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和平方舟的中国魅力

2018-11-16 22:42:14 信息来源:解放军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起伏的海浪将夕阳的余晖剪碎,一块块暖橘色的光斑在海上时隐时现。远远望去,海天好像无数块细碎的宝石,在蓝色的绸缎上闪着耀眼的光。

李学周站在和平方舟医院船的后甲板,陶醉地欣赏着眼前的一切。

这是他在这条“大白船”上度过的第10个年头。他清楚地记得,2008年他去接船时,这个“大块头”给他的震撼——不是“船”吗?怎么比我待过的“舰”还要大?

那时的李学周只知道,眼前的这条“大白船”,是我国自主研制专门用来做海上医疗救护的医院船,觉得“自己有了施展拳脚的地方”。他没有意识到,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这条船将给他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读大学前,别说大海,就是大江大河都没见过。”自小在新疆出生长大的李学周告诉记者,“第一次看见蓝色的大海,恨不得一个猛子扎进去游一圈!”

在接下来的10年中,李学周不仅投入了大海的怀抱,更随着和平方舟投入了世界的怀抱——目前,他已在3大洋6大洲的37个国家留下足迹。

世界航迹,中国魅力。这艘画着红十字的“大白船”,带给了李学周前所未有的视野,也带给了他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有一种魅力,叫“和平方舟”

西印度洋海面上传来的一声汽笛,点燃了守候在岸边所有人的热情。手举中国、肯尼亚两国国旗的人们,早已排成厚厚的人墙,眺望着正从海平线驶来的白色大船。

53岁的阿布迪是肯尼亚蒙巴萨的一名警察。几天前,阿布迪就从当地报纸上得知,一艘来自中国的医院船将访问这里。此时,负责安保的阿布迪内心和正在欢呼的人们一样,兴奋而又好奇。

正在和平方舟医院船上站坡的医生陈明霞,觉得那一天“太热了”——一来因为天气,二来因为人。“老远老远就听见了欢呼声,人群里还能看见有人在跳当地舞蹈,太热情了。”她回忆说。

那天,正在执行“和谐使命-2010”任务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抵达肯尼亚,开始进行为期5天的友好访问和医疗服务。

这一天,是2010年10月13日。

这一天,是中国海军舰艇首次访问肯尼亚。距离上一次中国船只来到这里,已经过去了600多年——公元1415年,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曾抵达东非印度洋沿岸肯尼亚的马林迪、蒙巴萨等地。

600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并不凸显。然而,当把这两艘相隔6个多世纪的中国船放在一起时,我们会发现:无论是600年前的郑和船队,还是600年后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都是怀揣着一颗友好而温暖的心。

“和平方舟”这颗友好而温暖的心,从“和谐使命-2010”医疗服务任务开始,跳动于蓝色的海洋之上,跳动于许多陌生的外国民众中间。

和平方舟医院船政委陈洋阳的办公室里,张贴着一幅世界地图。在这幅已经微微泛黄的地图上,陈洋阳用黑色马克笔标注了他所有到过的地方。那20几个小黑点,凝聚了他“当海军,看世界”的梦想。

不仅是陈洋阳,在和平方舟医院船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录方式:李学周用彩笔圈出笔记本上的各国电话区号,女兵张新成会在日记里简单画出到访国家的轮廓,信号班班长韩大林则会在到访地买一枚颇有当地特色的冰箱贴……

这些普普通通的中国水兵,用自己的方式,标注了和平方舟的世界航迹。

世界航迹,中国魅力。阿布迪终于在和平方舟离开肯尼亚的前一天抽身出来,他想见识一下中医,还想让中国医生给他瞧瞧多年的腰椎间盘突出。

接待他的,是中医科医生陈明霞。

不一会儿,阿布迪的背上出现一个个圆圆的火罐印。他轻轻摸着肩胛骨处那个微微隆起的印记,不住地点头:“太神奇了!真是太舒服了!”

8年过去,陈明霞对这个场景至今难忘——

当和平方舟医院船离开蒙巴萨时,她看到长长的送行队伍中,阿布迪一边维持秩序,一边转身向她挥手。

有一种自信,叫“和平方舟”

在和平方舟医院船上,有这样一块地方,面积不大,却“容纳”了整个世界——那就是和平方舟医院船的会议室。

在这间小小的会议室的墙壁上,悬挂着几十块来自不同国家的徽章。每一块徽章的背后,都有一段闪光的岁月和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第一次走进这里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如博物馆般的陈设,大概在中国海军舰艇家族里也是独一份!

