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平凡精彩之路

2019-12-05 18:27:3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引 子

人生,就是在路上。

高原汽车兵选择的路,常人望而却步——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蜿蜒于喀喇昆仑之巅,10多座冰川达坂和数十条冰河横亘其间,高寒缺氧,风险重重。

有人说,高原汽车兵很伟大——

任何一个在这条路上跑了10年以上的老兵,行驶总里程都在20万公里以上,能绕地球赤道至少5圈。每一个牺牲在这条路上的汽车兵,都变成了永恒的路标。

而高原汽车兵们却说,自己很平凡——

出发,经停,到达,握着方向盘的那一双双手,总是浸染着洗不掉的油污;装车,上山,卸车,下山,戴着墨镜的那一双双眼,领略着高原的雨雪风霜。

跟随新疆军区某汽车运输团车队上阿里,记者没有看到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默默无闻的坚持。一身疲惫,一脸尘土,坚韧的他们,犹如昆仑山上的石头。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任何宏大的历史叙事,都是由无数平凡人的平凡故事编织而成的。任何平凡人的生活,都与这波澜壮阔的时代相连。

平凡之路上,亦有繁花万千。每个高原汽车兵都是一本书,“封面平凡,内容精彩”。

坚 持

“手中的方向盘,就是抗高原反应最好的药”

到达麻扎达坂顶上,胸闷头痛袭来,迷彩帽仿佛变小了,紧紧箍在脑袋上。

“坚持一下,下了达坂就好了。”此时,上士王义永的笑脸晃动在视线之中。

在汽车团,王义永有个响当当的外号,叫“麻扎倒”——

2011年,王义永第一次跟车上山。刚开始,他嗜睡、头疼,后来恶心、呕吐,最后看不见、听不到。车行至麻扎达坂,王义永直接“晕菜”了。

此后,每次上山一到麻扎达坂,王义永就会被严重的高原反应“放倒”。提前吃药、拼命聊天……啥招都用上了,也不顶用。

上一次山,经历一次死去活来。直到2017年,“麻扎倒”才不倒了。

“战友鼓励加自己坚持,慢慢扛过去,也就适应了。”他神情自若地握着方向盘,灌下一口“红牛”。

坚持,是高原汽车兵最常用的一个词,也是他们的生活态度。

在这条路上,王义永从新兵变成了上士,从儿子变成了丈夫,更理解了坚持对人生的意义。

停车休整,记者看到,王义永低着头四处搜寻石头。一问才知道,这些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质地的昆仑石,是他带给妻子的礼物。

