼到来福士广场的通道,形成1.8公里的一廊两街格局,缓解超限客流带来的种种隐忧。根据这一新构想,洪崖洞的衍生部分同样具有美食、美景和文化基因。比如1200个历史人物陶艺、可以坐108人的大火锅等,让洪崖洞的品牌价值再次提升。

  湖广会馆 凝聚了巴渝先民对文化的敬畏

  随着“网红重庆”知名度的不断扩大,位于渝中区东水门长江边的湖广会馆也成为外地游客来渝的“打卡地”。

  湖广会馆建筑群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道光、光绪年间又不断进行了扩建、新建和改建,目前看到的会馆群是清道光和光绪年间重建的。

  据了解,湖广会馆是目前已知的全国城市中心区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它是清代重庆作为繁华商埠的历史见证,也是清代前期到民国初年重庆的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和建筑文化的重要标志。”湖广会馆相关负责人杨路介绍。

  会馆建筑群中有一个重庆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它生动再现了人类移民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移民浪潮——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置身于此,犹如回到300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移民运动中。

  杨路说:“我们生活在这个城市,有必要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这座城市曾经历了什么?湖广会馆凝聚了巴渝先民对文化的敬畏和骄傲,是华夏文明在巴渝大地传承的重要载体。”

  杨路介绍,一直以来,会馆以“塑造城市精神文化生活殿堂”为目标,弘扬传统文化,每年结合节假日举办春节“禹王庙会”、清明“禹王祭祀”、五一“听江民谣歌会”、国庆“移民文化节”等活动。

  今年五一假期,重庆文保志愿者“冰锅”就到湖广会馆欣赏了“听江民谣歌会”。他说:“听着年轻人在百年的老戏台上演唱着纯正的重庆民谣,让人不禁浮想联翩。这仿佛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聚会。”

  杨路告诉重庆日报记者,接下来,他们将针对青少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今年暑假推出针对小学生的“研学课堂”,让孩子们来这里了解城市的历史,学习中华礼仪,体验漆器、夏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

  今年7月,会馆还将针对高考考生继续开展“金榜题名季”活动,让即将外出求学的学子、外地来渝求学的学子都来这里感受重庆的文化,让古老的会馆在城市精神文化生活中持续发挥作用,释放魅力。(兰世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