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航天英雄杨利伟做客电子科大 解读坐在火药桶上的职业

2018-12-16 01:28:1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杨利伟、吴杰做客电子科大,畅谈中国宇航事业。

  12月12日下午,与外面成都寒冷的天气形成鲜明对比,电子科技大学经管学院的报告厅内热气腾腾。航天英雄杨利伟、原国家航天员兼航天员教练吴杰来到“成电讲坛”,带来了3小时的演讲,能够容纳数百名观众的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掌声不断。

  从英雄们的生动讲述中,观众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被称为“坐在火药桶上的职业”——航天员。大家往往只看到航天员们执行完任务后被“鲜花和掌声”簇拥的光鲜,而实际上,他们经历的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和艰辛。

  目前正在启动的第三批宇航员选拔计划,哪些人有望进入太空?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有哪些“四川符号”?记者采访了航天英雄杨利伟。

  每位宇航员都要有“视死如归”的气概

  历史上,美国、俄罗斯都发生过载人航天事故,航天员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原国家航天员兼航天员教练吴杰评价:航天员就是坐在火药桶上的职业。大家往往看到的是宇航员们执行完任务后被鲜花和掌声簇拥的场景,而实际上,航天员真实的生活充满了荆棘。

  吴杰在“演讲环节”介绍,他曾到北极圈里参加“冬季野营训练”,在零下50℃的极寒环境中挖雪洞生存,训练两天瘦了3公斤。一次三天的训练,他甚至从三天的口粮中节约出一天的食物,目的是为了让科研人员对食品进行研究。

  吴杰说,每次进行“离心机训练”,身体要承受8G过载,相当于人躺在地上,有七个同样重量的人同时压在你身上,内脏被拉扯得跟刀割一样痛。

  “隔离训练”对于航天员来说更是一种折磨,三天三夜不能睡觉,甚至不能眨眼睛,一旦眨眼就会报警,对于很多人来说无法坚持。“最难熬的是,你无法跟任何人交流,连食物都是从一个狭小的窗户里递进来的。每一位航天员都有视死如归的气概,否则做不了宇航员。”吴杰说。

  世人所熟知的宇航员,如杨利伟将军、中国首位女宇航员刘洋等,在他们背后,是一个团队的支持。有的航天员备份了20年,都不曾有机会进入太空,但正是因为他们对航天事业的执着追求,才能够做一辈子的“幕后英雄。”

  吴杰就是其中一位,他多次与神舟飞船擦肩而过。神五发射,杨利伟入选,吴杰落选;神六发射,吴杰再次落选,他默默写下:“遥看神六巡天走;梦想神七伴我游。”到了神七,航天员要出舱执行任务,他又一次与神七失之交臂。

  直到2013年,吴杰达到了航天员服役的最高年龄而退役,他也永远失去了进入太空的机会。三次落选,他泣不成声,母亲在电话中安慰他:“你时刻准备着,你是娘的骄傲!”这句话让吴杰释怀,尽管已经退役,但他依旧还在为祖国的航天事业鞠躬尽瘁。

  四川为中国宇航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国家已启动了第三批宇航员选拔计划,我希望在座的同学今后可以成为我的同事!”杨利伟的鼓励激起了同学们的热情。他说,因为空间站建设的需求,将来不仅仅需要航天驾驶员,还需要工程师对空间站进行维护、维修、组装,需要很多科学家到空间站去做实验。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载人航天事业对航天员的身体素质要求将会逐步降低——我们的空间站里将需要更多的工程师、科学家,而更远的梦想,或许是让普通人也能够到太空旅行。”杨利伟介绍,第三批宇航员选拔类别既包括航天驾驶员,又包括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选拔范围中既包括空军飞行员,又包括相关工业部门、科研院所和大学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等。

  入选者将接受多年的专业培训,将来到太空中工作,进行太空站维护、组装以及科学实验,预计每三个月到半年时间轮换一次。

  杨利伟说,国际空间站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的载人航天将代表人类继续探索宇宙。在载人航天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我们需要解决空间站‘长寿’‘可靠’以及如何让航天员长久、健康、快乐地在空间站工作和生活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涉及空间互联网技术、远程控制技术、人机协同技术、虚拟混合现实技术以及对地观测和研究等。”

  “航天员生活很苦,但也很有乐趣。”杨利伟说:“我不希望航天员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是很呆板的。记得有一名航天员跟我说,他有一次在舱内睡觉醒来时,突然被眼前飘浮的一只手吓醒。原来太空失重,身体是飘在空中的……”他的介绍引得在场同学们大笑。

  说到与四川的关系,杨利伟感到非常亲切。4年前,他曾和航天员刘洋一起做客电子科大。这次到访,他专门参观了电子科大的创新中心、电子科技博物馆,了解了电子材料、大数据、新型能源、机器人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机器人中心给杨利伟留下的印象极其深刻。“我看到电子科大研发的机器人帮助残疾人训练,很有感触,今后可以把电子科大的机器人运用到宇航员的康复训练中来!”

  杨利伟说,四川的很多企业、航天部门、电子研究所以及高校,都参与了载人航天的研制工作;而且在航天员大队里,也有四川籍的宇航员。“四川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四川日报记者李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