4年前,王义永结婚成家。心灵手巧的妻子喜欢花艺和盆景,一花一叶,一石一木,将家里布置得生机盎然。于是,王义永每到一站,就忙着捡石头,带回去给妻子。

“没有人不高反,只是手中的方向盘,就是抗高原反应最好的药。”王义永说。

狮泉河兵站曾是中士驾驶员李航的伤心之地——2015年他第一次上山,抵达狮泉河时竟然休克了。战友们把他送到医疗站紧急抢救,才捡回一条命。

李航有很多理由不再上山,但每年上山的车队里,仍有他的身影。

坚持和坚守,成就了这条天路上汽车兵的传奇故事。在王义永和李航心中,叶城营区锅炉房老兵王帅才是“偶像级人物”。

在叶城营区,不论是兵还是干部,见到这个45岁中年男人,都会尊敬地喊一声“王班长”。

王班长和团长彭立勇是同年兵。退役前,王帅在新藏公路上跑了十几年,一直是全团的收尾车驾驶员。汽车兵都知道,只有驾驶技术和修理技术都过硬的兵,才有资格开收尾车。

提起王帅的车技,大家都会说他在麻扎达坂成功处置的那次生死险情——

那天,下山的路上覆满冰雪,被过往的车队碾得像镜子一样滑。一台运输车有点失控,滑到了悬崖边上……危急关头,王帅挺身而出,化险为夷。

10年前,王帅参加上级组织的汽车兵比武,训练时发生意外,腰部受伤。手术后,他腰上打了钢板和铁钉,再也不能长时间开车了。

后来,王帅因病退役,复员后回到媳妇老家四川宜宾。

王帅的徒弟王寿红没想到,第二年4月,车队进驻叶城营区时,师傅又回来了,还是穿着那身迷彩,只是卸掉了军衔。

在锅炉房旁边的小屋,老兵王帅找到了自己的新位置。

以前营区没有澡堂,汽车兵们下山回来,想洗个热水澡很难,还要跑好远的路。

老王来后,每天早早烧上热水,汽车兵们下山一回来,就能舒舒服服洗上热水澡。

老王当年开的那辆车牌尾号为“153”的运输车,如今还静静地停在车库里。路过时,老王时常会去看看这位“老伙计”。

又一批新兵来了。望着炉中的火苗,老王想起了25年前的那个小伙子——

本想当上3年汽车兵,就复员回县城,安排一个稳稳当当的工作。谁知在昆仑山上一跑,就是这么多年。

本想在这条路上一直跑下去,无奈受伤退了役。

本可以和妻儿在巴蜀山水间相守,却每年4月到11月都守在南疆这座营院里。

苦 乐

“先擦干净车的‘脸’,再洗自己的脸”

夜幕中,多玛兵站,热腾腾的火锅,笑盈盈的脸。

一场汽车兵的生日宴会开始了,主角是上士刘华滨和中士方向阳。

“愿我们的战友情,比昆仑山的达坂还要高,比新藏线219国道还要长!”心中真情涌动,刘华滨脱口而出的话,像诗一样韵味深长。

此情此景,置身其中,记者问了一个在心里徘徊已久的问题:“这么多年,上山苦不苦?”

“没上山时,听老兵们讲这里非常苦。但当时想象不出来,到底有多苦。”上士刘斐说,“现在,这苦已经吃习惯了,也不觉得苦。”

上山的苦,上山的难,上山的险,不亲身经历,难有真切体味。

进城之前,团里会组织官兵把车洗得干干净净。老百姓们不会知道,这群汽车兵一路上吃了多少苦。

刘斐忘不了18岁时第一次跟师傅上山的经历。十月的红柳滩,寒风刺骨。“到了兵站,一停好车,师傅就让我去河里打水擦车。”

从跟车第一天起,师傅教给他一条汽车兵的规矩:“先擦干净车的‘脸’,再洗自己的脸!”

“山上的水,怎么这么凉!”刘斐将手浸入水中那一刻,感觉“一下子凉到灵魂里了,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用这冻到骨头里的冰水擦完车时,刘斐的手已经感觉不到凉,反而滚烫滚烫。

双手再次伸进这凉透骨子的冰水中,刘斐突然意识到,师傅以前擦车,也是如此!在这条路上跑过的每一个汽车兵,都和红柳滩的冰水握过手。

有一次,三十里营房兵站八月飞雪。刘斐躺在车上冻得不敢翻身——一换方向,好不容易暖热的床铺又变得冰凉。

起床后,照旧要擦车。水和抹布是用不了的。刘斐拿出一张旧塑料卡片,一点点将前车窗上的冰霜刮掉。

第四年,刘斐终于出师,自己也接车了。翻达坂、过冰河,在这条云端之路行走12年,刘斐上山超过50次,最多时一年跑过11次阿里狮泉河。

如今,他也当上了师傅,带出5个徒弟。他最有成就感的是,他的大徒弟已经提干,当上了连长。最小的徒弟,也马上出师了。

今年5月,全陆军汽车兵大比武,团长彭立勇带队参加。能代表团队去参加比武,刘斐特别兴奋。“太幸运了,全连9个班长,就我被抽上了!”赛前集训时,他体验了27米长的重装运输车驾驶。“比我的车大多了,酷多了,开起来是真累,也真带劲!”

参赛官兵拿了名次回来,是凌晨一点多。汽车团所有官兵和家属院的老老少少,在部队门口的路上,夹道欢迎他们。刘斐说,这是有生以来自己最骄傲的时刻!

