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学者:随时树敌成美国战略刚需 中国咋做都没用

2016-05-31 13:45:58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 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随时树敌,美国的战略“刚需”

  雪 珥

  避免中美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一直是两国有识之士及中国政府的追求。但是,以美国作为“域外国家”越来越强力地介入南海纠纷为主要标志,中美两国战略对峙的阴云越来越浓。近日,美国防部长卡特发表演讲,22次提及中国,称中国在构筑“自我孤立的长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昨日对此回应称,这反映了典型的美式思维、美式霸权。“美方有一些人,身体虽已进入21世纪,但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时期,他们在世界各地寻找和制造对手和敌人”。

  从历史上看,美国一直希望有一个对手或敌人,作为自己的战略“聚焦”。美国所踏入的第一个“修昔底德陷阱”,是和英国为对手。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双方大打出手。此后,英国对美一直采取围堵。为摆脱英国的战略围堵,寻找战略崛起的新空间,美国开始大力启动太平洋战略。在这个阶段,美国的战略假想敌仍是英国,而英国最为强劲的敌手俄罗斯则被美国当作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

 

 甲午战争之后,崛起的日本很快就取代日薄西山的英国,成为美国的第一假想敌,美日之间在太平洋地区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二战之后,美国最大的敌人当然是苏联,与苏联的冷战几乎多次酿成第三次世界大战。

  纵观美国200多年的历史,其自身战略上有一个清晰的特点:随时树立外敌。“美国需要敌人”,似乎与自由民主一样成为美国的另类共识。即便在苏联垮台、冷战结束后,美国依然“发现”、甚至制造了不少敌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91年海湾战争至今,美国人一直无法找到作为侵入伊拉克借口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些美国人相信,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如果没有外敌,内部的巨大差异性可能会毁了美国,这堪称美国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对于外敌可作为“凝固剂”的功效,古罗马的政治家兼历史学家萨卢斯特早已指出,当罗马的劲敌迦太基被消灭之后,外敌的长期缺位将导致罗马的衰落和内乱。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兼历史学家罗斯托也曾表示,外敌、甚至仅仅一个在政治价值观上不同的邻国,能大大加快一个国家的自我认同。

  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美国至今仍然存在着对外敌的“刚需”。在这种“刚需”驱动下,美国眼中的“中国问题”实际上可以浓缩为一点:那就是中国的崛起本身,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至于意识形态、人权之类的,无非是借口。无论中国如何做,甚至试图主动改善对美关系,美国总能找到为敌的理由和借口——其间或许会出现几个更为紧迫的轻量级外敌,但也只能暂时取代中国的位置。

  其实美国这种对“敌人”的依赖,本身有一个危险的逻辑陷阱,那就是“自证预言”:你想要敌人,敌人就会真的出现,从而“证明”了这个预言。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访美时所提:“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中国认为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看来这未必符合一些美国人的想法。当没有任何其他力量可以满足美国对外敌的“刚需”时,这种强加的主观意念是非常危险的。▲(作者是澳大利亚华裔学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