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国家宝藏》总导演揭秘为何选中文物“后蜀石经”

2019-01-19 06:36:1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国家宝藏》走进石室中学现场。记者吴晓铃摄

  中国国家图书馆赠予石室中学的“宋拓蜀石经”(复制本)之一。 四川博物院供图

  去年12月30日的央视《国家宝藏》上,四川博物院文物“后蜀残石经”的惊艳亮相,让不少观众了解到在四川还有一所学校绵延两千多年仍在教学,文脉从未中断。1月17日下午,《国家宝藏》栏目组携手中国国家图书馆来到成都,向在《国家宝藏》中亮相的石室中学赠送了后蜀时开刻的“十三经”宋刻拓本。在同时举行的公开课上,《国家宝藏》总导演于蕾揭秘了节目组选中后蜀石经的缘由,“因为它见证了中国人对教育的信仰。”

  “文翁兴学”打动《国家宝藏》

  2018年上半年,《国家宝藏》第二季开始在全国挑选新的一批博物馆。作为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32万多件的四川博物院,成为节目组的邀请对象。

  于蕾透露,在赴博物馆实地调研时,川博专家推荐了收藏的蜀石经,“当时并没有觉得特别在意。毕竟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石经有不少。在第二季节目中,原本希望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东汉熹平石经推出来,而节目组的文物类别需要区分”,因此四川博物院的石经残片显然并非首选。然而,当专家提到后蜀石经当年刊刻后所存放的地点,就是文翁石室,也即彼时的成都学宫之内,是为学子们研读摹拓之用,尤其言及石室中学在建校2160年后仍然存在时,节目组的工作人员震撼了。于蕾说,“放眼全球,现在很难找到这样一个两千多年没有断流的学校。文翁所代表的中国人对教学的追求和尊重,可见一斑。”

  作为一档文博节目,《国家宝藏》希望每一件文物都承载一个中国人的性格特征或者民族的价值观。不同文物勾勒的侧面组合在一起,就能得窥中华文明的全貌。后蜀石经残片背后的文翁兴学的故事,让节目组意识到了它的珍贵,“如果说《国家宝藏》第二季首期节目中的李白真迹《上阳台帖》可以看出中国人在诗歌上的飘逸和豪情,那蜀石经看到的就是我们对教育的信仰。”最终,蜀石经残片和汉代制盐画像砖以及格萨尔唐卡一起,登陆《国家宝藏》。

  蜀石经是传诵千年的“最强教材”

  那从后蜀开始刻录的石经,究竟有何珍贵呢?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只刊刻了七部儒家石经,分别是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成石经、后蜀石经、嘉祐石经、御书石经、乾隆石经。后蜀石经是这些石经中字数最多、刊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种。它前后刻了近两百年,最后集结了儒家十三经,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格局。

  据介绍,最早的“后蜀石经”为五代时期后蜀宰相毋昭裔主持刊刻的儒家经典石经,立于文翁石室。毋昭裔之后,赵匡胤统一中原,兵灭后蜀,石经的雕刻工作也没有停止。它历时近200年,碑石上千数。这些经典也被后世学子奉为圭臬,传诵千年。蜀石经不仅刊刻经文,最为珍贵的一点是还刻有名家大儒的注释。它更以拓印本的形式影响全国,在宋代广为流传。

  遗憾的是,千余块后蜀石经因南宋末年的战乱而散佚,现仅存几块残石,四川博物院收藏的这几块历经战火的“劫后余碑”中,可以看到其中一块两面所刻内容为《毛诗》,一面为《周颂·桓》《周颂·赉》,另一面为《鲁颂·駉》。而蜀石经的全貌,目前只能从宋拓本中窥得。

  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曾耗资25万元从香港购回后蜀石经的宋拓本以及其他珍贵古籍拓本,现存放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为后蜀石经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石经回“家”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无论是川博的蜀石经残片,还是宋拓本的蜀石经古籍,它们现在都已经是珍贵文物,对研究四川的文化教育史具有重要意义。在石室中学建校2160年之际,《国家宝藏》节目组希望通过赠予仪式,让“蜀石经”重回石室,也让文翁重视教育、传承文化的精神通过石室中学,绵延不断地传递出去,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成为历史与文明的守护者。

  为此,中国国家图书馆将“宋拓蜀石经”(复制本)赠予石室中学,这也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向外传送的唯一一本“蜀石经”拓本。在赠予仪式上,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樱通过VCR表达了对活动的祝福。

  于蕾表示,这次捐赠仪式不仅仅是遗散千年的蜀石经与文翁石室的久别重逢,更是一场文化与心灵的邂逅。《国家宝藏》通过这些闪光的国宝和动人故事,不仅是想做一次全民的文化普及,更想唤醒所有华夏子孙对上下五千年虔诚的敬畏,对中华之未来畅快的向往。

  链接

  文翁兴学

  《汉书》上记载:“至汉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在文翁之前,中国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公立学校”,文翁开创了地方政府兴办“公立学校”的先河。从公元前141年的“文学精舍讲堂”“文翁石室”(历代大多这样称谓),到近代的“锦江书院”(1701年),直到现在的“石室中学”,办学达两千余年,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记者吴晓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