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少跑腿 人民日报点赞成都“减证便民”行动
2018-05-17 22:38:4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成都启动“减证便民”专项行动一年以来,持续向“奇葩证明”开刀,形成《成都市行政机关证明事项保留清单》,截至目前共取消调整证明事项8031项,保留12项,基本实现区域内“两张清单”全覆盖,保留的证明事项清单全领域、全方位覆盖。5月17日,人民日报刊发《减证便民 让群众少跑腿》一文,为这一行动点赞。
针对“证明”事项泛滥等问题,2017年以来,四川成都启动“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对基层证明事项、各级行政机关和公共服务机构的证明事项进行了清理。
“前几年,家里办贷款,银行要求开亲属关系证明,我既要跑公安局,又要跑社区。现在不用再开这些证明,一趟也不用跑了。”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社区居民周莉告诉记者。
2017年初,成都制定《成都市村(社区)证明事项保留清单》(以下简称《清单》),取消298项证明事项,仅保留15个必要事项,保留事项占全部事项的比例不到5%。2017年5月1日,《清单》正式实施。
据成都市政府政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清单》公布实施后,成都实行动态管理,并建立退出机制。对国家、省级政策法规修订后取消的相关村(社区)证明,主动衔接,及时修改保留清单,减掉相应证明;同时,随着电子证照库的建立完善,可通过数据信息共享方式查询的,也将及时从保留清单中予以取消。此外,对于未在清单范围内的事项,成都市各级各部门,一律不得再要求办事群众提供村(社区)证明。
同时,成都引入承诺机制,疏堵结合。对未纳入保留清单,但有关部门认为取消后存在较大监管责任的村(社区)证明事项,如资助或帮扶困难群体、部分亲属关系或身份证明等,有关部门可以以个人声明或承诺的方式替代村(社区)证明材料。在细化条件要求、明确告知法律责任的基础上,以个人申请并通过网上或现场公示、加大失信行为惩治力度等措施加以解决。
“过去,社区居民来开一个证明,为了核实相关信息,我们自己要跑好几趟。”文殊院社区工作人员陈艳说,“自从《清单》实施以来,需要开证明的情况大大减少,我们工作更加从容,也能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从最贴近基层的村(社区)证明事项破题,成都市进一步向“奇葩证明”开刀:对市、县、乡三级行政机关和公共服务机构开展逐项逐条清理,形成《成都市行政机关证明事项保留清单》,共取消调整证明事项8031项,保留12项,基本实现成都区域内“两张清单”全覆盖,切实做到保留的证明事项清单全领域、全方位覆盖。(记者 宋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