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中越边境扫雷老兵:曾仅凭剪刀排雷70余枚

2016-05-25 17:52:22 信息来源:云南网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曾在中越边境组织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排雷作业。此外,中越双方还在勘定两国陆地边界期间,共同组织了较小规模的勘界排雷。但随着沿边地区的开放发展,“雷患”问题开始逐渐突出。11月3日,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组织进行中越边境展开第三次较大规模排雷。这次排雷将彻底解决30多年前战争中遗留的中越边境“雷患”问题,促进沿边开发开放,拓宽“一带一路”战略通道,展示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形象。而在这次排雷中,有许多参加过1998年甚至是1993年大规模排雷的老兵。12月7日的解放军报刊文《终结南陲雷患进行时》,为这些老兵绘下素描。

  使命

  在勇于担当中愈加荣光

  南陲雷患,祖国母亲美丽体肤上一块30余年未被治愈的伤疤。今天,一次彻底的手术已开始实施。

点击进入下一页

  

  穿戴新型装备的官兵走向雷场

  11月3日,随着“轰隆”一声炮响,400余精兵挺进雷场,拉开了中越边境第三次较大规模排雷的大幕。未来两年,他们将在6个县70余平方公里的雷场上,演绎一场与危险和死神较量的活剧。

点击进入下一页

  

  扫雷官兵引爆地雷

  这是几代排雷兵未竟的伟业。过去的23年,上千排雷兵曾奉献了青春与热血,有的甚至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点击进入下一页

  

  扫雷官兵探测地雷

  20名曾参加中越边境较大规模排雷的老兵,今天再赴雷场。他们中,有的中尉时就参加排雷,今天已是大校军官;有的主动要求超期服役,从雷场上开始的军旅,或许也将在雷场结束;有的为参加排雷,把困难重重的家庭抛在了一边……就在踏入雷场之际,中央军委改革会议召开的消息传来。官兵们没有考虑个人利益,而是一心扑在排雷任务上。因为在他们心头,国家、人民的利益和自己的使命担当,比什么都重要。

  老兵再出征,是别样的战地风景!

  相关阅读

  中越边境第三次排雷行动中 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组图)

 

  【老兵速写】

  南陲雷场传奇

  “绣娘”曾是“雷大胆”

  “排雷必须胆大心细,探雷针一针针探遍雷场,就像在绣一幅十字绣!”将探雷与刺绣作比的,是扫雷三队队长、雷场铁汉蒋俊峰。

  蒋俊峰艺高人胆大,17年前,曾在未穿防护服的情况下,仅用一把剪刀,就排除了70多枚地雷。此举在南陲雷场成为传奇。后来还因排雷任务完成出色,被成都军区授予了“排雷英雄”荣誉称号。

  那是1998年,中越边境第二次较大规模排雷作业已进入第二年。那时,蒋俊峰的身份是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扫雷四队一班长、代理一排长。

点击进入下一页

  

  第二次大排雷,官兵们的装备较为简陋

  那年年底,又是老兵退伍时节,扫雷队弥漫着离别的伤感。一起经历生死的10多名战友即将退伍返乡。告别雷场之际,他们向排长蒋俊峰提了个请求:希望带几枚处理过的地雷回乡做纪念。

  这可难办!平时排除的地雷,都按规定上交处理了。而战友又将离队,哪里找那么多地雷啊?可是,拒绝这些老兵吧,蒋俊峰又过意不去。

  “找几个地雷还难得倒排雷兵?雷场满地都是雷,现取去!”一天早饭后,趁着部队正在休整,蒋俊峰背着队领导,穿着大短裤就悄悄潜入了雷场。

  蒋俊峰唯一的工具就是一把剪刀,以及一个准备装地雷的军用黄脸盆和塑料桶。

  不久,蒋俊峰哼着小曲回来了!脸盆和桶里面,满满装了70多枚地雷。

  指挥部领导知道后,狠狠批评了蒋俊峰,但打心眼里喜欢这个艺高胆大的可爱排雷兵。

  这一经历,并非蒋俊峰引以为傲的谈资,而是成为他为排雷兵上课的反面教材。“排雷要遵规守纪,要拿出女人绣花的万分仔细来对待!”他告诫大家。

点击进入下一页

  

