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凉山州普格县洛果村产业脱贫之路:蔬菜改种草莓 改出脱贫新路

2019-01-03 04:22:1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2018年12月30日,记者探访凉山州普格县五道箐乡洛果村脱贫攻坚。图为建设中的彝家新寨。记者杨树摄

  2018年12月30日上午,下了一整夜的雪后,在凉山州普格县五道箐乡洛果村,山峦、田野、道路处处银装素裹。

  在村里的草莓大棚基地里,一排排大棚像威武的士兵沿着缓坡整齐列队,它们守护的不只是棚里的草莓,更是这个彝家村寨红红火火的致富梦。

  一座棚:贫困村探索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

  走进大棚,记者闻到淡淡的硫黄味。大棚运营方普格县螺髻山彝嘉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顺林介绍,“每座棚里都挂了两盏硫黄熏灯,用来预防白粉病。”

  为防止低温冻伤草莓,大棚里还摆了几个炭火盆。村民拉马莫且歪正熟练地采摘草莓,装满一盆后送到基地的包装车间。在那里,她与工友们一起为草莓“穿”上网套,装进泡沫内胆,再放入纸盒内。每盒重约3斤,能放60至80颗草莓。

  拉马莫且歪以前种惯了苞谷、土豆,如今又能熟练采摘、包装草莓。在这里打工,她每天收入50-80元不等,再加上每亩土地1000元的流转费和年底分红,一年能在基地挣1万元左右。洛果村67户贫困群众中,就有17户在大棚打工。

  2016年,洛果村建起大棚基地种蔬菜。去年7月,大棚由何顺林的公司接手,改种草莓。

  为啥不种蔬菜了?五道箐乡副乡长唐刃算了一笔账,受运输条件所限,洛果村的蔬菜只能销往西昌,市场太小。而且,采摘一公斤蔬菜人工成本6角钱,“市场上每公斤菜也就卖6角钱,根本没有竞争力”。

  从去年开始,草莓、羊肚菌等高附加值农产品,成了大棚的“新主人”。目前,整个基地种植草莓40亩、羊肚菌100亩、露天蔬菜35亩。

  何顺林介绍,基地种植草莓优势多。首先是种得早,可提前抢占市场。其次,洛果村海拔2000多米,早晚温差大,种出来的草莓糖分高。

  唐刃介绍,大棚基地里有专业技术团队指导草莓种植。“贫困群众只要在基地打工一段时间,就能掌握技术,回去自己种”。

  洛果村第一书记刘维透露,改种草莓、羊肚菌后,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2017年,我们村集体经济仅收入2500元,2018年增加到2.5万元,今年的目标是4万元”。

  一张网:电商平台助力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

  洛果村有两条重要的路:一条是紧邻的省道,去往普格、西昌的客车往来频繁,村民招手即可上车;另一条是“网路”,通过电商平台,将村里的农产品销往全国。

  记者在现场看到,洛果村益农信息社里摆满野生菌等农产品,信息员土比日布在电脑前忙着查看订单,仅2018年12月30日这天,就有15笔购买草莓的订单。土比日布一般会攒到40单左右,再去草莓基地集中取货,送到西昌的顺丰快递点发往全国。

  何顺林介绍,通过益农信息社的天虎云商平台,洛果村的草莓已卖出1000多公斤。此外,他们还负责为百果园等线下水果连锁超市供货。

  洛果村是全省首个开设网课培训的贫困村,互联网元素在这个彝家村寨随处可见。为吸引更多消费者,何顺林请人专门设计了草莓包装盒的外封条,封条两侧是传统的彝族纹饰,凸显当地特色,中间“五道红”3个大字是公司注册的品牌。五道取自“五道箐乡”,红来自草莓的品种“红颜”。封条下方是“高山草莓 人间值得”8个字。人间值得,是网络热词“人间不值得”的化用。这是何顺林多次考虑的结果,“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打开都市年轻群体消费市场。这个群体对水果品质很看重,对价格不那么敏感”。

  记者注意到,封条上有两个二维码,分别用来介绍电商平台和草莓品种。何顺林指着两个二维码的空白处说,以后还要再加上一个溯源码。消费者扫码后,草莓什么时候种的、日常管理、生长及加工情况等,都可通过大棚内的摄像头看到。(记者 侯冲 何勤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