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火箭军某所工程设计研究创新团队:全域慑战的铺路石

2016-06-10 12:14:15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火箭军某所工程设计研究创新团队:全域慑战的铺路石

创新团队成员正在对照图纸检查设备安装。 陈双维 摄

创新团队成员正在检查国防工程钢筋施工。 陈双维 摄

创新团队成员正在检查国防工程钢筋施工。 陈双维 摄

创新团队成员正在进行国防工程设计回访。 陈双维 摄

创新团队成员正在进行国防工程设计回访。 陈双维 摄

创新团队正在对某重大国防工程集智研究会审。 陈双维 摄

创新团队正在对某重大国防工程集智研究会审。 陈双维 摄

  中新网北京6月10日电 题:火箭军某所工程设计研究创新团队: 全域慑战的铺路石

  作者 吴天喜 杨永刚 魏鹏

  身居闹市斗室,心系国家全局。半个多世纪风雨征程,火箭军某所工程设计研究创新团队用数百项驰名全国全军的创新奖项,铺就一条为导弹筑巢、为祖国铸盾的强军之路,被表彰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导弹腾飞的奠基者

  骄阳似火,长缨昂首。一阵号令过后,巨剑浴火轰鸣,刺破苍穹。

  千里之外,某所工程设计研究创新团队成员心潮澎湃——正是该所创业者设计的多型发射托架,让不同年代的战略导弹接续巡游天疆。

  1958年,为适应尖端武器发展需要,党中央、中央军委果断决策,组建一支特殊的工程设计部队,该团队所在单位前身应运而生。

  第一代设计者,有的曾留学海外,有的是国内精英,从“一穷二白”起步,勾勒出震惊世界的“中国首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铁塔、第一个某型导弹综合试验靶场、某型导弹第一个训练发射塔架……

  1978年,他们设计的某型导弹训练发射塔架,斩获全国科学大会大奖。这项成果,彻底改变大型号武器发射样式和部署模式,使导弹发射效率以几何级数提升。

  彼时,世界一流军事强国正整军备战,导弹武器建设飞速发展。如何在大国博弈中生存发展,成为他们夙兴夜寐的目标。

  那年冬天,某核心工程上马,高级工程师黄炳华受命负责工程结构设计。几经风霜瓜熟蒂落,7项设计成果荣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仅某工程优化设计一项,就节省经费3200多万元。

  黄炳华却因积劳成疾,罹患肺癌。生命最后一刻,他打着吊瓶,躺在担架上指导阵地施工……中央军委授予他“献身国防现代化模范科技干部”荣誉称号。

  53岁的女工程师范雅珍负责阵地验收,出现吐血症状仍不离一线,回京16天就病逝;工程师齐树山总是第一个冲进试验场测量数据,最终因肾衰竭倒在任务现场,年仅37岁……

  随着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剑鞘”改造升级迫在眉睫。所长田庆龙、总工程师费允锋、高级工程师谭可可等一批技术“大拿”,用创新破解科技堡垒,向一个个“禁区”发起冲击。他们将仿真评估、参数化建模等技术,创造性嵌入这一宏大工程设计中,成功突破复合传感、人机对接等技术瓶颈,终于成功智慧型打造“大国剑鞘”。

  未来战场的设计师

  戈壁大漠,一场“红蓝”对抗演练激战正酣。

  未来战争,发现即摧毁。扮演“红军”的某导弹旅,使出浑身解数,却在“蓝军”面前无处遁形。

  创新团队当“蓝军”,既是“磨刀石”也是“设计师”。白天过招,夜晚复盘,一个个伪装方案,最终让千人百车奇迹般“消失”。

  见此一幕,“蓝军”智囊团、团队骨干潘玉龙如释重负。数年前,他主动请缨,决心在“天眼”密布下,为战略导弹部队披上“隐身衣”。近百次试验,伪装技术实现从“静态模拟”到“动态适应”的跨越。数十项创新成果刷新纪录,取得4项国防发明专利。

