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长征起点悟初心

2019-06-13 02:23:0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开栏的话

有一首英雄史诗,历经沧桑巨变依然豪情万丈。有一种伟大精神,穿越时空岁月依然催人奋进。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进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在我们党、国家、军队发展史上具有十分伟大的意义,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5月20日下午,习主席来到于都,深情缅怀当年那段峥嵘岁月。他强调,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记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我们只有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发愤图强、奋发有为,才能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专栏,刊发记者沿红军长征路线进行实地采访发回的报道,帮助广大官兵更加深入地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更好地从伟大长征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积极投身强军兴军伟大实践,把党的十九大绘就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美好现实。

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

江西赣州,于都河畔。1934年10月,陷入重围的中央红军从这里出发,踏上了漫漫长征路。这一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伟大远征,揭开了中国革命崭新一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树起巍峨丰碑。

绝处逢生,凭的是什么?革命胜利,靠的是什么?继续前进,需要什么?

倾听历史回响,追寻红色足迹。盛夏时节,我们来到长征的起点——于都,解读红军长征胜利的密码,感悟在新长征路上取得新胜利的力量之源。

虽然不知终点在哪儿,但红军将士的脚步依然铿锵有力——

听党指挥,创造人间奇迹

时光流逝,无法冲淡刻骨铭心的记忆。

虽然已经过去了80多年,于都县唯一健在的红军烈士遗孀、今年99岁的段桂秀老人,依然能够清晰地向我们讲述与丈夫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

段桂秀老人的丈夫叫王金长,是一名普通农民。两人成亲不到一个月,王金长就报名参加了红军。看着段桂秀依依不舍的样子,丈夫笑着安慰她:“用不了多久,我就会回来。”

“队伍走后,我开始等呀、盼呀。”段桂秀老人用手擦了擦眼角,停了一会儿继续说道,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一等,几十年就过去了。直至全国解放后的一天,政府派人送来了烈士证书,她才得知丈夫再也回不来了……

“与王金长一样,许多红军将士在于都出发时,以为用不了多久就会打回来。”于都县党史办主任曾懿华介绍说,1933年9月,国民党调集重兵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途中,红军数次陷入敌人重围,多次改变原定行进计划,越走离出发地越远。

秋风瑟瑟,征程漫漫。几近山穷水尽,一路枪林弹雨,不知终点在何处,为何红军将士前行的脚步依然铿锵有力?

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写道,一天,她问父亲:“长征路你是怎么走过来的?”邓小平沉思片刻,简明而又坚定地回答:“跟着走。”

“跟着走。”这简单的3个字,道出了红军将士的心声——坚决跟党走,听党指挥,这就是他们永恒不变的坚定信念。

红四团战士郑金煜,过草地时饿得实在走不动路,被战友放在马背上跟着前进;

红军女战士姜秀英,翻越雪山时脚趾被冻坏。她砍掉溃烂的脚趾,简单处理后就跟着部队出发;

红军干部龙书金,在一次战斗中负伤掉队。他一路乞讨,朝着部队的方向追赶……

正是这个信念的支撑,才使红军将士跌倒了,又爬起来,一路向前,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回望历史,启迪未来。透过人民军队在党的绝对领导下成长壮大的足迹,我们更加坚信,有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的指挥,人民军队一定能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虽然随时可能倒下,但红军将士的信念依然坚如磐石——

不畏牺牲,铸就胜战锋刃

辉煌,往往始于苦难。

长征,就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过程。

于都河水静静流淌,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巍然矗立。置身纪念碑前的广场,看着大理石上镌刻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那场艰苦卓绝的远征浮现在我们眼前。

漫漫征程中,红军将士时时面临着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红军将士平均3天就要进行一次激战。

漫漫征程中,红军将士时时面临着恶劣环境的严峻考验。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这样记录长征: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是终年盖雪的,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据史料记载,红军将士穿越茫茫草地时,由于没有粮食,只能挖野菜、嚼草根、啃树皮。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地区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的胜利,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正如毛泽东所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长征,是一条走向新生之路,也是一条充满牺牲之路。

激烈的战斗,恶劣的环境,使大批红军将士长眠在长征路上。长期从事红色文化研究的红军后代袁尚贵告诉我们,参加长征的红军将士共有20万名左右,到达陕北的只有3万多人,于都县仅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万多人。

