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中国核弹头与导弹对接:官兵脱保护服坐夹缝

2016-04-13 21:48:36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艾森网消息:4月11日,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黄沙漫漫,戈壁茫茫。74岁的史良驻足窗前,50年前在这里的经历,成了他这辈子的荣耀。

《华西都市报》报道,1966年10月27日,罗布泊上空腾起巨型蘑菇云,中国导弹核弹结合试验宣告成功,从此跃居核导弹大国。

今年是“两弹结合”试验成功50周年。当年参与“两弹结合”工程的战士,如今健在者已然不多,史良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的记忆中,两名四川战友田现坤、赵符修的事迹,令他毕生难忘。

在对接工作的关键时刻,川人田现坤脱掉防护服,钻进核弹头与导弹夹缝,成功完成引爆装置安装;一向内敛的赵符修,在发射前一天,消除了导弹起飞的零位误差干扰……

如今,随着纪念日到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电视台联合中央电视台,试图寻找这两名四川战士,拍摄一部大型纪录片,以此致敬当年战友。

绝密任务  各地青年沙漠“会师”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深处荒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这为我国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对世界格局也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那时候,史良已是一名入伍5年的军人。1959年末,他从河南老家坐了6天6夜的火车、汽车,到达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下车时,一阵大风恰好吹过,夹杂着高温的黄沙,吹打得史良脸庞生疼。他不知部队来这里干嘛,这里只有一片片荒漠,人烟稀少。一处长满胡杨的绿洲上,是还在建造的营帐。

由于交通极其不便,战士们的物资也变得匮乏。但每天除了要在沙地上训练外,还要进行技术课学习。这帮正在长身体的年轻人,常感到肚子饿。这么一来,他们便把目光投向附近的野菜,几年时间里周围几乎被他们挖光……

没多久,全国多地就有其他战士,同史良当年一样被送到这里,并断了同外界的联系。史良的记忆里,领导、战士、炊事班,加起来有96人,凑了一个中队。四川人田现坤、赵符修等人就在其中。

随后经过对比选拔,他们肩负起了一项绝密任务——两弹的对接试验。

 

点击进入下一页

 

英雄事迹  田现坤:钻进“两弹”缝隙,奋战80分钟

史良的记忆里,田现坤是个“莽汉子”,啥事儿都愿意冲前面。

1961年,巴丹吉林的黄沙,依然是那么“飞扬跋扈”。几名来自四川的新兵,第一次嗅到异于盆地湿热的干燥气息,皮肤也在骄阳下变得褶皱起来。

20岁上下的田现坤,身材高大,站在队伍里十分突出。由于踏实肯干,屡立功绩。在对接试验前,他被升任为发射中队班长、阵地操作手。

关于田现坤的事迹,经历过对接工作的老兵,有一幕至今都还记得。

1966年10月26日下午,一股寒潮席卷这里。那天,核弹头与导弹进行对接,有个极为重要的难题急需解决。两弹之间的50厘米间隙里,要安装并调试好引爆装置、调温系统等。

  承担这项工作的田现坤,在严寒下脱去保护服,爬上梯架,半蹲半坐在弹头与弹体夹缝中,重复起训练过的每个动作。

沙漠的风,吹得旗幡呼呼作响。现场除了指挥员的声音外,所有人都在屏息注视着塔架上的身影。

80分钟后,弹头引爆装置、调温系统等设备,都检测安装成功。至此,两弹实现历史性的结合。当他走下架梯时,聂荣臻元帅上前握住他的手,久久没松开。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赵符修:消除“零位”误差,荣立二等功

同样是四川汉子,但不同于田现坤的“活跃”的,是1964年入伍的赵符修,他显得要“温润”一些。史良说,这个比他们小几岁的兵,人要憨厚老实得多,是那种放在人群里就分不出来的。

但奇怪的是,50多年了,史良仍然清晰记得他。史良把这归结为,赵符修“温润”背后的“偏执”。

1964年至1966年,两年多的相处里,赵符修有些“不合群”。战友们在一起聊天时,他常在埋头做调试推算,为了一个缩减分毫的误差,可以耗上整整一天。

1964年10月26日下午,试验开始前夕。作为舵机操作手的赵符修,再次较起劲来。

原本按照技术要求,舵机调到±0.3伏即可。结果,他硬是给调到了0.05伏,但还是认为不够精确,又继续跟调试器耗上。

最终,在众人瞩目下,他长舒了一口气,4个舵机全部被调整到零位,导弹起飞的零位误差干扰被消除,这意味着导弹起飞变得更为精准。之后,他也因此荣获二等功。

随后,他们按要求撤离现场。截至10月27日上午8点过,大部分战士已撤离到附近的地下掩体中,通过广播见证了载核导弹点火、起飞、脱离、引爆……英雄何踪

曾荣归四川拍纪录片急寻人

几年后,同样立下二等功的田现坤,被调往建成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之后转业回了四川广元。

由于当时的交通、通讯等条件限制,他便同部队断了联系。

“早些年,听说他家人给部队来过信,说是患了癌症。”史良说,之后他再也没听说过他的讯息。

“赵符修好像是四川绵阳的,我还有张他的照片。”70年代左右,赵符修以战士身份,从部队退役,如今同样是音讯全无。

随着“两弹对接”试验成功50周年到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东风电视台联合中央电视台,寻找当年的亲历老兵,计划拍摄一部大型纪录片,以此致敬为了这项工程付出的战士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