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这几名国旗卫士的故事,让人泪目

2017-12-26 15:59:48 信息来源:解放军报 发布者:isen点击量:

    升旗手杨博

    梦想有声

    灯光下,升旗手杨博一字一句地读着感谢信,眼前又浮现出那群孩子满怀憧憬、仰望国旗的情景。

    那是今年6月19日,来自山东省文登师范学校2016级新疆班的全体师生在观看完升国旗仪式后,来到国旗护卫队,观摩官兵训练。

    “接旗,转体、安旗、接旗,必须要在10秒内完成这些动作,而且要精准定位、分秒不差……”杨博耐心地讲解动作要领,从孩子们的神情中,他仿佛能听到他们心底梦想的声音。

    “当兵就当特种兵,在硝烟中磨砺,在战斗中成长!” 那年如愿穿上军装的杨博,也听到了来自心底梦想的声音。可被分配到国旗护卫队,他的“特战梦”很快凉了半截:打不完的敬礼、走不完的队列……同期入伍的战友,有的已经加入“雪豹突击队”执行任务了。

    “练这些队列动作能迎敌制胜吗?‘英雄梦’岂不是要化为泡影?”班长臧涛看出了杨博的心思,带他到天安门广场,仰望那面飘扬的五星红旗:“为了这面红旗,无数英雄抛洒热血。护卫这面红旗,是我们神圣的责任。英雄不只诞生在战场,三尺岗台一样是我们为国奉献的阵地。”臧涛的话使杨博豁然开朗。他意识到:对国旗卫士来说,形象就是政治、形象里面有功夫。

    成长为一名方队队员的过程,要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练,挑战身体生理难以忍受的极限。4个月的强化训练下来,杨博整个人瘦了20斤,成为第一批进入方队的队员。

    “冲锋就要冲在最前面,护旗就要当上升旗手。”杨博刚成为方队队员,就向党支部递交申请书坦露决心。指导员表扬了杨博的积极和热情,却对他说:“要想成为一名升旗手,身高臂长只是基本条件,过硬的本领和钢铁般意志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升国旗仪式要一气呵成地把一面长5米、宽3.3米、重1.5公斤的巨大国旗抛向空中,并保证国旗不能触地,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杨博专门把老队员展旗的动作做成视频,一有空就学习研究;越是遇到大风大雨大雪等恶劣天气,他越是激发自己抓住机会进行适应性训练;为了练好收旗动作,他每天在模拟旗杆下练习上千次,手上的血泡长了又破、破了又长,白手套烂了一副又一副……

    2010年,杨博终于在方队队员的考核中脱颖而出,如愿成为一名升旗手。7年来,杨博在天安门广场圆满完成升降旗任务4100多次。

    “叔叔,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你们升国旗的英姿。上次去北京没能拍到你们威武的形象,能寄张你们的合照给我吗?”去年,一名河南小学生给杨博来信写道。英雄,一个孩子心中高大伟岸的形象、一个埋藏在杨博心底的梦想,从他数以万次的展臂挥舞中实现。

    当天杨博就把两张升国旗的照片寄去,并在照片背后签满了国旗护卫队队员的名字。

    来自新疆和田的维吾尔族少先队小朋友来了,带来了象征民族团结的“红石榴”;南沙群岛的守岛官兵来了,带来了海水和海沙;航天员来了,他们把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五星红旗带到了太空……这些年,杨博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人来到国旗杆下,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感受五星红旗带来的奋进力量……

    合上感谢信,杨博也收起了思绪。“谁说平凡的岗位,就不能轰轰烈烈?!”每次这样问自己,他都能听到发自内心深处的梦想的声音。

    擎旗手张自轩

    正步的旋律

    骤降的雨水,裹着闪电从天而降。云集在天安门广场的群众,奔跑着四处躲避。偌大的广场很快变得空空荡荡。

    时针拨回2015年6月的一天,擎旗手张自轩和战友正在天安门城楼通道内等待执行升旗任务。

    “国旗必须正常升起,这是国家的尊严!”只听一声“正步走”口令划破雨幕,国旗护卫队准时走出通道。紧接着,人群从各个方向涌过来,急速聚拢在观旗区域。

    狂风使足了劲儿想冲乱国旗护卫队整齐如一的队形,灌满水的马靴让张自轩每一步都很艰难。但他和战友硬是以势不可挡的气势,在积水中踢出了一条前进的道路。飞溅的雨水化成无数朵浪花,方队铿锵的脚步声穿透风雨,踏出最激动人心的旋律。

    “敬礼!”仰望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人群中唱响激昂的国歌声……这一刻,张自轩感到一种热血沸腾的震撼;这一幕,永远定格在他内心深处、挥之不去。

