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火箭军某导弹旅千人百车沙漠遁形 蓝军无法发现

2016-06-10 12:07:39 信息来源:解放军报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火箭军某导弹旅千人百车沙漠遁形蓝军无法发现

  为使长剑啸九天

  ——火箭军某所工程设计研究创新团队投身强军实践纪实

  ■本报记者 王卫东 特约记者 王永孝 李永飞 杨永刚

  2015年12月31日,对于火箭军某所工程设计研究创新团队来说,是个难以忘怀的日子。

 

  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宣告成立,习主席向火箭军授予军旗并致训词。

  这一天,沐浴着无上荣光,肩负着新的使命,该创新团队在领头人谭可可的带领下再次出发,奔赴千里之外的导弹阵地。

  在那里,他们创造性提出的“智慧阵地”设计理念,正步入实质操作阶段。

  群山深处,凝望着一座座即将全面升级的“大国剑鞘”,谭可可悄悄拭去激动的泪水,想起更多呕心沥血、锐意创新的往事。

  从白手创业托举“蘑菇云”腾飞,到奠基铸盾助力长剑出鞘,上百项国家和军队奖项、发明专利可以作证,这个被授予“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的创新团队,矢志强军的创新脚步一刻也未曾停息。

  从“大国重器”奠基到“大国剑鞘”升级——

  创新之光照亮长剑飞天之路

  一人连续两年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工程设计界实属罕见。但火箭军导弹专家、该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潘越峰做到了!

  有人千里登门取经,潘越峰说:“先做到‘三不’,否则在我们所拿到课题都很难!”

  潘越峰口中的“三不”是这个所坚持多年的好传统:不经调研不开题、脱离打仗不开题、没有创新不开题。

  为打仗而创新,为战斗力建设而拼搏,他们一茬茬接力奔跑在长剑飞天的“创新赛道”上。

  1958年初,一群科技英才聚集京郊,受命设计“国家工程”——原子弹爆炸试验塔架,标志着该所前身应运而生。

  面对国际封锁,唯有用自主创新杀出一条“血路”。

  几年沉寂,一默如雷。一个个科研“拦路虎”被逐一攻克,一张张绝密图纸送往戈壁深处,汇聚当时最前沿设计理念、最先进科研技术的塔架拔地而起。

  那年金秋,大漠之中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他们,却悄然踏上下一个创新征程。

  跨入新世纪,导弹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这个团队敏锐意识到:“剑阵”更雄壮了,“剑鞘”升级迫在眉睫!

  从临危受命到主动而为,他们创新的步子迈得更坚实。然而,铸“剑”不易,建“鞘”亦难。另起炉灶,还是原址改建?一个个设计方案提出,又一次次推倒重来。

  “将现有‘剑鞘’改造升级。”那年,创新团队“掌门人”谭可可打破思维定势,提出这个大胆想法时,不乏反对之声。

  面对质疑,作为全国勘察设计领域的知名专家,谭可可带领团队反复论证,并向所党委立下“军令状”:为了“剑鞘”升级,就是龙潭虎穴也要闯!

  此时,所长田庆龙、总工程师费允锋等一批技术专家也主动加入团队,用创新破解难题,向一个个“禁区”发起冲击。他们将仿真评估、参数化建模等技术,创造性嵌入这一宏大工程设计中,成功突破复合传感、人机对接等技术瓶颈,终于成功打造“大国剑鞘”。

  58年铿锵前行,该所历经多次转隶,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创新的基因一脉相承。在推动战略导弹部队转型升级的巨大变革里,他们用无数个“首次”写下浓墨重彩华章:先后设计完成我国第一个某型导弹综合试验靶场、某型导弹第一个训练发射塔架……

  从工程“绘图匠”到战场“设计师”——

  创新之擎驱动部队战斗力攀升

  去年深秋,某导弹旅千里机动跨区执行导弹发射任务。兵车西进,为藏兵大漠,他们打来求援电话,请所里派员帮他们“过过眼”。

  结合调研任务,创新团队小组跟着部队走了一遭,结果发现10多处“破绽”。他们连夜为其设计出一套战场伪装方案,让千人百车从大漠奇迹般遁形。演练数日,“蓝军”展开多维侦察手段,未能发现蛛丝马迹。

  从“设计工程”到“设计战场”,如此跨界为哪般?该所领导认为,部队演习与工程设计,看似不搭界,但设计研究实施创新驱动,最紧要的就是结合训战,破解战斗力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否则实践创新就是一句空话。

  原来,该所多年攻关探索战场“隐身术”,从“静态模拟”到“动态适应”,数十项创新成果刷新纪录,多项国防工程在全军伪装效果综合检测评估中排名第一。

  在常人眼中,设计师勾画的不过是一纸之图。但在他们笔下,一笔一画莫不与战场相连。

  那年,团队小组在调研时发现,随着导弹武器装备升级,部队的作战模式更加机动灵活,机动地域内不明状况桥梁承载能力的快速检测评估成为瓶颈问题。该所党委向上级主动请缨:我们来解决这个难题!