  当年在用铲子排雷的战士

  今天,尽管已10多年没碰过地雷,但蒋俊峰仍信心满满。排雷兵对手中武器的运用技巧以及与人身安全之间的相互关系,被他解读得通俗易懂、淋漓尽致——

  “探雷器与地雷之间的距离,就是生与死的距离。”他分析,根据经验,南陲雷场大部分防步兵地雷的承重是7至15公斤左右,超过这个重量可能就会引爆。因此,手持探雷器的力度,必须拿捏得十分精准,探雷器与地雷太近会触爆地雷,太远了又影响探雷效果。

  “扫雷耙之间的间隔,就是官兵残疾与健全的距离。”排雷兵拿着扫雷耙将雷场扫一遍,这是排雷的重要一道程序。如果扫雷耙之间的距离过大,有地雷漏网,就可能有百姓和官兵会触雷致残。

  “探雷针的位置,就是排雷兵第一落脚点的安全岛。”官兵进入雷场时,必须用探雷针探清楚落脚点是否有雷。这个落脚点找准之后,雷场勘察、设置爆破筒和雷场救护等环节,才有安全保证。

  “再安全的防护装具,也抵不过具备精湛的排雷技术,拥有再过硬的技术也需要勇往直前的气概!”当年的蒋俊峰,每次进雷场都冲在前面。今天,当再次肩负起这一危险的使命,他仍保持着冲锋的姿态。

  当年的雷场之行,承载着蒋俊峰与其父亲共同的梦想。当时作为基层部队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士兵,蒋俊峰不但自己写了上雷场的申请书,父亲也主动帮他写了请战书。

  今日已不同往昔。蒋俊峰的哥哥在2005年去世后,60岁的父亲悲痛欲绝,几乎一夜头发全白,对蒋俊峰这个家里唯一的顶梁柱也更加依赖。因此,蒋俊峰参加这次排雷行动,至今仍不敢告诉父亲。就连父亲70岁生日,蒋俊峰也没敢回去为其庆生,就怕走漏风声。

  “希望父亲得知我参加排雷任务的那天,就是我们任务完成庆功的那一天!”

  那一天的情景,蒋俊峰已反复憧憬过:父亲正像平常一样看着电视,新闻直播节目里,他和战友们并肩走过雷场,以中国排雷兵特有的方式,向世界自豪地宣告祖国南陲雷患的彻底终结。

  他要用探雷针,为父亲刺出一幅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雷场十字绣!

  这幅雷场十字绣,也是蒋俊峰准备补送给父亲的生日礼物!

  走在尖刀之上

  “踩雷”如今成“藏品”

  一枚被不小心踩踏,后被除去火药的地雷,是扫雷四队教导员陈登泉最珍贵的收藏。再次出征,他带上了这枚地雷。

  1993年那次踩地雷的经历,陈登泉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那时,他参加了中越边境第一次较大规模排雷,担任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扫雷五队一班长、代理一排长。

  身为骨干,陈登泉在雷场上率先垂范,走在最前面,撤在最后面。一天,作业结束,全排官兵舒了一口气,正陆续撤离雷场。突然,“轰隆”一声,队伍的最后面爆炸声骤响,惊得大家汗毛倒竖。

  “排长,怎么样?”已撤离雷场的战友们清楚,肯定是陈登泉踩雷了,纷纷掉头,冲进雷场。

  陈登泉也知道,确实是自己踩雷了。那一刻,他头皮发麻,整个人都懵了。静默了几秒钟,这才缓身蹲下,摸了摸右脚。

  “还好,脚还在!”陈登泉强作镇静,反过来宽慰围过来的战友们。原来,这是一枚性能已不稳定的防步兵地雷。虽然已被踩响,但尚未引爆炸药。

  后来,陈登泉把地雷的火药抖了出来,并将地雷洗干净,收藏了起来。

  排雷如刀尖上跳舞。类似的历险,陈登泉有过好几次。战友们都说,他能活着参加这次排雷任务,真的已是上天的眷顾。

点击进入下一页

  