    “也是从那时起,我更清楚认识到肩上的责任,也格外珍惜自己的岗位。”张自轩语气笃定从容,有一种让人发自内心的敬畏。

    入伍7年,张自轩担负擎旗手6年,和战友们一起圆满完成了6年间的两会、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礼兵任务,数千次升降国旗零失误。

    然而,他的成长之路并不平坦,也经历过不亚于这场暴风雨的考验。

    “1米85的大个、修长的身材、帅气的脸庞。这活脱脱就是个国旗护卫队员的好苗子啊!”2010年11月,站在征兵宣传栏前的张自轩被展板上英姿飒爽的国旗护卫队员深深吸引。这一幕,被接兵干部看到后,一眼就认定了他。

    张自轩清楚记得,那天行驶了许久的大巴车缓缓驶入一处新兵训练基地。他们刚下车,就有个军官迎面走来。“瞧,国旗护卫队新兵排来挑人了。那就是排长徐文。”听新兵班长小声嘀咕,张自轩感到既紧张又有些迫不及待。

    “腰围太大了,不合适。”徐排长边说边从张自轩面前走过。这时,张自轩也不知哪来的勇气,快速向前迈出一步,“报告,我腰围不大。”说着他便迅速解开了大衣,一朵鲜艳的大红花映入眼帘。原来他一直都没舍得解掉出发时挂在身上的大红花。

    “对我而言,这红花象征着兵之初的荣光。”唯有军人的荣光,能让他始终迎难而上。

    不过,这个钢铁汉也有掉眼泪的时候。第一次是在新兵排结业考核前的一个夜晚,压力几乎压倒了这个才17岁的小伙子,他担心梦想和自己擦肩而过。第二次就是那次暴雨中升旗的感动。第三次却是因为父母那蹒跚的背影。

    2013年国庆,张自轩的父母第一次在电视中看到身为擎旗手的儿子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昂首阔步走在金水桥上。老两口无比自豪,立即决定去北京看望朝思暮想的儿子。然而,当他们来到天安门广场上找到了此时正在担负国旗哨的儿子时,却发现站在那里的他竟如雕塑般挺立在哨位,没能说上一句话。看着父母蹒跚远去的背影,张自轩内心说不出的难受,抿起嘴,咬紧牙关,泪水还是流了下来……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够亲热地喊一声“爸爸妈妈”,可是他知道他不能。

    这几天起床号刚响,就能看到张自轩扛着全比例、重达35斤的国旗杆跑步热身……

    “在即将到来的2018年,祖国一定会更美好!”说这话时,已是中士的张自轩眼前又浮现那场暴风雨中的升旗。“国旗护卫队加油!”“祖国万岁!”那是他心中最美的旋律……

    国旗哨陈冠铭

    “雕像”之美

    “敬礼!”一声刺破天际的嘹音如利刃出鞘。

    此时,在巍峨的国旗杆下,一个挺拔的身影如松般挺立。只见他迅捷而有力地抬起右臂,五指并拢伸直,一个标准的军礼开始定格。

    “每当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响起,我的心都如潮水般澎湃。”上等兵陈冠铭是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一名国旗哨哨兵。“愈挫愈勇,毫不服输”,是他身上最鲜明的标签。

    正是这个看似简单的军姿、并不复杂的军礼,让这个从前总是被大家忽略的战士实现了青春的华丽转身。

    位于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哨素来就有“祖国第一哨”的美誉,担负着国旗的升降和护卫任务,哨兵一站两小时纹丝不动,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国家形象。”中队指导员彭凯如此形容这个岗位的重要性。其实,国旗哨最初的选拔名单里并没有陈冠铭的名字。

    口令员、预备擎旗手、“基准兵”……看着身边一起从新兵排进入护卫队的战友们一个个都走上了属于自己的新岗位,而陈冠铭还只是升旗方队的预备队员,他不免也有些落寞。那段时间他很少说话,毕竟在内心深处,他从没觉得比别人差多少。“别人可以做到,我为什么不行?”他暗暗给自己鼓劲:“我也要找到属于我自己的国旗红。”

    有了目标后的陈冠铭动力十足,左思右想后,他瞅准了“国旗哨兵”这个岗位去挑战自己。

    成为一名合格的国旗哨哨兵最关键的就是军姿和敬礼。“挺胸挺腿挺脖颈、收腹收臀收下颚、眼要睁、头要正。”为了能够以更加挺拔的姿态站在国旗杆下,陈冠铭经常跑到老班长杨博那里“取经”。

    如果说国旗哨位是“祖国第一哨”,那么在哨位上敬礼,也自然得是“祖国第一礼”的标准。为了能够高标准的敬出这个军礼,陈冠铭着实吃了不少苦头。

    5分钟,10分钟,30分钟……陈冠铭一遍又一遍进行着敬礼定型训练。完成最初的定型训练之后,一个重达3公斤的沙袋被悬挂到了陈冠铭的右臂上。没几分钟,他的额头开始冒出细密的汗珠,大臂开始抽筋……经过3个月的艰辛训练,陈冠铭终于被编入了国旗哨位执勤编组表中。

