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成都地铁3号线二三期启用智慧体检

2018-06-04 21:53:3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上个月的最后一天,南接双流、北连新都的成都地铁3号线二三期全线轨通,年底开通的日子越来越近。为保证开通质量,这条新线的线路检测工作已经铺开。

  和以往人工检测不同,这次给新线做“体检”的,是一辆20余米长的黄色综合检测车。记者从成都地铁运营公司了解到,这是成都地铁首次在新线检测中使用综合检测车,和人工检测相比,这种“智慧轨道”新维保检测精准并且效率颇高。

  4小时照出3号线二期“轨道X光”

 

  以往人工检测需半月

  昨(3)日,记者在成都地铁北郊车辆段见到了这辆综合检测车,是个20余米长的黄色“方块头”,正在车辆段进行日常维保,为下一次线路“体检”做准备。

  成都地铁运营公司大机运用车间主任万壮告诉记者,每条新线开通之前的3到6个月,其轨道都会不停地接受检测——轨距是否超标?轨道是否有伤?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体检”和“治疗”,新线开通才有保障。

  5月28日凌晨,地铁3号线一期停运后,这个方块头进入了已铺轨完成的3号线二期,展开新线检测工作。3号线二期工程南起双流西站,北接一期工程太平园站,线路全长约17.3公里。“之前新线的轨道检测都是靠人工完成的,用道尺测量、用轨道车平推,近20公里的轨道大概需要半个月。”万壮告诉记者,而此次综合检测车进场,只用了1个晚上就完成了线路的轨道检测,“准确来说,应该是近4小时。”

  万壮接着道出综合检测车效率如此高的原因:“综合检测车以40公里的时速驶过轨道,能自动生成7、8项数据的报告,测量精度以毫米为单位,检测车底的8个摄像头还能抓拍下有问题的点位,就像照‘X’光一样,一目了然。”同时他还指出,综合检测车不仅能给轨道做“体检”,事实上,当车子驶过轨道时,给地铁列车供电的接触网也一并接受了“体检”,进一步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

  打造成都地铁“健康系统”

  “综合检测车只是我们‘智慧轨道’很小的一部分。”万壮告诉记者,目前为了适应线网发展需求,成都地铁一直不断地在引进新设备、研发新技术,目前已经取得了一部分成效。“研发工作我们有一个智囊团队在做,都是高学历的技能人才,同时我们还和西南交大的轨道联合实验室有产学研方面的合作。”

  他透露,目前“瓦斯智能检测”、“地质雷达机器人”、“轨道智能巡检机器人”、“接触网智能巡检系统”等课题都在研发过程中,有的已初步成型,预计今年内都可取得阶段性进展。“我们正在建立地铁轨道大数据中心,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深入分析、预判规律,指导维护管理。”

  万壮解释,目前无论是新线还是旧线,都是采用“日检”、“月检”等传统维保手段,但成都地铁的里程越来越长,这种传统方式难免耗时耗力。“大数据中心建立起来后,我们可以打造一个成都地铁的‘健康系统’,探索‘状态修’。”他进一步解释,各种智能检测设备采集上传到云端后,后台系统可进行智能分析,将地铁轨道的状态标注为绿、黄、橙、红几种颜色,从而进行预警和趋势预判。“比如红色的点位,我们就去维保,绿色的就说明暂时没问题。”万壮表示,这种高效率、“经济+效益”的“智慧轨道”维保模式,成都的进展是走在全国前列的。(记者 尹沁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