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四川16人和2个家庭医生团队获评“大美医者”称号

2018-08-19 05:38:0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大美医者

  我省16人和2个家庭医生团队获评“大美医者”称号

  8月19日,我们将迎来首个中国医师节,值此之际,我省第二届大美医者评选也落下帷幕,16人和2个家庭医生团队获评“大美医者”称号。他们中既有大医院的知名专家,也有边远乡村的医生,既有护理工作者,也有公共卫生人员,但无论他们来自哪里,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生命之树”的守护者。

  去年,我省人均寿命达到76.9岁,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婴幼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多项健康指标排在了西部前列。在这些数字和成绩的背后,是我省70多万医务人员的辛勤付出。在首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近我省第二届“大美医者”称号获得者,感受他们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用精湛的医技救死扶伤的动人故事。□本报记者石小宏

  医技精湛

为重症患者开辟生命的绿色通道

  8月11日,在手术台上做完7个小时的肝移植手术后,已是中午1点,省人民医院临床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杨洪吉回到医生办公室,草草吃了点饭,又匆忙来到病房,查看刚做完移植手术的患者。

  器官移植在全球至今仍是高精尖的手术之一,像这样的肺、肝、肾等大器官移植手术在我省早已开展,而这也得益于我省有一大批医术高超的医生,获得此次“大美医者”称号的医生中,杨洪吉、郎锦义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用精湛的技术和辛勤的付出,为身患重症的病人开辟生命的绿色通道。

  细算起来,杨洪吉从事器官移植手术已有20多年历史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还在加拿大的杨洪吉便从事着器官移植相关研究。后来,他放弃了当地优厚的待遇,来到省人民医院。

  “现在,一年要做130多台移植手术。”杨洪吉告诉记者,他最难忘的还是2009年的12月的那一次。当时,绵竹35岁的男子刘顺军因车祸导致脑死亡,家人决定捐出他的器官。当时,脑死亡的器官移植在我国还没有先例,杨洪吉顶着各种压力,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仁心仁术诠释医者大爱。省肿瘤医院的放化疗专家郎锦义,每天的回家时间几乎都在晚上9点多以后。郎锦义告诉记者,因为从事的是肿瘤治疗,每每看到患者绝望的目光,都会促使自己挤出更多时间来努力医治每位患者。2014年,2岁多的藏族孩子小布患上了骶尾部恶性畸胎瘤,郎锦义为其制定了一整套的放化疗方案,克服了小儿放疗制动、体位固定等实际难题,经过6周化疗和25次左右的放疗,4个月后,小布摆脱了肿瘤顺利出院。

  扎根基层

用默默付出筑牢健康服务“网底”

  有人用“金字塔”来形容健康保障体系,塔基就是预防保健和对常见病的防范。在我省70多万医务工作者中,基层医务人员是人数最多的群体。他们默默坚守在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基层疾控部门……为广大群众织就基层健康的保护网。

  常年在高原为当地群众守卫健康的“大美医者”谭晓琴,就是我省千千万万基层医务人员中的一个。

  2010年12月,谭晓琴在成都被查出肺癌,那年她只有27岁,作为甘孜州炉霍县斯木乡卫生院院长,当时她有两个选择,一是安心养病,一是留在乡上边治病边继续为村民服务,谭晓琴毅然选择了后者。她辞去了院长职务,成为了一名普通医生,坚守在卫生院继续为乡亲们的健康服务。“现在边远地区缺乏医疗人员,我在这里还能为大家做些有益的事。”谭晓琴说。

  和谭晓琴一样,来自西昌市疾控中心的“大美医者”宋本莉的心思几乎都放在乡村的疾病预防,尤其是艾滋病的防控上。对传染病防治这个当初很多人都不愿干的职业,宋本莉一干就是21年。一次,当她得知一位40多岁的妇女感染艾滋病住院,且心灰意冷时,她立即赶到医院,又联系上患者的儿子,花了很大功夫说服患者接受专业机构的治疗。她还想方设法采取与家属恳谈、艾滋病人联欢、专家心理咨询、感染者现身说法等办法,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

  也正是有了像谭晓琴、宋本莉这样的基层医务人员共同努力,去年我省甲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353.33/10万,较全国平均水平低32.9%,各类疫苗报告接种率达95%以上。

  积极创新

研发成果让无数患者受益

  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对我省的广大医务人员来说,不断冲击医学难题,是他们共同追逐的目标。

  凡在华西医院做过直肠癌手术的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费用简直就是同类手术中的“白菜价”。而这“低价”手术的背后,就是“大美医者”华西医院胃肠外科周总光教授创新带来的结果。2000年,周总光在全世界最早探索直肠癌微创化保肛,为此他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如今每年有超过20万直肠癌患者从中获益。

  如果说周总光教授用创新为患者带来了低价高质的手术,“大美医者”省医院护士长张静则用发明为患者带来了方便。至今,这位护士长已累计申报了100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和6项国家发明专利技术,成功转让了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

  华西口腔医院的“大美医者”于海洋教授,针对我国口腔修复工艺学教育的落后局面,明确提出了我国口腔修复工艺学的本科教育模式和内容,联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主编开发了与国外同步、并适合我国现状的系列教材。

  我省医务人员追求医疗科技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就在去年,全国首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落户四川。2017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获得科研项目299项,发表SCI论文2118篇,获得专利437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