    今年8月的一天,天安门广场完全暴露在阳光之下,没有一丝阴凉,最热的时候地表温度高达60℃。广场上游人如织,有位白发苍苍的外国老人对着哨位上的陈冠铭端详了好久……原来,他把陈冠铭当成一座“雕像”。

    是啊,哨位上的陈冠铭,身着厚实、笔挺的礼服,腰间扎着腰带,头戴大檐帽,脚蹬制式皮鞋,手戴洁白手套,从头到脚捂得严严实实,两个小时一动不动,可不就是“雕像”么?

    “站在这个地方,你的心胸会无比宽阔。”每天国旗都会在陈冠铭的眼前缓缓升起,每次敬礼他都无比虔诚;每次站夜哨,听着耳边萦绕着副旗杆因风撞击主旗杆而发出的脆响,陈冠铭都倍感舒心。在他看来,叮叮的脆响更像是一种陪伴……

    口令员罗昊东

    喊出来的“飞翔”

    “罗昊东!今天,就由你来喊口令。”“是!”听到排长刘永久这句话,列兵罗昊东嘴上回答得干脆,心里却十分忐忑。

    “口令员”这个岗位,在国旗护卫队举足轻重。“正步走!”“齐步走!”两声清亮透彻的口令声,既控制着升旗方队行进中的动作转变,更是中国军人威武形象的外在展示。

    “别紧张,想想那首你最爱的歌。”紧张恍惚中,罗昊东感到有人拍了下他的后背。回头一看,原来是上等兵马龙斌。

    “抬着头狂奔,凭着一颗永不哭泣,勇敢的心……”这时,罗昊东的耳边响起那熟悉的旋律,记忆里难忘的瞬间在脑海中闪过。

    那是新兵集训的一次列队集合。

    “按照从排头到排尾的顺序,喊口令!”刘排长猝不及防地下达命令。

    “正步走!”罗昊东自信地喊道。他入伍前就是“麦霸”,在新兵连也是出了名的大嗓门。

    “就是你了,出列!”就这样罗昊东和其他两个新兵被选为预备“口令员”。由现任方队口令员马龙斌担任教练。

    “儿子,你声音为啥这么沙哑?”电话那头,母亲关切地问道。“放心吧,我在搞喊口令特训。”

    参加“特训”的第一天,马龙斌把他们带到故宫午门外西朝房边的小广场上,“端着水杯先喊上半个小时。”时间才过去十几分钟,罗昊东就体会到班长“端着水杯”的用心。“嗓子真是火辣辣地疼,一会儿就喝光杯里的水。”对着太阳喊、对着城门洞喊、对着大风喊……罗昊东已经不记得自己的嗓子喊破了多少次,也记不清喝掉了多少包家人寄来的胖大海。那天晚上,随着一声口令刺破长空,马龙斌对罗昊东露出笑脸:“就是这个感觉!”

    好日子并没有如愿到来。参加“口令特训”半个多月的罗昊东,训练量不仅一点没减,反而还加大了。“口令员不仅要喊好口令,还要在方队行进中准确下达指令,同时口令员本人也必须完成好每个动作。”当看到一名口令比自己优秀、但队列动作不太协调的战友被“淘汰”后,罗昊东对“口令员”这个岗位有了更深的认识。

    今年7月23日,是罗昊东第一次在国旗方队里下达口令。“当三名旗手与两名哨兵平齐时、当我走下金水桥后的第三步、当第四排队员刚过护栏后的第一步……”默记着班长传授的“参照物法”,罗昊东走过金水桥、正步踏过长安街,在众人的目光中下口令……

    “这名队员沉稳干练,是为大场面而生。”指导员彭凯这样评价罗昊东。

    天安门广场每月举行一次“大升旗”仪式,要求国旗护卫队和军乐队密切配合。12月1日这天,为了配合军乐队《歌唱祖国》的旋律,已是上等兵的罗昊东加班加点苦练口令,最终在步伐频率比平时稍快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任务。

    “我走了,你要当好‘口令员’!”就在前一天,罗昊东亲手帮班长马龙斌摘下了领花和军衔,从未因训练苦掉过眼泪的他眼眶却湿润了……

    又是一个晨曦初露的清晨,国旗护卫队迎着朝阳铿锵前行。“抬着头狂奔,凭着一颗永不哭泣,勇敢的心……”方队中的罗昊东又想起了这首他最喜欢的歌。他觉得,这首歌仿佛为他而写。“正步走!”这是飞翔的感觉。(张海华 武炎龙 王 博 刘锦润 魏 威 王 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