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成都将分四级综合开发轨道站点 突出文化价值

2018-11-26 01:04:1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轨道交通作为我市公共交通的骨干,按照规划,在2035年线网将达1696公里、线路将达35条,拥有714个站点和80个车辆基地。如何更好地落实TOD(公共交通为导向)城市发展理念,加快推动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的作用,实现轨道交通导向型的城市综合开发运营?日前,《成都市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专项规划》《成都市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城市设计导则》制定完成并通过市规委会主任会议审查。

城市级、片区级、组团级、一般站点——

采用分级方式

开展轨道站点综合开发

据介绍,此次规划策略之一就是定等级——借鉴国内外城市先进经验,结合成都实际特点,构建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分级体系。经过广泛调研,国内外城市均根据站点周边城市功能、交通功能等因素,采用分级的方式开展轨道站点综合开发。为实现站点综合开发差异化规划管理及技术引导,成都以城市功能与轨道交通功能为主要分级影响因素,结合发展实际,将轨道交通站点分为四级——城市级、片区级、组团级、一般站点。

第二个规划策略则是理资源,对以站点为中心,一般站点半径500米,换乘站点半径800米以及车辆基地周边综合开发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梳理;第三个规划策略是提指引——编制《成都市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城市设计导则》,作为站点规划工作的指引和技术指南。

《导则》提出,鼓励功能混合,在站点周边核心区集聚产业、公共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在外围辐射影响区布局居住及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城市功能与慢行通道布局城市开敞空间。其中将重大产业功能向站点核心区集聚,在外围布局服务于本地社区的产业功能;紧邻轨道站点立体化布局公共交通设施,公交场站应紧邻轨道站点进行一体化建设,在枢纽内部实现无缝换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宜向站点集聚,形成TOD与SOD(服务引导开发)紧密结合,在外围布局居住及服务于本地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核心区不宜布局纯居住功能;同时鼓励在辐射影响区范围内结合城市功能与慢行通道,布局城市开敞空间。

加强城市形态与风貌设计整体统筹——

塑造有显示度城市地标

突出天府文化价值

在“颜值”方面,《导则》提出加强城市形态与风貌设计整体统筹。站点要塑造优美形态,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整体协调、端庄典雅”的整体城市空间形态,注重公共功能设计,塑造有显示度的城市地标;凸显文化价值,深挖站点所在片区的文化要素,突出天府文化价值,强化文化展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站点区域;彰显名城风貌,彰显天府文化特质,全面塑造“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时尚”的城市风貌。同时鼓励新技术、新模式、新设计应用,彰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突显公园城市特质。具体包括应用绿色科技、智能化手段,打造绿色建筑、智能建筑;采用节点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实现城市增绿添彩,打造垂直森林;加强理念创新,避免站点周边环境同质化。

另外,《导则》还要求站点细化管控要素,加强设计引导。加强建筑风格、色彩、体量、高度、材质等方面的设计统筹,凸显现代商业商务区、居住区、产业园区、历史风貌区、生态敏感区等不同功能片区的站点区域特色。

鼓励站点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站点周边构建

立体化系统化人性化慢行系统

在集约利用的地下空间方面,《导则》鼓励站点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分圈层提出分层利用引导;核心区应尽可能充分开发,与站厅层直接连通的地下空间宜布局交通换乘、地下商业、步行通道;辐射影响区鼓励进行开发,宜布局步行通道、停车、市政等功能。地下空间开发应充分考虑地质因素,实现安全可靠、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应与地下综合管廊、市政管线等一体化设计,综合考虑确定地下空间规模和建设时序,做好规划衔接与建设协调;应注重高品质设计,充分考虑采光、通风、绿化等条件;以人为本,满足老人、儿童、残障等特殊人群的需求。

与此同时,站点慢行系统应满足集散与换乘功能,优先利用地下空间,在核心区互联互通,并连接至辐射影响区;在站点周边构建立体化、系统化、人性化的慢行系统,与周边地下空间、开敞空间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原则上不设置空中连廊,在接驳高架站点、地下通道设置受限、地形起伏较大等特殊情况下可局部设置。

站点周边要构建形成“轨道+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体系。公交场站应满足缓冲距离的条件下紧临站点出入口设置,公交首末站应与站点进行一体化设计;按高峰小时进出站慢行客流预测量15%~25%配置非机动车停车场,应在周边用地紧临出入口设置,不占用慢行通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