浪 漫

“有一种浪漫是可以复制的”

这辈子,汽车兵何其宝只送过一次花,送给的是他母亲。

这辈子,何其宝的母亲,也只收到过这一次花——这是千里之外儿子给自己的一份惊喜。

那一次,母亲生病住院,何其宝正在山上执行运输任务。心急如焚,他又无可奈何。除了晚上到兵站打个电话问候,何其宝实在想不出自己还能为母亲做点什么。

9岁那年,何其宝跟着父母离开甘肃临洮农村,进城谋生活。父母在一家饭店打工,供他和妹妹上学。母亲,是他生命中最亲、最重要的人。

左思右想,何其宝看到自己徒弟给妈妈送花,决定“复制”一下。

那一天,何其宝母亲刚做完手术,躺在病床上。突然,一大束鲜花被捧到了她的面前。紧接着,何其宝的电话来了:“妈,好好养病,早日康复!”

手捧带露的鲜花,这个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的农家妇女,笑了,又哭了。

对于高原汽车兵来说,“有一种浪漫是可以复制的”。

部队门口有家花店,生意一直很好。不知什么时候起,也不知是谁起的头,汽车兵中间流行起送花——一束百合,几枝玫瑰,一捧康乃馨,走进汽车团的家属院,许多官兵家里四季鲜花不断。

“上山一走就是半年多。打电话让花店送个花,让家里知道,我们在路上,心里也想着他们。”汽车兵的浪漫,其实很单纯。

一次,王义永休假回山东。为了赶在妻子生日那天到家,给她个惊喜,他在火车硬座上整整颠了48个小时。刚刚下班走出公司门口,妻子突然发现,身后冒出一个手捧鲜花的笑脸。

“生日快乐,你想要什么礼物?”“你能出现在我面前,就是最好的礼物。所有东西和你相比,都不算什么。”妻子喜极而泣。

浪漫可以复制,也可以传递。四级军士长李军不会忘记自己第一次收到鲜花的场景。

那年八一建军节,几位老战友从天南海北赶来聚会。正在休假的李军,请他们到饭店吃饭。席间,李军的妻子拉着孩子悄悄出了饭店。再返回时,妻子手上多了一束鲜花。“今天是建军节,我代表所有家属和孩子,祝你们这些保家卫国的军人节日快乐!”

说着,妻子把鲜花递到了李军手上。说不上是惊喜和感动哪个更多一些,老兵们一起鼓起了掌。

梦 想

“走惯了这条路,人生前方的坎应该都能迈得过去”

车过黑卡达坂,跟车的中校王锐一直没有说话,只是默默望着车窗外出神。远处的雪山如倒影般从他的眼中掠过,印在心里。

这次上山,王锐有些尴尬。战士们依旧叫他“教导员”,但他郑重地向记者强调:“是原教导员。”

这是王锐最后一次上山。不久前他已达到营级军官的最高服役年龄,在教导员任上被免职了。王锐找到团领导,请求再跟车跑一趟阿里。可是,妻子不同意王锐再上山冒险,一气之下,把他的微信都拉黑了。

颠簸的达坂路上,运输车里的对讲机传出战士的歌声。此时,王锐缓缓道出了他小时候的理想——图书管理员。

每个人都有梦想,可似乎我们一边成长,一边离梦想越来越远。

小时候,王锐一边跟着父母在小吃摊上卖水煮花生,一边憧憬着长大当个图书管理员,“坐在满是书的房子里,安安静静地读着自己喜欢的书”。

高考,一向成绩优秀的他发挥失常,选择从军。20岁当兵,学车,考军校;25岁回汽车部队当排长,任指导员,交流到机关当股长;35岁又回到一线汽车营任教导员,王锐一路紧锣密鼓,紧赶慢赶,还是到龄了。

不舍得走,他却不得不离开。

一眨眼,王锐已经在路上跑了十几年。车队到站,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是会从行囊里抽出一本书来。和往常一样,书中很多句子,他用红笔划了出来。

