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民企“参军”!中国约3000家民企已进入军工采购一线

2018-03-14 14:48:24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1521006285952.jpg

原标题:我国大约3000家民企已进入军工采购一线 民企“参军”如何大放异彩

财政部在今年两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国防支出预算将达11069.51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8.1%。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舟称国防费的重点是“优化武器装备规模结构,发展新型武器装备”。按惯例,国防费约三分之一用于武器装备的采购和生产研制,过去基本由国内十二大军工集团负责,而近年来该领域“闯”进一批新入局者。

习近平总书记也在3月12日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扎扎实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这是否意味着国防费也将大量流向参与武器装备制造的非军工企业?在武器装备优化升级中,军民融合究竟发挥着什么作用?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军事科学院军民融合研究中心秘书长于川信。

民企也能赚军费

有外媒炒作,今年中国国防支出预算相比2017年增加约一千亿元,这笔增加的军费将全部用于购置武器装备。于川信对此表示,按惯例将只有三百多亿摊到武器装备上,一方面用于调整武器装备的规模,另一方面是向新质装备转化。“由于装备成本上涨,今年的武器装备投向投量与往年相比没有大的波动。”

有媒体报道,中国首艘国产航母的军民融合率接近80%,也就是说,研制首艘国产航母的配套单位多数来自非军工企业。于川信对军民融合率的说法持怀疑态度,但他表示,装备费无论是用于装备研制还是装备发展,军民融合的比例正逐年增高,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

“除国外引进的武器装备和军队自身研发以外,国内生产的武器装备全部来自于军工集团以及跟军工集团配套的企业。这就是军民融合的一大特点。”自2015年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防项目,京东、顺丰的无人机便是后勤领域的军民融合案例。那么,民营企业是否也能在军费上分到一杯羹?答案是肯定的。

专注于军民融合领域整整十年的于川信,打过交道的民营企业不计其数,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该公司研究生产载重无人直升机。不到三年,载重量1.5吨的无人直升机研发成功。“军方已经采购该公司的无人机,拨给他们预研费和采购费。”于川信表示。

那么我国的彩虹-4察打一体无人机已经列装,为何还要采购民企研制的无人机?“民企紧紧瞄准了军队发展的需求。彩虹-4察打一体无人机定位于高空、远程,民企无人机定位于低空、大载重量运输,这既是军方急需,又是军工集团的空缺。”于川信说。

民企参与国防项目通过两种方式盈利。一方面,军队通过竞标方式采购部分装备和技术,民企如果成功竞标将直接获得这部分军费。另一种方式是民营企业通过军工集团装备配套,由军工集团向民营企业拨款获得。于川信同时提醒,民营企业创新是重点,但要量力而行不能伤筋动骨。

最先进技术纳入国防军队

类似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已经获得军品配套资格的民企,中国目前大约有3000家,他们已经进入我国军工一线采购,成为军工生产配套企业,有的甚至成为了分集成单位、总集成单位。“军民融合就是把最好、最先进、国际领先的技术纳入军队和国防建设,只有这样,我国武器装备才能在世界顶端占有一席之地。”于川信表示。

“‘与国际竞争,跟世界赛跑,与全球对话,跟未来较量’这四句话,是我们把握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基本视角。”于川信表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需要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战略的有效实施,这就需要我们聚合民族之智,国家之力,军地之长,企业之能。

目前,军工集团、地方以及军队三大领域的科研院所,是我国军事装备研制的基本架构。生产一架飞机、一艘舰艇、一枚导弹就要有上千家配套企业进来,这对于军工企业、科研机构和民营企业就是一个大的军民融合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打破靠国外引进武器装备的局限,冲破容易受制于人窘境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国外引进向自主研发和自主创造转变。”

据统计,2009年以来,民参军企业68%来自于信息化领域。“北斗导航设备、导弹光电器件、航空航天配套软硬件、舰船配套装备、航空发动机新材料和通用航空等领域,目前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军品二、三、四级配套企业。部分新兴市场主体已经获得分系统总装订单,特别是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制造技术和材料技术等方面,信息技术呈现快速增长。”于川信说。

未来会出现“中国的洛马公司”

“从不会游泳到会游泳,从江里游泳到海里游泳,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这是中国武器装备的发展进程。这些有赖于军民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于川信说。

3月2日召开的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提出,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要实现关键性改革突破,加快国防科技工业体制、装备采购制度、军品价格和税收等关键性改革。这对我国武器更新换代有什么启示?

“从军队角度,就是给民企提供机会进来,进来后给民企提供支持。从民营企业角度,就是我想‘参军’没有障碍,我有能力‘参军’我就能进来。”于川信表示,装备采购制度改革降低了资质门槛,把四证降为三证,让武器装备可以更加公平地采购。同时,军工集团对民间开放度提升让大量民营企业进来,拨给民营企业的装备费也就扩大了。

不过,由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核心技术处于瓶颈状态,科技创新人才还奇缺,一些新兴领域存在很多技术空白,我国的国防科技在很多地方受制于人。于川信提出:应该像过去研发“两弹一星”一样,集中技术打造“两蓝工程”。蓝天,是我们占领和解决军事、经济、科技发展战略至高点的问题;蓝海,我国有1800公里海岸线,海上安全迫在眉睫。集中力量打造好“两蓝工程”既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集聚攻关,又可以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同时进行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

于川信透露,目前,军事科学院军民融合研究中心正在按照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要求,对现有制约武器装备等发展的相关法规进行集中清理,同时,军民融合相关标准、军地统一工作也在加紧推进。

“美国军工企业的起步和发家都是做配套开始,我很乐观,未来5到10年一定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中国的洛马公司’一定会出现。”他说。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是当今全球最大的国防承包商,最初就是几位美国青年从飞行器制造开始起家的。现在,洛马公司占据美国防部每年采购预算1/3的订货,控制了40%的世界防务市场,堪称世界级军火“巨头”。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