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四川:奋力书写让人民满意让学生出彩的教育答卷

2018-11-23 05:21:2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凉山州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幼教点,孩子们快乐上学。

  “村民们都说,家门口有了幼儿园,是给牧民娃娃们最珍贵的礼物。”看着孩子们嬉笑玩闹,壤塘县岗木达乡明达村幼教点辅导员娇莉喜上眉梢。“初中毕业后,一度想出去打工,幸好赶上免费中职教育,我才能继续读书。”在盐源县职业技术中学,学汽修的叶雪对未来充满信心。无论是在偏远山村还是繁华都市,孩子们幸福的笑脸、人民群众真切的获得感,都是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近年来,全省教育系统坚持以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更优教育的需求为目标,奋力书写让人民满意让学生出彩的教育答卷。

  均衡发展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10月19日,成都,四川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检查反馈意见会传出令人振奋的消息:督导检查组认为,简阳市等39个县(市、区)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标准。

  至此,四川省共有165个县(市、区)通过了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实现了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规划目标。

  人人享有优质公平的教育,是老百姓的期盼,更是政府的承诺。

  2014年起,四川省实施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专项改革,按照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短短4年,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大大提升。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以来,四川省累计投入资金260.61亿元,累计开工建设校舍面积1194.76万平方米,完成设施设备采购金额53.84亿元,让边远山村学校焕然一新。

  大班额问题逐步化解。截至2017年底,全省小学阶段学校56人及以上大班15509个,比2013年减少34.64%;初中阶段学校56人及以上大班4939个,比2013年减少65.33%。

  “择校热”明显降温。健全公平入学保障机制,四川省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做到划片招生,不采取任何形式的考试招生;小学生源均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初中95%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成为普遍和常态。

  交流轮岗有序推进。印发《关于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意见》,加快建立健全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从2017年起,全省全面实施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进一步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教育信息化覆盖面更广。截至2017年底,全省95%中小学接入宽带及互联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直接使3.4万名农村教师、60万余名农村学生受益;近50万名教师、近400万名学生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实现了90%教师和70%初中以上学生拥有网络学习空间。

  成都工业学院向应用型本科迅速转型。图为学生正在实验室操作自己制作的物流传送设备。

  特殊举措 为民族教育奠定基础

  在凉山州普格县沙合莫村,5岁的彝族女孩吉玛阿呷一年前还听不懂汉语,自从在村东头的幼教点就读后,她不仅能用普通话背儿歌,还主动与人打招呼,变得开朗大方了。沙合莫村幼教点有4名辅导员,半个篮球场大的院坝内摆放着儿童组合滑梯,教室、活动室宽敞明亮,彩电、电子琴、玩具教具等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吉玛阿呷的外婆说,几个孩子都是在自己“背上”长大的。“如今,外孙女在家门口就能读书,还不用交钱,真是太好了。”

  “一村一幼”计划是四川省针对民族自治地方教育发展突出问题实施的特殊教育扶贫政策。2015年10月,该计划在大小凉山彝区13个县(区)试行,2017年起,在民族自治地方进行推广。省级财政按每个行政村配备2名辅导员、每名辅导员每月2000元的标准给予劳务报酬补助。

  截至目前,共开办“一村一幼”幼教点4812个,招收幼儿19.7万人,招聘辅导员1.49万名,该计划使民族自治地方的乡村幼儿大都可就近在本村或邻村接受学前双语教育。三年来,“一村一幼”计划实施顺利,在帮助儿童过好语言关、养成好习惯、解放农牧区生产力、助推脱贫攻坚等方面成效显著,深受广大农牧民群众拥护和欢迎。

  不仅是“一村一幼”计划,近年来,四川省深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在全国首创民族地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创新启动15年免费教育,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81.61%,15年免费教育惠及150万学生,“9+3”计划累计培养学生7万多人。

