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致敬!为国宝大熊猫的野化放归

2018-11-12 03:45:47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大熊猫作为我国特有的国宝,近年来越发引人关注。四川作为“国宝之乡”名扬天下,背后是常年与大熊猫为伴的“宝爸宝妈”们默默无闻的坚守。

  韦华(右)和同伴前往大熊猫野化培训场。资料照片

  前往卧龙核桃坪的道路,比想象中的艰难:汽车出了高速路,便在川西高原的深山小路中反复颠簸穿行。好不容易到达,才发现这崇山峻岭中,竟藏着一片略平坦的小山沟。这里便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所在地。

  大熊猫作为我国特有的国宝,近年来越发引人关注。四川作为“国宝之乡”名扬天下,背后是常年与大熊猫为伴的“宝爸宝妈”们默默无闻的坚守。韦华便是其中一名“宝爸”——今年42岁的他,已在这片几乎与世隔绝的山沟中工作多年,对大熊猫的痴迷,曾经差点让他付出生命的代价。

 

  别人眼中“最幸福”的职业,背后却充满艰辛

  动物保护专业硕士毕业的韦华,曾在家乡广西有一份稳定的工作。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四川卧龙的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一眼就喜欢上了这里:“全世界还有哪里能看到这么多大熊猫?”2013年,他毅然离开家乡,成为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一名研究人员,从事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

  野化,是我国探索恢复大熊猫野外种群的核心环节。具有野外生活经验的雌性大熊猫,在卧龙核桃坪基地的野外环境生育幼仔,教幼仔学会爬树、觅食、避险等生存本领。幼仔经过培养,成为完全能适应野外生活的亚成体大熊猫后,才正式放归野外。

  卧龙的大熊猫野化培训场地位于龙门山脉深处,人迹罕至,汶川大地震后满山危岩,道路艰险。韦华几乎与世隔绝。每天在深山里穿梭,饿了吃点冷鸡蛋和面包,渴了喝溪水;工作中曾差点被大树砸中,差点被滚石掩埋……在这里,韦华靠大熊猫佩戴的无线颈圈发出的信号寻找其踪影,搜集记录它们的行为方式。

  人们常说,跟大熊猫在一起工作是最幸福的职业,但这份职业的艰辛却鲜有人知。为了消除大熊猫对人类的心理依赖,只要上山,韦华都穿上厚厚的“熊猫服”,再涂上熊猫尿液,变身可以“以假乱真”的“熊猫人”。然而,面积近30万平方米的野化培训场地,虽然是野生大熊猫的理想栖息地,却是研究人员的险境。夏天多雨,泥石流、滑坡、树木倒伏等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冬天严寒,最低气温可达零下17摄氏度。研究人员常常遭遇野猪、扭角羚等野兽,“大家只能扭头就跑,才躲过一次又一次的危险”。

  潮湿的气候,漫长的雨季,对患有关节疾病的韦华无异于雪上加霜。然而,他从不抱怨环境的恶劣,别人能做到的,他都一样不落地做到,每次轮到出勤,他都不会落于人后。“做大熊猫的工作,偷懒可不行。”韦华告诉记者,要观察了解大熊猫的习性,就要跟它交朋友,时时刻刻做好记录和观察、收拾大堆大堆的熊猫粪便、投送食物,每件事都马虎不得。

  有次中外合作开展大熊猫野外观察,在海拔2900米的观察站,研究人员们对大熊猫进行72小时不间断监测。虽然是合作,但双方暗中较劲,都想把大熊猫的每个活动点测量得非常准确。在大雪覆盖的山野,大熊猫要在厚厚的积雪下掏食箭竹都异常费劲,研究人员要觅食更是难上加难,大家硬是靠着几块饼干撑过了那几天。

  被野化的大熊猫咬成重伤,却为工作进展欢欣鼓舞

  险情,总是让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防不胜防。比如饲养员崔志国有次上山排查山体滑坡隐患,腿上就被毒蛇竹叶青咬了,经过紧急医疗救援,才转危为安。韦华所遭遇的最大一次危险,就来自于他最喜爱的大熊猫。