一名英烈就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每一座丰碑的背后,都有许多催人泪下的故事。

阴雨绵绵,村路弯弯。在于都县银坑镇窑前村,红军烈属钟招子的孙子曾天长满怀深情地为我们讲起一段往事。

钟招子生养了10个儿子,其中8个参加红军,参加了长征。分别时,钟招子对儿子们说:“一定要打胜仗,娘等你们回来。”儿子们走后,钟招子每天晚上都会在老屋门前点起一盏马灯。

时间一天天过去,钟招子青丝变成了白发,眼睛也哭瞎了,但依然每天晚上点亮马灯:“这样,儿子们回家时就能看清路了。”直到去世,钟招子也没能等到一个儿子回来。

母亲在家盼儿归,英雄热血洒征程。

甘溪羊东坳战斗中,红六军团官兵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奋勇冲锋。战斗结束,当地400位农民花了整整一天,才将红军遗体全部掩埋。

穿越草地时,红军一个营700多名官兵因缺乏食物,体力不支,背靠着背坐在班佑河边等待后续部队。从此,他们再也没能站起来……

一路采访,一路感动。听着红军将士和老区人民为夺取革命胜利,不畏牺牲的一个个感人故事,我们思绪万千。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心怀理想,不畏牺牲,使我们这支队伍所向披靡,从于都走到陕北,走到天安门广场,越走越强大。

回望历史,思索当下,我们看到了鲜血,读懂了牺牲。一支不畏牺牲的军队,才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我们只有传承红军将士不畏牺牲的伟大品格,才能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虽然背影已经远去,但红军将士的精神依然绽放光芒—

重整行装,走好新的长征

斗转星移,换了人间。

街道上车水马龙,田野间禾苗茁壮。如今,在于都这片烈士鲜血浸染的红土地上,处处呈现出繁荣景象。

“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在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红军后代、退伍老兵孙观发向我们讲起现在的幸福生活,笑得格外灿烂。

前些年,因妻子患病,孙观发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务。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家走出了困境。随着村里发展蔬菜产业、办起制衣厂,家里人不出村就能打工挣钱。去年,全家收入达到7万多元。

1935年的暮春,方志敏烈士在国民党阴森的牢狱里写下《可爱的中国》一文。文章中,他满怀深情地畅想革命胜利后祖国的美好景象:“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

英魂若有知,泉下亦含笑。当年红军将士畅想的美好未来,如今正在变成现实。

飘散了战火硝烟,远离了腥风血雨。虽然红军将士的背影已经远去,但他们的精神依然绽放光芒。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游人如织,络绎不绝。纪念馆讲解员范莹告诉我们,仅5月21日至6月5日之间,前来参观的游客就有将近7万人。

人群中,几名武警官兵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交谈中,我们得知,他们来自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为引导官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单位组织开展红色之旅活动。这几天,他们访古田、看瑞金,一路来到于都。基地军事职业教育中心主任肖庚庆说:“重走红军将士走过的道路,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更加认识到,伟大长征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红军传人,我们更要弘扬好传承好伟大长征精神。”

站在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渡口,我们心潮澎湃。

红军长征已经胜利结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胜利之路仍在延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仍在延伸。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长征路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

随着新一轮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大幕开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宏伟蓝图渐次展开。这次改革推进力度之大、触及利益之深、影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不少部队经历重组、转隶、撤销,许多官兵面临分流、转岗、退役。一声令下,广大官兵不计个人得失,坚决服从大局,以实际行动拥护支持投身改革。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在新的长征路上,只要我们像红军将士一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一定能跑好属于自己的这一棒。

夜幕降临,霓虹闪烁。于都河畔,长征源合唱团演唱的歌曲《红军渡长征源》,吸引许多游人驻足静听。“万水千山多坎坷,心随亲人一起走过,胜利不忘哪里来哟,红色源头记心窝……”嘹亮的歌声响彻夜空,越传越远……

(本报江西于都6月11日电)

上图:6月11日,中宣部在江西于都、瑞金和福建长汀、宁化举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来自全国30多家媒体的500余名新闻记者参加启动仪式。

新华社记者  周 密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