  今年,四川省又启动实施“9+3”学生学历提升计划,完善高职院校面向“9+3”毕业生单独招生政策,实行“单列计划、单独命题、单独考试、单独录取”,参考学生范围由应届毕业生扩大到往届毕业生,录取比例不低于实际参考人数的85%;对升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实行免学费和资助生活费政策。

  正是这些“量身定制”的民族教育特殊政策和举措,让民族地区的孩子上学机会越来越多。

  乐山市马边县雪口山中心校的老师给学生辅导作业。

  改革创新 四川教育破题之举

  泸州,四川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市之一。试点启动后,该市首批7名评上正高级职称的教师中,江阳职高的李代慧是唯一一名中职学校的老师。在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之前,副高级职称是中学教师的“最高荣誉”,而职称制度改革之后,职称已经“到头”的老师们又有了奔头。“评上正高级职称是一个新起点,从此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平台。”李代慧高兴地说。

  新时期,赋予四川教育新的使命和挑战,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近年来,全省教育系统将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

  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深入实施国家和省级教师培训计划,建立优秀教师定期表彰制度,师德师风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把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高校,将中小学高级教师、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评审权下放至各市(州)及相关省直主管部门。实施“特岗”和“免费师范生”计划,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师资配置不断优化。

  深入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出台系列改革方案,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引导高校内涵发展;高校重要科技成果占全省70%,转化成果实现年产值1300亿元左右,主要指标均居全国第五。分层分类推进“双一流”建设,2所高校进入国家“一流大学”、6所高校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总数位列全国第四。改革高校拨款机制,构建“基数+绩效”的高校拨款机制,引导高校内涵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成职教集团94个,开展订单培养和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普职融通,推动中高职衔接,初步建立了“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现代人才培养体系。

  以改革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出台中小学减负“十严十不准”规定,建立清理整治违规竞赛活动联席会议制度,依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制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分类考试、平行志愿投档模式等改革全面推行。

  绵阳安州区桑枣中学。

  教育扶贫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2016年以来,全省教育系统把教育脱贫攻坚作为政治责任、民生工程、发展机遇、头等大事来抓,从全面解决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出发,加强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谋划,形成“4+10”工作体系,打响了教育脱贫攻坚战。

  资助覆盖,贫困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近年来,四川把教育扶贫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确保“有学上、能上学、学有用”,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的调研,摸清了全省11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底数,建立起县、乡、村、学校四级“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就学”“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就学”两本台账,实现了精准帮扶对象。同时,全面落实“五长”责任制,建立控辍保学工作机制,确保适龄儿童“都上学”。全省小学入学率99.78%,初中入学率99.45%,提前实现“十三五”目标。

  此外,聚焦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并将其全部纳入国家资助政策范围。建立健全覆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在160个有扶贫任务的县,每县建立起不低于300万元的教育扶贫救助基金。两年多来,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资助资金387亿元,每年受益学生1000余万人次。筹集教育扶贫救助基金9.11亿元,救助64.46万人次,确保贫困学生“能上学”。

  对口帮扶,高校成为脱贫攻坚中坚力量。

  为响应中央和省委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四川师范大学牵头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联合组建“C5联盟”,与地方政府联合共建四川新农村建设学院。目前,该学院为地方培训了农民夜校教师3600多名。

  近年来,四川省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人才、资源等优势,推动高校全面参与全省脱贫攻坚。先后出台有关发挥高校优势推动脱贫攻坚的政策、文件,将原75所公办高校对口帮扶88个贫困县调整为117所高校全面参与深度贫困县对口帮扶。截至目前,117所公、民办高校和成人高校的697个党组织、近万名党员参与精准扶贫。

  中小学也在行动。成都、攀枝花等10市的1200余所优质学校与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通过选派支教教师,组织人员交流,开展送培送教、工作坊研修、“心连心”“手拉手”活动,帮助贫困地区中小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芸涵 图片由四川省教育厅提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