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美国加快打造极地破冰船 瞄准“北极争夺战”

2016-06-12 14:10:06 信息来源:中国网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中国网6月12日讯 据海军技术网站6月1日报道,美国参议院拨款委员会主席科克伦近日称,已建议海军造船基金提供10亿美元,用于为海岸警卫队恢复已停产20余年的破冰船研制生产工作。极地破冰船再注资计划已纳入2017财年国防拨款法案。科克伦指出:美国需具备极地海域的全年通行能力,拨款法案使破冰船建造准备工作得以启动,并如美国总统奥巴马2015年建议的那样,将计划中破冰船的建造工作从2022年提前至2020年。此外,法案还建议采取行动推动长期的成本控制。

 

 专为确保己方船只冰区航行而建造的破冰船

  破冰船是用于破碎水面冰层,开辟航道,保障舰船进出冰封港口、锚地,或引导舰船在冰区航行的勤务船,分为江河、湖泊、港湾或海洋破冰船。从动力上分,破冰船主要有柴油动力和核动力两种,其中核动力推进系统的破冰船只有俄罗斯拥有,主要用于开辟北极航道;而在南极,很多港口不接受带有核燃料的船只靠港。

  破冰船的主要特点是船体宽(纵向短,横向宽)、船壳厚、马力大,且船体各区域设有不同的压水舱,动力多采用对称的多轴,多螺旋桨配置(一般装有2-4只螺旋桨)。破薄冰的船在船尾和靠近船头的侧位,分别装两只螺旋桨,船头螺旋桨从冰下将水抽出,削弱冰层的支托并使其成为片状裂开。船在后两只螺旋桨的推动下前进。破冰船一般常用两种破冰方法,当冰层不超过1.5米厚时,多采用连续式破冰法,主要靠螺旋桨的力量和船头把冰层劈开撞碎,每小时能在冰海航行9.2千米。

  如果冰层较厚,则采用冲撞式破冰法。冲撞破冰船船头部位吃水浅,会轻而易举地冲到冰面上去,船体就会把下面厚厚的冰层压为碎块。然后破冰船倒退一段距离,再开足马力冲上前面的冰层,把船下的冰层压碎。如此反复,就开出了新的航道。还有一种方法是使用螺旋桨当刀子把冰切碎。用燃料油为动力的破冰船,多采用柴油机带动发动机发电,电动机驱动螺旋桨(组合机组驱动),驱动功率可达上百万瓦,可以满足较长时间破冰航行的需要。

  在极地海域航行,对操作要求也非常高,难度远远大于普通水域。破冰船在南北极航行时通常包括开阔水域的航行、浮冰区航行和陆缘冰区航行,其中最为复杂的是陆缘冰区的航行。所谓陆缘冰区,就是靠近沿岸连成一片没有水域的海冰区。这时候,就需要采用各种特殊的破冰方法,如:旋回破冰法、徒步破冰法等。徒步破冰法也就是利用船体运动能量破冰前进,破冰船通过冲撞、倒车再冲撞的步骤缓慢前进。破冰等级分1到7档,第1档破冰能力最强,第7档最弱。破冰船并非所向披靡的“破障船”,实际破冰能力受到诸多条件限制。

  在设计和建造破冰船能力上比较强的国家有俄罗斯、芬兰、瑞典、德国、美国、挪威、丹麦、日本、加拿大等。目前全球破冰船队中,功率超过1万马力的破冰船有50艘,其中俄罗斯拥有的破冰船最多。

  

  美国海岸警卫队破冰船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

  美国海岸警卫队是美国负责沿海水域、航道的执法、水上安全、遇难船只及飞机的救助、污染控制等任务的武装部队。它隶属于美国国土安全部,是美国五大武装力量之一,致力于保护公众、环境和美国经济利益,以及海域内的国家安全。在平时,海岸警卫队为交通部执行人道主义方面的任务;在战时,海岸警卫队是海军的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组成部分。

  从1790年只有10艘小帆船的船队发展为如今拥有现代化船只与飞机的部队,海岸警卫队的发展十分惊人。美国历次重大战争都有海岸警卫队队员的身影,这让海岸警卫队引以为豪。海岸警卫队现有36000名军官和征募人员。此外,还配备有8000名预备队,34000名全部由自愿者组成的辅助海岸警卫队。海岸警卫队还有5000多名非军职人员。

  极地破冰船可为美国海岸警卫队提供一系列任务能力,包括支撑美国在南北极的战备能力;执行保护工业和环境的条约和法规;为促进科学研究、商业、国家安全行动和海事安全提供后勤保障。目前,美国只有一艘重型破冰船和一艘中型破冰船。

  美国现役的重型破冰船“北极星”号长122米,已服役30余年;此前服役40余年的另一艘重型破冰船“北极海”号已于2011年停用。另一艘中型破冰船也是目前美军的破冰船主力——“希力”号,1997年11月下水,1999年后服役。船长128米,宽25米,吃水9.8米,满载排水量1.67万吨,破冰厚度1.5米,搭载有2架直升机。

