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边关,3个人的30年时光

2018-09-26 00:09:19 信息来源: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发布者:isen点击量:

新华社昆明9月24日电题:边关,3个人的30年时光

刘小红、黄云

30年,于历史长河,不过昙花一现。但,人的一生不会拥有太多30年。记者日前在驻滇某边防旅采访,遇到3位平凡的人。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用30多年时光为戍边奉献力量。

一家三代义务护边不断代

初秋九月,者阴山上,蓝天白云,山花烂漫,铿锵的歌声飘扬在山林间。

循声而去,墓碑前,驻滇某边防旅某连巡逻官兵和防区“忠勇界务员之家”第三代传人张玉山,一起祭奠一位“老边防”。

“老边防”正是张玉山的爷爷张近材。今天是老人的祭日,巡逻队途径墓地,同唱《者阴山上的边防线》,献上采摘的山花。

张近材生于曲艺世家,30多年前,他毅然弃艺从戎到前线。一次侦察任务中,腿部中弹,滚落深不见底的陡崖。重伤动弹不得,奄奄一息中嚼食树叶草根,喝泥水尿液,8天后终于被战友发现。

大难不死,他又冲锋陷阵,敌后侦察。因此走遍者阴山山水沟坎,他对地形了如指掌。

退伍后,他执意留在者阴山脚下务农,当起义务界务员,每天坚持巡山,成了边防部队的“千里眼”“顺风耳”。

他把自己熟知的防区地形情况,编写成册送给连队,还到连队传授野战生存、巡逻潜伏等实用技能,就连连歌《者阴山上的边防线》也是他和战士们谱写而成。

近20年的护边生涯,被毒蛇咬过,摔伤过,他从未放弃,不收报酬,却对部队赠送的“忠勇界务员之家”牌匾视为传家珍宝,高悬于门上。遵照他的遗言,他的骨灰撒在了巡边路上,儿子张守林接替他成为者阴山义务界务员。

现在,儿子的儿子,张玉山又成为新一代义务界务员。

“兵妈妈”的拥军情

玉米地里,一群官兵忙着摘收。苗族张大妈忙着给战士们递茶、擦汗。

一大早,张大妈去收玉米,到地头才发现,驻滇某边防旅某连官兵早就赶来帮忙。

在30多年前的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张大妈让丈夫宰了家里的大肥猪,磨了六十斤鲜豆腐,连同十一条香烟和七斤水果糖,冒着炮火送到前线。那时,她忙于照顾伤病员,采草药疗伤,为战士缝补衣服,久而久之,大家叫她“兵妈妈”。这一叫,就是30多年。

和平年代,“兵妈妈”更是给驻地一茬茬官兵留下难忘的回忆。

连队训练标兵王明华,训练中扭伤了腰,多方医治都不见效。张大妈费尽周折,打听到一位苗寨老人有专治跌打损伤的祖传偏方,她专程讨来亲手熬制汤药,直至小王康复,重返训练场。

“我现在有两个妈妈!”战士杨中强入伍后思家情绪严重,训练滑坡。张大妈生活上关心,思想上疏导,小杨逐步融入连队生活,成为如今的执勤能手。

在官兵眼里,张大妈不仅是生活中可亲可敬的好妈妈,还是工作上的好帮手。

驻地热带丛林,珍稀野生动物多,偷猎时有发生,但山高林密,管控极为不便。张大妈义务巡山护林,多次报告并协助官兵现场抓获偷猎者。

张大妈的拥军热情感染了驻地边民,看到连队饮水有困难,村民覃勇福主动把连队水管接到自家水井。丰收季节,张大妈和驻地群众时常把新鲜瓜果蔬菜送到连队,让官兵尝鲜。

这位苗族“兵妈妈”,名叫张翡黄。

义务界务员的坚守

雨后,山路泥泞,驻滇某边防旅某连巡逻官兵艰难前行。

走在队伍前面的,是67岁的义务界务员杨建忠。30多年来,他一直走在这个位置。“越难走的路,越要带头走。”凭借对地形的熟悉,他负责为巡逻队开路。

30多年前,经过战争洗礼的支前民兵队长杨建忠,自告奋勇成为驻地连队义务界务员。

这个连守卫着60多公里边境线、28块界碑,巡逻路山高林密、道路崎岖,蚂蟥与毒蛇时常出没,全程巡边一次需要2天多时间。每当官兵巡逻执勤任务,杨建忠总要放下手头农活,主动“入列”。

一次,杨建忠发现两条采砂船违规作业,他一边向连队报告,一边上前制止。得知连队官兵即将赶来,对方想趁机逃跑,杨建忠死死抱住带头人,直至官兵到来。

30多年来,杨建忠专程巡边走过的山路超过3万公里,穿烂的鞋有120多双,发现上报1600余条边境信息,协助处置涉边事件300余起。

现在,每次巡逻,杨建忠每走几步,都要回头看一看,摸摸路边的树枝、石头。“我年纪大了,巡逻路走一回就少一回,舍不得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