  一年后,某设计室主任王靖带着全室人员成功创新研发出“某道路桥梁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某发射场地及道路桥梁快速检测系统”。实地检测,官兵惊叹:“有了战场‘CT’,随时出击不在话下。”

  业内行话称,设计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该所总工程师费允锋却说,作为戎衣在身的设计者,不能让作品留遗憾,必须用创新来消除遗憾。这些年,以创新为实践法宝,一批批实战化训练难题被他们破解,一个个全新“战场”在他们手中诞生。

  从构筑人才“高地”到打造科研“高峰”——

  创新之举孵化强军兴军英才

  放眼全国,一个人数、编制等都不占优势的军内创新团队,为何能荣膺“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因为他们在人才、科研上,既有‘高地’,又有‘高峰’。”一位火箭军机关分管领导一语道破玄机。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抓人才集聚,是该团队坚持多年的传统。近年来,随着军事领域人才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该所紧盯培养新兴学科和军事前沿领域拔尖人才,实施系列育才接力工程,建立起院士大师、总师型人才、学科带头人、年轻尖子骨干“四级人才体系”。

  打破论资排辈。该所技术人员都熟悉这样一句话:“你若有想法,所里就帮你想办法,搞创新在我们所不用排队。”工程师张永利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提出把某项新技术用于阵地设计建设的设想。所党委不但拿出专项启动基金,抽选科研骨干组成研发中心,还任命其为项目带头人。经过6年奋斗,张永利不负众望,攻克多个关键性技术难题。

  坚持师徒帮带。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在该所战斗几十年,奖项和著作等身,他倾心将毕生所学传授于人。工程师尹洪波博士成其弟子后,院士悉心帮带。不到两年,尹洪波便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好手。在该所,这样的“师徒”故事比比皆是。潘玉龙刚到所里,高级工程师王学进主动靠前当“实践导师”,使潘玉龙成为获奖最快、被破格提拔为室主任的年轻骨干。工程师操静滨加入创新团队后,经师傅点拨,获国家勘察设计金奖。

  建立容错机制。定错一个点,白干好几年;画错一条线,损失上百万。这句行话,是工程设计人员的一道“紧箍咒”。该所对此一以贯之:既鼓励创新,也容忍闪失,并制定了一套创新风险评估、包容失败的制度。那年,一位年轻工程师在某项目研发过程中出现失误,寝食难安。所党委主动担责,让这位“初生牛犊”的创新激情重新点燃。

  系列育人超常之举,换来创新之才聚集,人才“高地”托起科研“高峰”。近年来,该所先后涌现出“献身国防现代化模范科技干部”荣誉称号的黄炳华、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科技创新带头人谭可可等一批创新精英,10人当选火箭军导弹专家,100余人享受军队优秀人才岗位津贴。

  上图:该团队成员检查设备安装情况。本报特约记者 陈双维摄

  高擎创新火炬 瞄准战场冲锋

  从白手创业托举“蘑菇云”腾飞,到奠基铸盾助力长剑出鞘,58年来,火箭军某所工程设计研究创新团队用上百项国家和军队奖项、发明专利,镌刻出自主创新的醒目年轮。

  他们是一群“瞭望者”,以宽广的眼界确立创新高度。他们的目光始终锁定在世界高新技术前沿,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只要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就快马加鞭予以推进。

  他们是一群“赶路人”,以强烈的担当彰显创新力度。创新之途充满风险和挑战,失败和困难总是不期而至,他们临难遇险迎着走,万折必东不回头,交出一份份精彩答卷。

  他们是一群“实干家”,以求实的刻度标定创新纯度。他们不趋于名利,不驰于空想,再小的课题不嫌小,再琐碎的问题不嫌烦,在创新面前不浮躁、不急躁、不烦躁,精确对接战斗力需求。

  今天,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使命历史性地落到了我们肩上。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呼唤更多高擎创新火炬的“瞭望者”“赶路人”和“实干家”,瞄准战场冲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