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四川迈出商业航天第一步 未来要在太空构建起“天府座”

2018-09-07 06:10:53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火箭发射前,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在调校数据。

  9月5日,对四川商业航天来说,是一个值得标注的日子。这一天,四川商业试验卫星成功“首发”。收到千里之外传来的喜讯,四川省委军民融合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许州面露喜色:“四川商业航天迈出了第一步。”在他看来,瞄准卫星及应用探路商业航天,从一颗星到满天星,未来要在太空构建起一个“天府座”。

为什么建?

军民融合领域最大“蛋糕”需要突破口和发力点

  “试验卫星搭乘我国第三发商业火箭,也是第一发真正实现星箭分离的商业火箭。”尽管“天府军融一号”和“成都高新一号”只是试验卫星,并不能立即实现商用,许州依旧不吝对其称赞。在他看来,这次发射成功,是四川尝试用市场手段推动商业航天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一个新开端。

  航空航天产业,自带军民融合属性。四川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份,也是航空航天产业大省,具备率先发展的条件。只是相比航空,在更为神秘的航天领域,之前的探索更多还停留在谋划层面。

  但从全球来看,商业航天发展来势汹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商业航天将是军民融合领域“最大的蛋糕”。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火箭回收计划不断升级、美国蓝色起源公司载人太空观光旅行正在进行收尾测试,已有近20年探索历程的美国商业航天新动作依旧不断。国内,也有蓝箭、零壹空间、星际荣耀等民营企业的商业火箭密集升空,“航天国家队”不断提升商业服务能力和水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60家民营企业涉足商业航天。其中,卫星组网应用发展最快,运载火箭次之,太空旅行、大型空间站的预研都在抓紧布局。

  “商业航天涉及面更广,产业链很长,四川要选好发力点,集中精力去发力。”许州说,去年4月召开的四川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专题推进会明确提出了覆盖航空、航天、化合物半导体芯片、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六大重大创新工程,航天领域重点推进卫星及应用产业军民融合创新工程。在太空构建“天府座”,就是该创新工程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商业航天的突破口和发力点。

凭什么建?

四川有产业基础,有现实需求

  “天府座”的全称为四川自主产权的“天府号”遥感卫星星座。在通信、导航、遥感和科研四大卫星应用领域,遥感是一个重要突破口。

  国星宇航是四川省微纳卫星创新研究院的实体,承担了“星时代”AI星座的研制及应用任务。

  但“天府座”并不只有这次试验的微纳卫星项目。许州介绍,除了微纳卫星星座外,还将进一步整合省内优势资源,研制新型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测绘卫星,提供商业卫星测(运)控、卫星数据传输以及卫星数据信息服务,打造卫星及应用产业集群。同时,在高精度导航和通讯等卫星商用领域也在积极推动。

  “航天产业是军民融合的优先发展领域和重要阵地,四川瞄准卫星及应用发力商业航天,既符合国家指导方向,也符合自身实际,有基础有需求。”省委军民融合委办公室副主任黄朝阳表示。

  从2014年起,国家层面已多次出台文件鼓励商业航天,主要集中在卫星领域。一位卫星创业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从卫星研发到搭载火箭发射,资质审批几乎没有限制。“搭载火箭,我们可以选择民营也可以选择国家队。”

  四川具备全国航天产业链80%以上环节的研发生产能力,特别是在卫星载荷研发制造方面拥有众多优势企事业单位,占据全国1/3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卫星测控设备研发制造等方面占据绝对市场份额。

  从需求来看,既有军民深度融合的现实需求,也有防灾减灾等应急应用方面的需求。我省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一个重要支撑就是通过卫星创新工程,打通从研发、制造到应用的产业链,更好发挥四川军民融合和电子信息产业优势。

还缺什么?

缺龙头企业,缺行业爆点

  建“天府座”,许州坦言,缺龙头,缺更强合力,“没有龙头整星企业,更多是做某一细分领域的配套。”这会导致难以形成强大的产业聚集和带动能力。

  商业航天是资金、人才密集型产业。国星宇航首席技术官赵宏杰介绍,目前,一颗微纳卫星10公斤量级的造价要几百万元到1000万元不等,50-100公斤量级的需要千万元以上。而高分辨率的大卫星,造价动辄上亿元。构建商业卫星星座,需要更多资本进入。

  在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看来,尽管国内资本对商业航天热情有所提升,但在容忍失败、风险管理等方面比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2002年成立,屡战屡败,却丝毫没有影响它成为融资宠儿。”