  天天想战事,人人当战士。每年,科研人员打起背包,走出实验室,参观地方高铁、隧道、桥梁建设工地,走进国防施工一线,开拓视野,聚焦“战场蓝图”寻找创新火花。

  一次阵地调研,测试大厅内一幕让他们深感愧疚,官兵人挨着人、凳靠着墙,连转个身都困难。

  “创新,绝不能与战场脱节。”所长田庆龙说。他们把设计“准星”瞄准战场“靶心”,几经调试,阵地设计仿真系统“出炉”。

  以往,导弹阵地内各系统“烟囱林立”,值班官兵任务艰巨。该所科技处副处长胡继波通过优化设计,使6个子系统拓展到19个子系统,最终全集成到1个平台中,仅需数人就能实现阵地智能管控。

  昔日设计阵地的“描图匠”,已成为未来战场的“设计师”,军营设计规划从“日常生活型”向“战备值班型”转变。

  全域慑战的铺路石

  “道路被毁。”演练途中,接到导调指令,某导弹旅一个梯队掉头换向。然而,横亘眼前的一座老旧桥梁,让满载的导弹发射车止步不前。

  站在硕大的地图前,该所党委“一班人”陷入沉思。习主席对火箭军提出“全域慑战”要求,创新团队如何保障作战部队“全域机动”?

  由高级工程师王然江担纲的任务组成立,专司破解打仗时路径规划问题。团队成员走进国家交通部门,协调共享资料数据;踏上漫漫征途,测量数百座桥梁……标定战车通行关键数据,录入电脑分析研究、比对建模,成功研发某道路桥梁信息管理系统。

  剑行天疆,路桥信息随行保障,精确高效的“综合导航”,让全域慑战有了基础支撑。

  再上战场。该导弹旅奔赴陌生地域执行发射任务,搭载检测系统的装备车前置先行,适时对道路桥梁做“CT”,沿途道桥详尽数据、最优行进路线,尽显眼前。

  面对这样的变化,深有感触的科技处长李吉笑了:“一天时间就能干完以前半个月的活,全域机动插上了信息化翅膀。”

  全域机动的“毛细血管”打通了,但导弹结构精密,贮存要求高,如何确保贮存期间性能稳定?

  创新目光投向“剑鞘”内部。他们查历史数据、下部队调研,终于取得突破,先后研制多型导弹防爆牵引车和多功能减震支架车,使导弹技术保障能力有了质的跃升。

  部队需求就是创新方向。一次,在某导弹旅进行工程验收,一名指挥员道出一块“心病”:跨区机动途中,掌握导弹所处环境参数,只能靠停车检测,迟滞部队行动。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创新团队集中攻关,改进反馈系统,组织力量为导弹运输车安装了即时报警系统,对车体震动、车内温湿度实施全方位监控。

  经鉴定,这套系统实现了对导弹运行全程可视可控,大大提升部队全域机动和综合作战效率。

  建巢铸盾的国家队

  滔滔大洋,战舰林立。一发发导弹呼啸而出,精确命中陆上目标……

  电视画面中震撼一幕,让该所党委“一班人”倍感危机:导弹阵地,事关国家安危,和平之盾,底数究竟如何?

  高级工程师叶琳提出,启动一项史无前例的研究,校验战略阵地核心指数。他带领创新团队成员,依托某国防工程进行艰苦探索,穿梭于全国10多家科研院所,求教数十位权威专家,撰写百万字的论证报告。体重轻了、白发多了,甚至出现了幻听,最终带领团队获得一项项引领科技前沿的创新技术。

  一名名享誉国内外的设计“大师”,汇聚成一支引领创新方向的“国家队”。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长期致力于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创新研究成果浩若繁星;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科技创新带头人谭可可获得国家、军队科研奖20余项,获评“军队学科拔尖人才”;全军爱军精武标兵潘越峰,主持完成勘察设计和科研任务百余项,被誉为国防工程的“定盘星”……

  “大师”身后,是一群正在崛起的年轻科研群体。高级工程师操静滨在参与的项目中提出10余项合理化建议,项目获国家勘察设计金奖;高级工程师张永利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建筑工程设计模式;高级工程师冯利指导勘测队技术人员,研发钻孔取芯和波速测试技术;高级工程师苏辉创新阵地变频通风模式,使阵地保障能力提高数十倍……

  所政委许凤忠介绍说,创新团队先后10人入选火箭军导弹专家,100余人次享受军队优秀专业人才岗位津贴。仅近年,创新团队就先后完成重大应用研究项目50多个,极大提高了阵地工程综合能力,成为全军国防工程设计领域的“领跑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