  美国的上述三艘破冰船都配备完备的实验室、科学仪器和专用设备,“希利”号是目前全球技术含量最高、性能最好的极地探索平台。2007年8月,该船曾远航北极,对美国主张的北冰洋大陆架领土进行水下地形测绘。据称,“希利”号用声呐探测器绘制出的地图精确度非常高。

  近年来,美国开始加强破冰船的建设。2008年7月,美国国会就成立破冰船队举行听证会,美国海岸警卫队司令萨德·艾伦上将说,在“极地竞赛”中,俄罗斯已经抢占了先机,其破冰船队的实力远远超过了美国。“美国海岸警卫队现役3艘极地破冰船中,只有‘希利’号能随时执行任务,而上世纪70年代生产的‘北极星’号和‘北极海’号使用寿命已经到期,需要花数百万美元进行改造,才能正常使用。”

  [page title= subtitle=]

  俄罗斯在“北极争夺战”中的实力占据上风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的冰层开始渐渐融化,北冰洋航线的货运量与日俱增,其战略地位和经济作用日益凸显。2000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称北极地区蕴藏着大量的油气资源,占到世界上未开发油气资源总量的四分之一。如此巨大的资源诱惑,自然引发了北极国家之间的大陆架划分之争。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国家间的疆界划分之争,但其实质却是油气资源之争,每个国家划分疆域的大小决定着油气资源控制数量的多少,疆域越大油气资源数量就越多,这个道理谁都懂。因此,每个北极国家都在寻找利于本国的大陆架延伸证据,力图将更多的北极水域划分到自己的名下。这场北级争夺战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如果全球变暖将是不可逆转的现实,北极地区的冰层覆盖面积将会大为减少。据美日两国的调查资料宣称,北极地区的冰层融化速度越来越快,预计数十年后,通往北极地区的道路将变成坦途,北冰洋也将成为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航线之一。北极国家们虽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北极发展计划,但仍然面临着两大障碍:一是悬而未决的北极划界问题;二是缺乏在严酷自然条件下开展工作和科学考察的科学技术。

  现今,俄罗斯正在努力证明自身在北极地区的应有权利。其他的北极国家也不甘落后,纷纷加入到北极资源的开发和争夺之中。美国计划拨出87亿美元,用于对海岸警卫队所属破冰船的维修和现代化升级改造。加拿大也是投入巨资,加紧打造海岸巡逻舰队,并准备在破冰船上安装舰炮。

  从目前来看,不管是美国还是加拿大,其巡逻舰队都无法与俄罗斯的北方舰队相抗衡,因为两国的北极舰队根本不具备在厚冰条件下作战的能力。至于挪威和丹麦,限于本国的军事力量,根本无法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三国在北极问题上对抗和较量。因此,一旦在北极爆发战争,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就一定是战争的主角。三国争夺的不仅是极地的自然资源,还有北方航线的控制权。

  [page title= subtitle=]

  美国加紧打造破冰船用以“争夺北极资源”

  美国曾经拥有一支由七艘破冰船组成的舰队,但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不断衰减。相比之下,北极圈的其他国家都拥有强大的破冰船舰队。比如,俄罗斯本已拥有全球最大的破冰船舰队,有41艘破冰船,现在还计划进一步扩大规模。挪威、加拿大等国家也在这方面投入巨大努力。

  据美国“连线”网站1月6日报道,尽管俄罗斯等靠近北极的国家都越来越重视北极战略,但美国并未做好准备来迎接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尤其是破冰船极度短缺,将严重影响美国在北极地区的发展。报道认为,破冰船对于消除海冰,开辟亚欧间海上航线越来越重要。由于冰块溶解而新 开辟的航线要比传统的航线节省40%的时间。北极地区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矿产储量,能源资源存储量估计达到30万亿。奥巴马将北极地区的变化称作是“新海洋的诞生”。而对这一新海域的开发和巡逻都需要大量的破冰船。

  据报道,美国白宫正逐渐认识到北极的重要性,并呼吁国会增加拨款用于这方面。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重型破冰船可以确保美国实现其国家利益,保护我们的自然资源,增强我们的国际关系。”但是,由于担忧建造这些破冰船将耗资巨大,美国国会似乎对此并无太大兴趣。该报道批评美国国会的这种立场是“短视而鲁莽的”,因为这将有可能导致美国在北极这一战略地区丧失主导地位。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月19日报道,面临俄罗斯在北极圈军事势力的不断加强,美国一些领导人正寻求美国能打造一艘新的百万美元的破冰船。在近期华盛顿“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的一次活动上,来自阿拉斯加州的共和党人莉萨 穆尔科斯基、来自缅因州的无党派人士安格斯 金以及美国海岸警卫队上将指挥官保罗 楚孔夫特都表示,美国需要有一艘这种先进破冰船。楚孔夫特警告称,俄罗斯正在将北极圈军事化,他并指责莫斯科方面通过在北极圈范围内进行有数千士兵参与的未公开军事演习活动而进行“武力威胁”。还有一些美国海军官员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窦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