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改革开放40年 四川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了99倍

2018-12-26 03:02:59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四川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就业工作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1978年至2017年,全省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就业人口从3087万人增加到4872万人,增长了57.8%;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从无到有,2017年末达到2505万人;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81.8%:9.1%:9.1%调整为36.8%:27.0%:36.2%;失业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0.9%降至4.01%;就业收入明显增加,职工平均工资由590元增至58671元,增长了99倍。

就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改革初期,四川取消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的限制,通过发展农副业和乡镇企业,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通过发展以安置就业为主要目的的劳动服务公司等集体企业,扩大城镇劳动力就业渠道。1986年至1995年,全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模式,由统包统配的计划指令性就业向市场调节转型。这期间,四川出台了《劳务市场暂行办法》,推动和规范了新兴的劳务市场发展。1996年,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四川省职业介绍管理条例》,规范职业中介行为,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推动四川省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2006年,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四川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劳动力市场,保护劳动者、用人单位和职业介绍机构的合法权益,促进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2017年,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四川省就业创业促进条例》,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进一步明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以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扩大就业。

积极就业政策不断丰富完善

2002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川委发[2012]31号),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行“进中心、保生活、促就业”,初步建立了积极就业政策的基本框架。2006年,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川府发[2006]12号),积极就业政策进一步延续扩展、充实完善。2008年,为积极应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对四川省就业的严重冲击,省委、省政府密集出台了《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实施意见》(川办发[2008]30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的通知》(川府发[2009]13号)等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为促进灾后恢复重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后,四川省主动适应新时代特征和要求,更加突出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川府发【2015】38号)、《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8】47号),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拓展就业新空间,积极就业政策实现迭代升级。与此同时,四川省逐年加大就业创业投入。2017年,全省共投入就业创业补助资金31.84亿元,确保了积极就业政策的落地落实。

援助对象不断延续扩展

改革初期,四川省重点是帮助返城青年、待业青年就业。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外出务工,四川省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就业服务范围。上世纪90年代末,四川省重点关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通过“三三制”“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保障其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2002年,扶持对象扩大到下岗失业人员。2006年,扶持对象扩大到农民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扶持对象又扩大到困难企业职工和灾区劳动群众。2015年,四川省出台《四川省就业困难人员申请认定办法》,进一步扩展和规范了就业援助对象,将符合条件的大龄人员、残疾人员、低收入家庭人员、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人员列为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制度。近年来,结合脱贫攻坚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川省又将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去产能下岗失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范围。2017年,全省共有101.6万人次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组织合力明显增强

1986年,省政府成立社会劳动力统筹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指导、服务全省城镇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1998年,省政府成立解困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全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2002年,省委、省政府建立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由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省劳动保障厅、省发展计划委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统筹负责全省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工作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2006年,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调整为省就业工作联席会议,由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省委宣传部等24家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办公室设在省劳动保障厅。2013年,省就业工作联席会议调整为省就业创业工作联席会议,进一步强化了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办公室设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成员包括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财政厅等省级部门(单位)。

此外,为促进藏区、彝区“9+3”学生就业,省委、省政府还成立了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学生就业促进工作协调小组。为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建立了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改革开放初期,四川省公共就业服务开始起步。上世纪80年代,省内开始出现以劳动服务公司为代表的就业服务机构雏形,由政府劳动部门倡导,集安置就业和培训于一体,承担组织管理社会劳动力、促进就业的多种功能。进入90年代,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作用日趋明显,人力资源市场逐步发展起来,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应运而生。劳动部门举办的就业服务机构逐步发展成为集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失业保险、生产自救等于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组织实施就业再就业制度和政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公共就业服务不断完善发展,已建立了省、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五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整合了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功能和场所,统一了名称和标识。同时,实施“互联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2014年,省公共招聘网正式上线,成为全国首个以省级集中建设和管理、数据全省共享模式建设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2015年,建成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心并投入运营。2017年,省人社厅将全面建设群众满意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一号工程”,推进“互联网+人社”“头等大事”,确保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省统筹、标准统一、智慧融合、方便快捷的群众满意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