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成都正向首个万亿级产业目标发起冲刺

2018-08-05 22:31:0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开工现场(图片来源于成都高新)

  7月30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伴随着12台挖掘机的轰鸣声,总投资160余亿元,涉及显示材料技术、晶圆生产线等关键环节的13个产业项目和15个功能配套项目集中开工。这已是今年以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内的第二次集中开工。今年3月13日的首次集中开工,15个项目涉及研发设计、封装测试、主要原材料生产等电子信息产业全链条及关键环节,总投资268亿元。

  两次集中开工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成都已向2020年实现第一个万亿级产业目标发起了冲刺。

  年产值达到万亿的产业,既是产业体量上的巨大突破,也是产业质量上的飞越,意味着强劲的动能转换和创新力、辐射力的大幅提升,具有“一业兴、百业兴”的乘数效应。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城市竞争中,万亿级产业成为新赛道上的新目标。

  无论是老牌一线城市广州,还是炙手可热的新一线明星城市杭州、武汉,或是近年来赶超态势明显的郑州、西安,都不约而同地将产业规模目标从千亿升级到万亿。2018年前后,武汉推出“万千百工程”,确定了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两大世界级万亿产业集群;杭州计划通过坚持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位一体”发展,到202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万亿级信息经济产业集群;西安雄心勃勃提出要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商贸物流业以及文化旅游大产业的“3+1”万亿级大产业;郑州则更早一步,于2016年9月宣布了将努力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目标。

  显然,这一轮城市新竞跑中,成都不应该也不可能缺位。肩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国家使命,承担着在全国率先建设公园城市的探索任务,在四川“一干多支”区域发展新战略中居于“主干”地位、扮演稳定器和发动机角色的成都,无论从哪方面因素看,都亟需其产业做大规模、提升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产业兴”带动“城市兴”,以“一城兴”带动“区域兴”。

  前不久召开的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五大万亿级支柱产业之首,并提出到2020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13000亿元的目标。紧接着,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推出《成都市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提出到2020年,成都将建成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培育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万亿级产业。

  将首个万亿级产业目标框定在电子产业,成都并非独家。就目前看来,广州、武汉、杭州、郑州等地都围绕这个产业集群进行了相关布局。城市竞跑中,无论谁先突围,都将掀开中国产业发展史上的辉煌一页,而当下人们更为关注的是:如何率先突围。

  客观来看,成都要想率先在电子产业实现万亿级突破,可谓竞争激烈,优势明显。

  成都是我国中西部电子信息产业领军城市,早在共和国成立初期,就被确定为国家四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2016年9月,工信部首次发布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综合发展指数研究报告,其中,四川居全国第六位。而四川之所以实现“第六”,成都功不可没。2017年,四川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8113亿元,其中,成都实现主营收入6300亿元,占比约78%,领先于其他将电子信息产业确定为万亿级目标的城市。2017年,武汉市所在的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82亿元,杭州市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3216亿元,郑州市电子信息企业销售产值达到3604亿元。目前,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聚集了英特尔、IBM、格罗方德等60余家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公司,整体上形成了从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整机制造到软件服务的全产业链条,是全球最主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国内电子信息产业重要增长极。

  尤值一提的是,多年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最大的制约就是“缺芯少屏”。而近年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攻坚,恰恰就聚集在“一芯一屏”:国内首条完全自主化建设和运营的8.6代金属氧化物液晶面板生产线、投资百亿美元的格罗方德最大晶圆项目、京东方国内首条第六代柔性LTPS/AMOLED生产线,都是成都“一芯一屏”建设的标志性项目。从“芯”看,2017年,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产值超670亿元,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等国内第一方阵城市,而随着格罗方德、紫光IC国际城等大项目的落地建设投产,成都在国家集成电路发展战略布局中的地位还将提升;从“屏”看,成都的新型显示产业的全产业链已成雏形,关键技术领先全国,终端产品优势明显。

  从规律和经验来看,培育万亿级产业,至少必须具备超万亿级的市场空间、千亿级的产业基础、良好的产业生态这样三个基础条件。眼下,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基本上建立起一条齐备的千亿级产业链,实现了从追赶到齐头并进,正全力融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端与核心。而围绕产业生态建设,成都有何动作?

  去年7月,成都产业发展大会首提“产业生态圈”理念,并统筹布局66个产业功能区建设,在全市范围内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今年1月,在成都市委2018年第一次专题工作会上,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首次系统阐释了产业功能区的发展思路和产业生态圈的定位。什么是产业生态圈?通俗来说,产业生态圈就是一群人为了实现一个战略目的,聚在一起干一件事,大家有共同的话题、共同感兴趣的交流信息。什么是产业功能区?就是“集生产、研发、居住、消费、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区”。

  对于产业功能区建设,成都提出了四个聚焦。一要聚焦错位协同,培育产业生态;二要聚焦供需匹配,完善创新生态;三要聚焦人本需求,重构生活生态;四要聚焦转型升级,构建政策生态。顺着这四个聚焦深度探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产业功能区建设,是成都城市发展转型和经济方式转变的一场革命。

  66个产业功能区中,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作为产值规模最大的主导产业,被排在第一位。围绕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建设,成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新设立机构,制定产业发展战略。

  去年9月,一个新的部门在成都高新区诞生——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局。新成立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局被赋予极重任务,其中首要任务,就是研究制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全链条推进服务工作的开展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的建设。

  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效果图(图片来源于《四川日报》)

  几乎与此同时,《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总体规划》完成,作为首个编制完成的产业功能区《总规》,其最大的特点是从人本角度出发,以人力资源全生命周期需求和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需求为目标来编制,充分体现产业生态圈的特点。

  近一年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内出现了很多新鲜事:首个“街道级”产业功能区服务推进办成立、“人产城”联动,构建“一河一环”公园结构体系、绘制产业发展图,开启“产业链招商”模式……产业生态圈理念,正在构建产业比较优势,快速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区内集聚,正在推动形成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和示范,加快建设全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国际化产学研联动示范区、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产城融合的高品质生活城。而两次项目的集中开工,则可视为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交出的一份“实物量”答卷。

  万众瞩目的突围一刻已近在眼前,唯有加速发力,踢好这临门一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