对于汽车兵来说,道路就是生活。路上有惊险,有艰辛,有平静,有波折,有愉悦,有苦楚。

刚刚过完40岁生日的王锐不知道,自己十几年“在路上”的生活戛然而止后,该去追寻哪种生活。“坐在驾驶室里,无论是仰面朝天还是俯首向地,目光都是短浅的,只有向前,平视,才可能有更长远更辽阔的眼界。”王锐相信,“走惯了这条路, 人生前方的坎应该都能迈得过去。”

刚刚驶抵狮泉河兵站停车场,驾驶员王雄飞就接到师傅从西安打来的电话:“我打算带上几十辆车,明年跑一次新藏线。我还开头车,带着车队上昆仑山!”

王雄飞的师傅,曾是团里的红旗车驾驶员,退役回西安后经营起一个规模不小的商用车队。开着豪华越野车,行驶在繁华街道,他却总觉得都市的路都太平坦了,平坦得没有一丝波澜。让他魂牵梦绕的,永远是喀喇昆仑之巅那条高原“天路”。

“跑一趟,少一趟。”只要一想到再也上不了山,34岁的何其宝也会怅然若失。

刚刚脱下军装的他,对退役后的生活还没有什么明确的规划,“一回家,就先开车带爹妈和媳妇孩子去趟北京,到天安门看一回升国旗。”

下 山

“希望孩子们能记住爸爸穿军装的样子”

上山、到达、下山,是汽车兵在路上的“三部曲”。

在这条路上,汽车兵们是扎着武装带、穿着迷彩服开车的。最长的一次,刘斐两套迷彩服穿了17天没洗。

能平安下山,是最美好的事情。“我的老婆孩子,还在等我。”刘斐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和一对浅浅的酒窝。

休假回家,脱下迷彩的刘斐变回一个普通乘客。“没个地方驾照,确实不方便!回家了只有坐车的份儿。”

“颜色太亮了!” 那次回家,刘斐套上媳妇新给他买的一件粉色带领T恤衫,黑黑的脸上露出一个尴尬的笑。

尽管觉得有点别扭,刘斐还是穿着它,打车带上媳妇去乌鲁木齐最大的影院看了场电影。

下山的刘斐,是一个热心忙碌在洗碗池边的丈夫,一个趴在地板上和儿子玩挖掘机玩具的父亲,一个能在自助餐厅一下吃完5盘羊肉的小伙子。

刘斐家的客厅里,有一面照片墙。墙上最显眼的位置,贴着三张特殊的照片——同样的背景,同样的姿势,红山公园那两只活孔雀前,他把手搭在妻子肩上,儿子坐在妻子膝上。不同的是,儿子从1岁长到了3岁。

树刚发芽就出征,树叶落完才返回,刘斐几乎没有见过媳妇穿裙子的样子。“是我把她耽误了!”妻子本是山东师范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为了刘斐,她丢下山东的教师工作,来到遥远的乌鲁木齐,怀着二胎,还要独自照顾没上幼儿园的儿子。

“不是我有多大魅力,是我穿的这身迷彩有魅力呢!”刘斐有个心愿,到两个孩子都上了小学,还能穿着这身军装。“那时,他们也懂事了,希望孩子们能记住爸爸穿军装的样子。”

9月的一天,鞭炮声声中,汽车团的运输车队从叶城营区再次出发,执行今年最后一次高原运输任务。

偌大的停车场一下子变得空空荡荡。温暖的阳光洒在停车场旁边枣林上。几年前汽车兵们种下的枣树,今年终于结出累累果实。

送完战友,中校王锐默默脱下军装,换上一身半新不旧的便装。

几天前,在黑卡达坂上指挥车队时王锐那潇洒的身影,如雕塑一般,印刻在记者脑海里。

此刻,走出营门,王锐汇入城市的茫茫人海之中,他的身影如此平凡。

上图:汽车团官兵利用任务间隙,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郑强龙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