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68个申请项目成功进入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名单 川大为什么行?

2018-06-22 22:30:2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6月21日,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的立项名单公布,四川大学共有68个申请人成功拿下项目。

  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衡性充分性发展的法律问题研究、移动互联背景下中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与治理策略研究,到新中国西南地区的铁路交通与城市发展研究等,68个人研究的领域涉及法学、管理学、中国历史等20个学科。作为这些项目的领头人,68个申请人不管老少,无论关心什么,他们都有相同的标签:“川大教师”“学术人才”。这些标签的叠加,成就了他们在社科研究领域的事业。

  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

  关键问题在于人才

  青年教师励轩拿着事先准备好的打印材料与记者见面,上面罗列了他心中四川大学的“好”。题为“近40年美国西藏政策研究”的项目,让励轩拿到了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对年仅33岁的他来说,其含金量不言而喻。

  “我之前几年一直关注这个主题,并做了前期工作,包括翻译和整理相关档案,搜集了一批与之相关的外文书籍,也有几篇CSSCI论文发表,所以今年尝试申请一下。”励轩计划利用这次项目资助把前期没有深入的研究继续深入,同时也拓展更宽的领域。

  “川大这个平台对我的成长,包括这个项目的申请帮助很大。”他直言,川大的沃土成就了自己的立项成果。作为一个蓉漂,励轩与四川的缘分始于2016年。那年2月,带着川大入职通知,浙江人励轩第一次来到成都。“记得那时北京很冷,但成都挺暖和,从北京到成都,反差特别大,我还穿着很厚的衣服。”回想与成都初次见面的“热情”,冥冥之中开了个好头。

  彼时,励轩在北京完成了博士学业,并在美国有6年的博士后经历。“到这里来,是因为川大很有诚意聘请我。基于学术研究的需要,这里也有条件。”励轩记得,他在川大的面试通过电脑视频进行,校方开出丰厚条件,使他以特聘副研究员身份上任。“学校给我三年聘期的特聘副研究员待遇,需要承担的上课任务较少,我可以有更多时间做研究。”

  从2016年2月至今,励轩在川大任职期间,已发表6篇CSSCI论文,还有十几篇决策咨询报告获得省部级以上采纳,他直言,“因为有这些前期成果,这次成功申报项目的概率就大一些。”励轩觉得,虽是只身前来,但在川大的学术天地里,自己却从不感到孤单,“这里有很多聊得来的同事,做相同领域的研究。”

  实际上,川大内部早有共识,人才是科研实力的核心要素。2018年3月,党委书记王建国、校长李言荣院士就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召开一系列调研座谈会,当时就有结论,认为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关键问题在于人才。四川大学分管文科的副校长晏世经教授总结:“坚持遵循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的创造性劳动。”

  “人才专席”专职发邮件

  邀请顶级华人专家

  拿到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杨永忠也是川大引进的人才,2010年以“学科带头人”回到母校。41岁的四川人杨永忠毕业于川大,时任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管理学领域突出的中年教师。杨永忠回忆,川大在与自己接触过程中了解到,其夫人原本在福州大学工作,如果来成都需重新找工作。“学校主动提出,可以在川大商学院安排岗位,并且提供江安校区的住房。”杨永忠清楚记得,从第一次接触到办好所有手续入职,总共花了不到三个月。

  6月8日,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带队,先后到英国、德国举行“2018年度四川大学海外推介会”,希望吸引40岁以下,在相关学科领域取得一定成绩或者具有发展潜力的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求贤如渴的诚意装在丰厚的待遇中,每年薪酬不低于40万,另享受高水平科研奖励,国家提供50万元生活补助,学校还提供35万元至80万元购房补贴以及安家费等等。

  从2017年末至今,四川大学已在校内召开三次熊猫人才招募大会。相关负责人解释,“熊猫人才”意味着川大会像保护熊猫一样对待人才。同时,去年四川大学启动了“国家领军人才培育项目”和“青年杰出人才培育项目”,首批入选领军人才培育项目的4名学者分别可得到4年共计80万元的科研经费,用于科学研究、召开高质量的学术会议、加强调研工作,以及出版专著等。

  四川大学人事处还设立了“人才专席”,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写信、发邮件——凡是在《自然》《科学》这类世界顶级杂志以及子刊上发表了论文的华人作者,都是人才专席的“目标”。也就是说,他们担当川大的“猎头”,专门“挖”全球人才。一位人才专席告诉记者,有时为引进一名专家学者,会与对方往来上百封邮件。

  四川大学魏于全院士通过邮件的方式,成功为四川大学重点生物实验室“吸引”来100多名“青年千人”。由于在人才引进方面的特殊贡献,他获得四川大学首届“伯乐奖”。

  每个教师的积极作为,已成为他们回馈厚爱的最好表达。杨永忠此次申报的《文化创意的价值管理研究》取得重点项目立项,在未来三年时间,国家将为他提供35万元专项研究经费。他告诉记者,申报的科研项目来源于他对青铜的思考。如果把青铜这样神圣宏大的物体做成一把椅子,该值多少钱?椅子的价格,符号的价格,体验的价格都随之出现。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创意的价格?杨忠永就是要回答青铜椅子值多少钱的问题。

  “我们的研究就是帮助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建立信息对称的渠道,通过研究揭示出物品的价值,告诉消费者更多的信息,从而帮助他在买与不买之间做出决策。”杨永忠说,他主张理论研究既要顶天,实践方面又要立地。一定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研究。“我要做的就是把文化资源变成文化资本,把文化变成创意,转化成产品,从而实现商业化。”

  他把自己的学术研究比作学术创业,总结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中国学者立足中华文化的自觉选择,是中国学者在全球视野下的一种本土情怀。这种本土情怀,推动他坚持不懈打造“本地招牌”——2015年起,四川大学开创的国内第一个依托商学院、着力培养文化创意管理领域领军人才、着力解决文化创意企业管理前沿问题的“文化创意管理”博士专业,正式面向全社会招生。这也是国内第一个创业经济博士生培养点。(记者李寰李媛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