  卫星应用等商业航天领域涉及面很广,仅靠企业自身很难顺利推动,还需要政产学研共同努力形成更大合力。许州表示,就四川现状而言,仍然迫切需要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整合四川卫星产业链,吸引省外整星企业来川布局,打造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培育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在一些投资基金负责人眼中,目前遥感商用领域,也还缺乏真正的行业爆点。“遥感能否像通信、导航一样,走进大众应用?”遥感应用主要集中在为政府部门、行业企业提供决策参考等方面,要赢得更大行业爆点,探索大众应用才是更快途径。

  行业爆点未到,也恰恰说明市场还是一片蓝海。“卫星产业中,应用占据整体市场份额的80%左右。”赵宏杰说,目前遥感商业还处于探索、开发的起步阶段。国外已开始探索将其应用于行业管理、保险和对冲基金领域,例如,通过拍摄沃尔玛超市的停车场图片,核算营业额等。随着四川自主研发、运营的“天府座”建成投用,也必将撬动更多应用,带动整个产业发展。

首颗商业试验星背后的故事

  9月5日12:15,离发射还有45分钟。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和电科星河基金联合创始人阎镜予聊着。他说,更重要的是此次验证完成后,年内还要发射5-7颗工作卫星,试验星只是第一步,后面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其他在场者也告诉了记者一些首发商业试验星背后的事。

念头是怎么萌生的

  熊文轩搞商业卫星的想法,始于一年前的一次上网。

  “猎鹰9号”的第一节火箭,在发射后8分钟,按计划降落在太平洋的浮动平台上。美国探索科技公司(SpaceX)这一成就,让电脑前的他感到震撼,“十多秒钟说不出一句话”。这位现在的成都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当时与几位同伴交流,大家都有创业搞商业卫星的想法,都看到了机会。

  2014年底,国务院发布相关指导意见,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四川亦推出卫星及应用产业军民融合创新工程。就商业遥感卫星而言,国内政府部门、企业的测绘、减灾等需要,市场规模约100亿元,目前超过60%市场份额由国外卫星占了。

  走访了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多位顶尖专家,几位核心成员相信手里的技术储备是有的,“由于有相关背景,我们在两个关键技术——卫星载荷设计能力和遥感数据的处理能力上都有技术储备。”熊文轩说。

  基于此,团队定下了“搞商业卫星”的方向:主要做遥感,具体在遥感卫星设计及研制、遥感数据处理和应用两个方面。

想法是怎样变现的

  今年5月,成都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产业链不只卫星设计,卫星制造和发射怎么办?

  考察了一圈国内商业火箭和卫星公司,“国内发展已提供了必要的产业土壤。”公司首席运营官王珑说,就像苹果和代工厂的关系——把火箭发射等环节部分“外包”出去,让合作伙伴来做。

  公司成立一个月后,电科星河基金领头的首轮融资到账。

  “国内商业航天是个长尾赛道,想象空间很大,赛道上的‘赛马’又相对有限。”阎镜予说。

  有了资金支持,团队开始试图在商业卫星上实现全新技术——“AI处理系统关键技术”,“拿手机打个比方,传统的遥感卫星就像‘大哥大’,而我们希望让它变成‘智能机’。”王珑介绍。

  新技术有望让遥感卫星能识别与判断。传统遥感卫星需提前约一周下达任务,届时按计划拍摄并传回。“到时若发现天空被云层遮住,根本拍不到,卫星还是会死板地拍摄并传回图片。”新技术让遥感卫星能自行识别判断,如图片质量不好则不传,从而能降低数据传输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商业卫星有三大应用:遥感、导航、通信,为什么只有导航延伸出滴滴、摩拜等面向老百姓的“爆款”应用?熊文轩认为,“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是一个重要原因。遥感数据的响应速度太慢。面向老百姓的应用场景缺乏,需要业内外共同探索。

  “遥感卫星本质上是一个大数据产业——获得数据能力越强,融资和盈利能力越强。”阎镜予认为,这个产业要以互联网思维来做,快速迭代、快速融资、快速布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开发首颗商业试验星的团队,核心成员平均年龄只有33岁,都有航天背景和研发经验。多位团队成员表示,年轻人也许更适合如今的商业航天产业,原因很简单——年轻,敢于也能承担更大的创业风险。(记者 朱雪黎 熊筱伟 摄影 何海洋 制图 朱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