  第一次大排雷,官兵们要自己制作扫雷工具

  陈登泉的血管里,流着好几名战友的鲜血。1998年他参加中越边境第二次较大规模排雷作业期间,一枚细小的弹片飞来,伤了他的耳后部位。因天气炎热,后续治疗没跟上,陈登泉的伤口几天后便开始化脓。被转送至麻栗坡县医院时,陈登泉已处于昏迷状态。

  9天后,捡回一条命的陈登泉,执意出院,奔赴雷场。医生这才告诉他,是扫雷指挥部的几名战友,给他输了大量的鲜血。

点击进入下一页

  

  第二次大扫雷,一名战士用探针探测地雷

  在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排雷兵也许是离生死最近的军人。陈登泉并非淡忘了雷场上那些心惊肉跳的历险。而决定是否参加这次排雷行动那天,他把自己关在屋里,拒接了亲人打来的各种劝阻电话,拿出那枚地雷静静地端详了半天。

  脑海里,23年来参加中越边境历次排雷的场景,电影般一幅幅闪过。这些画面里,有血肉横飞的惨状,有百姓的感激涕零,还有立功受奖时的无比荣光!

  “谁的命不是命?这么危险,我去了,才放心!”收起那枚地雷,陈登泉已下定了决心。

  没有惊天动地的理由,最终让陈登泉下定决心的,就是他所谓的“不放心”。简单的3个字,已诠释了一名排雷老兵融于血脉里的使命和忠诚。

  “我参加过中越边境历次排雷行动,经历过许多危险,经验丰富些!”陈登泉如愿来雷场了,他也就放心了。他的愿望,就是多教大家一些排雷经验和安全知识,争取让所有兄弟安全完成任务。

  而危情瞬息万变的雷场,扫雷队几十号人,谁又敢拍胸脯保证万无一失呢?陈登泉唯一敢保证的是,不抛弃不放弃,和兄弟们一起经历生死!

  相关阅读

  中越边境第三次排雷行动中 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组图)

[page title= subtitle=]

  雷场男儿也柔情

  “誓言”远比“承诺”重

  对于以柔弱双肩独挑家庭重担的妻子,龙泉唯一能做的,就是采取类似的方式,给她一些作为军属的荣誉感、自豪感,给妻儿多一些应对困难的精神鼓励。

  夜深了,雷场里不时传来几只野鸟的鸣叫。热闹了一天的麻栗坡县天保口岸,开始安静下来。

  雷区旁一个陈旧的小院里,从二楼一扇窗户透出淡淡的灯光。扫雷四队队长龙泉,正在为次日的排雷经验交流准备教案。

  龙泉此刻意识到,已好久没与家人联系了。他习惯性地打开手机上的一段视频反复观看。

  “这个暑假,我没有参加特长班、夏令营,而是来到爸爸工作的扫雷队,体验军营生活……”这段视频,是临战训练期间,妻子陈晓虹带着儿子龙陈玉洋,从四川北川县来队探亲时拍下的。

  视频由龙泉亲自导演,龙陈玉洋自己配音。制作虽显粗糙,却给龙泉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

  “我欠妻子一个没法兑现的承诺!”说起对家庭的亏欠,向来坚强的龙泉,声音低沉,一脸歉疚。

  2000年,龙泉向人民教师陈晓虹求婚时,为打消其婚后两地分居的顾虑,曾信心满满地承诺:两年之内将其从四川北川县,调至部队驻地云南昆明市。

  军属工作调动何其艰难!两年的期限,变成了12年。2012年,已担任石林县人武部副部长的龙泉,在组织关心下,终于将妻子调至石林一所学校,一家人终得团聚。

  此前与龙泉两地分居的12年里,妻子既要上班,带孩子,还要照顾经常住院的父母。生活的艰辛,逼得她走投无路,曾向龙泉下通牒,逼其转业回家。

  万万没想到,距2012年一家人团聚不到3年,今年8月份龙泉又做出了一个令众亲友无法理解的决定。在组织的关心下,他又主动将妻子调回了四川北川县。辛苦了12年调工作的心血,一下又付之东流。

  妻子深知龙泉这一决定背后的痛苦和无奈。

  参加排雷任务,未来的两年之内,龙泉都要在南陲深山密林里,回石林的机会少。妻子与其独自在石林,还不如回四川老家照顾重病在床的母亲。

  团聚机会多么来之不易,对妻子的承诺,龙泉又何曾忘记?然而,作为一名军人,一名参加过中越边境第二次较大规模排雷行动的老兵,龙泉还有一个未曾兑现的誓言。

  当年,排雷任务结束离开雷场时,龙泉站在战友王华牺牲的地方,面对那些因雷患致残的乡亲们,他曾发誓:如果还有机会,一定再来排雷,彻底终结这场雷患!