  2016年底,野化培训场迎来两对野化培训大熊猫母子,其中一对正是韦华熟悉的“喜妹”和她女儿“八喜”。可后来连续两天的监测中,研究人员却始终没有发现“八喜”的身影。韦华为此很不安,随即和两名同事进入野外寻找“八喜”。循着无线信号,他们终于找到了安然无恙的“八喜”,大家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然而,正当大家决定离开时,“喜妹”挡住了他们的退路——原来,护仔心切的“喜妹”将3名穿着伪装服的“熊猫人”当作侵袭自己领地的野兽,它一下子扑了上来,3人只能夺路而逃。不幸的是,“喜妹”扑倒了走在最后面的韦华,并开始撕咬。两名同事见状,立即脱下衣服蒙住“喜妹”的眼睛,并扔出挎包、无线电接收机来分散“喜妹”的注意力,几分钟后“喜妹”总算放开了韦华。

  韦华被紧急送往医院,他的头皮差点被“喜妹”整个掀了,医生剪开他的裤腿和袖子,才发现他的脚筋已被咬断,四肢的肌肉都被严重咬烂。进一步检查发现,他双手的腕骨都被咬断了,左手掌约1/3几乎被咬掉。由于创面过大,大部分创伤根本无从缝合,医院只能进行清理、消炎、防感染和输血等处理。经过彻夜抢救,韦华总算脱离了生命危险。

  更严酷的考验还在后头。经过10多天的救治,韦华的精神开始恢复,但几个露出骨头的大伤口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长出新肉,直至愈合。这期间最大的威胁是感染。为了避免感染,促进肌肉生长,需要每天进行清创处理。清创时,护士先用消毒纱布在韦华白森森的骨头上反复揉搓一个半小时,直到清理干净后,再一圈一圈包上纱布,第二天又要把贴在新生嫩肉上的纱布生生撕下来。因为骨头外露,麻药无法注射,极度疼痛每天都让韦华汗如雨下。

  虽然逐渐康复,但这次意外给韦华留下了不少后遗症:右手肘关节钙化,左手肌肉力量退化,双手难以伸直,手臂和腿部到处是凹陷的大伤疤,头上也留下了长长的疤痕。即便如此,每当同事把手机里“喜妹”的近照给韦华看,他还是会笑得很开心。

  “差点咬死你,你都不记恨?”记者问。“这有啥,它们越是有野性越是不亲近人才好。‘喜妹’作为一只带仔母猫,要是有人侵犯了它的领地,它都还没有任何反应,那怎么得了?”韦华笑着说。

  长期从事这份工作,大熊猫早已成为“家人”

  去年11月23日上午,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行了大熊猫“八喜”和“映雪”的放归仪式。放归笼大门开启,“映雪”慢慢跨出笼子,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快速跑向森林深处。随后,“八喜”向外张望了一下,也跑出笼子,沿着已铺上薄雪的小路回归自然。

  这是继2016年10月,两只大熊猫同时放归到栗子坪保护区后,全球第二次同时放归两只大熊猫。两只小家伙一溜烟奔入森林的憨态,让在场众多的研究人员泪眼婆娑:为了这一刻,包括韦华在内的太多人付出了极大艰辛,甚至鲜血。

  从50多年前大熊猫栖息地缩减,到如今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从30多年前一只也养不活的人工繁育,到今天全世界最大的大熊猫圈养种群;从普通的饲养管理,到今天的野化放归……一代代“熊猫人”的付出,在大熊猫保护领域结出了累累硕果:我国大熊猫圈养种群已达500多只,基本实现了人工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从2006年起,陆续有7只人工繁育的大熊猫放归野外。去年,42只熊猫宝宝集体亮相,萌翻全球;今年7月25日,野外引种大熊猫“草草”在卧龙核桃坪基地顺利产下一对龙凤胎,这是开展大熊猫野外引种项目以来,首次诞下双胞胎。

  “长期从事这份工作,大熊猫早已成为我们的家人。”韦华告诉记者,他的同事很多都是负责喂养大熊猫的,每天的工作除了清扫圈舍、消毒、给大熊猫喂食,还要和大熊猫“聊天”——它们能用长短不一的哼哼声回应人类的表扬和鼓励,就像孩子回应父母的关爱一样。

  在韦华撰写的笔记《我与大熊猫的情缘》中,他详细描写了“喜妹”进食、小憩、奔跑等憨态。“大熊猫和人一样,心理紧张,激素分泌出现问题,就会生病。”韦华告诉记者,为了让大熊猫快乐、健康成长,做好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再多的苦累和伤痛都可以忘掉。

  “有人问我,大熊猫不就是一种动物吗?你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心血来保护呢?”韦华说,大熊猫作为明星物种,保护它,就能够保护与它共同生活在同一区域的成千上万的动植物,就能保护好绿水青山,保护好生物多样性。(记者 张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