  今天,机会终于来了,龙泉怎会轻易放弃?

  排雷老兵舍弃小家,毅然再赴雷场。龙泉的举动感动了四川北川县老家的领导。回到四川老家,陈晓虹独自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母亲重病在床,仅是前不久的一次开颅手术就花了15万元。龙泉和妻子已四处欠债,不堪重负。

  “妻子虽然有时不理解我,但是会支持我!”龙泉说,“为了不分散我的精力,妻子经常报喜不报忧。这些,都是我迈向雷场的坚强动力。”

  雷场男儿也有柔情。今年教师节,战友回家给陈晓虹捎了一束漂亮的玫瑰,内附一张卡片:扫雷四队全体官兵祝嫂子节日快乐!陈晓虹感动得热泪盈眶,深感骄傲和自豪。

  梦起排雷场

  人生新篇再续排雷“缘”

  “我的人生起步于雷场,梦想也在雷场。”马永信心怀感恩,他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很大程度是因为参加了中越边境第二次较大规模排雷行动。

  马永信此前已担任云南省建水县人武部主官好几年了。人武部比雷场要安全、轻松许多,但他还是主动参加排雷,并担任了扫雷二队队长。

  还是先从马永信的婚恋说起。1998年,中越边境第二次较大规模排雷时,马永信担任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扫雷二队一班班长。那时,他家境贫寒,又长得黑乎乎的,25岁了,女朋友还没着落。

  母亲焦急地为其介绍了个对象。可是,前来“面试”的女孩母亲刚见到马永信,嘟囔着扭头就走:“一把年纪了,还是个黑乎乎的大头兵,还想娶我女儿……”

  那次相亲的失败,对马永信是一次不小的打击,他感觉自己的人生都灰暗起来。

点击进入下一页

  

  第二次大排雷,已经有了扫雷爆破筒

  而因排雷任务完成出色,1999年马永信提干了,还被成都军区授予“排雷英雄”荣誉称号。

  就在这时,战友介绍马永信认识了现在的妻子李明丽。开始,其实他心里也很没底。李明丽学的是当时很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就职于四川某电力公司,待遇好,家境也不错。

  李明丽对尚未谋面的马永信,一开始也没多少兴趣。而那段时间,电视上正集中播放边境大排雷的电视纪录片,作为“排雷英雄”的马永信不时在电视里亮相。排雷兵英勇无畏的气概,慢慢将李明丽征服。其实,李明丽自小便有军人情结,其父是1969年入伍的老兵。

  有趣的是,得知马永信的事迹后,李明丽的父亲很快打来电话,要马永信传真一份简历回去“考察”一下。

  当然,马永信顺利过关了。婚后,虽然一直两地分居,李明丽却无怨无悔,默默支持马永信在边防建功立业。

  排雷任务结束,马永信回到边防,一直干到边防团副团长、武装部部长和政委。

  当一听到还有机会参加排雷,他顿时精神勃发,主动要求参加,渴望再次回到自己人生起步的地方,再创人生新篇。

  重返雷场,马永信顿觉年轻了10岁。培训骨干、勘察雷场,以及扫雷队正规化建设等任务,虽然经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心里总是甜的、踏实的。

  “明明可以过得安逸,为何非得来雷场受苦冒险呢?”下士肖楠开始很不理解队长马永信的选择。

  肖楠家境富裕,又懂外语,心血来潮来到扫雷队。开始他还反复找马永信报告,要求调到踩不到地雷的炊事班去。当深入了解马永信的军旅之路后,肖楠决定勇敢地走上雷场。

  “既然来到扫雷队了,何不像马队长一样,在雷场上有一个精彩的人生起步呢?”他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