都说透过一个人的眼神,可以读出这个人的内心状态。无论是来参加任务临时抽组的医疗队,还是在船上待了好多年的老船员,只要提起和平方舟医院船,他们的眼神中都透着自信。

这份自信,源自和平方舟的独特使命,源自中国的大国风范。

如果说,中国海军战斗舰艇散发着雄性力量,那么,和平方舟医院船则格外与众不同:“她”,散发着一种母性光辉。

这光辉,来源于和平方舟医院船的天然属性——战时进行海上伤病员医疗救护与后送,平时开展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服务、重大灾难应急救援、对外军事医学交流与合作;

这光辉,来源于和平方舟医院船上的人们——每一名船员和医务工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每一次救助的无私无畏与医者仁心;

这光辉,来源于和平方舟医院船所特有的担当——秉持和谐世界、和谐海洋的理念,播撒大爱,当好和平友谊的使者。

于是,一幅幅爱与温暖的画面嵌入和平方舟的世界航迹。沿着这条航迹,我们可以看到,和平方舟医院船在世界各地拥有大批“粉丝”。

和平方舟医院船海上医院护士哈杨,忘不了2014年美国珍珠港发生的一幕。那一年,和平方舟医院船第一次受邀参加多国联合军演。

当主办方组织参演各国医务人员参观几艘舰船时,大家纷纷把和平方舟医院船作为参观的首选。

“和平方舟”成了2014年珍珠港里的热词,和平方舟医院船在那一年成了享誉中外的“明星舰”。

时任美国海军第三舰队医疗主管、环太演习联合指挥所医生提姆西·希曼带领演习卫勤能力评估组,在参观了和平方舟后感叹:“医院船总体设计的科学性、医护人员的专业性和医疗设施的完备性,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美国“仁慈”号医院船整形外科医生戴维德·佛伦在医学交流论坛结束后,在人群中搜索着一名中国医生。当看到正要离开的中国外科医生张剑时,他一个箭步上去“拦住”了张剑。

原来,张剑所做的《损伤控制手术和再生医学技术》的学术报告,让戴维德产生了共鸣。他没想到“中国军队外科医生在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水平与美国处在同步阶段”,他想“与这名中国医生深入交流”。

当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海军战舰家族的时候,大家不会忘记,有一种自信,叫“和平方舟”。

有一种情怀,叫“和平方舟”

何正“火”了——在和平方舟医院船执行完“和谐使命-2017”任务回到舟山后不久,这位年轻的外事参谋成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不过比何正还火的,是他刚出生不久的儿子——何平方舟。这个小家伙因为名字、因为爸爸、因为那条“明星船”,成了2017年底的新晋小“网红”。

在过去的155天里,何正随着和平方舟医院船逆时针环非洲一圈,赴吉布提、塞拉利昂、加蓬、刚果(布)、安哥拉、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及东帝汶访问,并提供人道主义医疗服务,技术停靠斯里兰卡、西班牙,期间在亚丁湾、吉布提,为我护航官兵和驻吉官兵、施工人员进行医疗巡诊,总航程2.87万余海里。

远航归来,和平方舟医院船与军娃何平方舟都迎来一个隆重的“第一次”:和平方舟医院船迎来入列10年以来的第一位“荣誉船员”何平方舟;何平方舟在2017年的冬天,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份沉甸甸的荣誉。

从船长郭保丰手中接过“荣誉船员”的证书,何正为儿子何平方舟由衷地高兴。他觉得,“当中国海军简直爽翻了”!

从2008年到2018年,许多人来到这里,又离开这里。这艘身披红十字的“大白船”上沉淀了太多人的太多情感。

每一次任务执行完之后,望着大家离去的背影,船长郭保丰总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每当这个时候,他都习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挂满徽章的会议室里,任凭记忆汹涌翻滚。

对每一个在和平方舟医院船上生活过的人来说,这艘医院船就是他们在海上的家;走出去,这些把自己称作“和平方舟人”的人们就代表了祖国。这一方“流动的国土”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理念。

于是,和平方舟医院船既是国与家最直接而美好的代名词,也是“和平方舟人”肩上如山的责任。

在信号班长韩大林记忆里,定格着这样一幕。

那天,汽笛拉响,和平方舟医院船即将驶离秘鲁卡亚俄港港口。突然,准备收起舷梯的战士停下了手中的工作。这一停,是为了一对迟到的华人老夫妇,他们错过了舰艇开放时间。

老太太嗔怪老爷子开车太慢,差点就误了“见到亲人的机会”。老两口希望能在船离开之前到甲板上站一下,没有别的要求,“只要站几分钟就可以”。

老两口在海军战士的搀扶下踏上舷梯。站在宽阔的后甲板上,老两口的手紧紧地牵在一起。环顾四周,老爷子突然松开老伴的手,缓缓下蹲,然后跪在了甲板上。

老人将脸颊轻轻贴在甲板上,仿佛贴紧母亲的胸膛。转过脸,他轻轻亲吻着甲板,眼中的泪水重重地掉落在甲板上。这一吻,他仿佛用尽了余生所有的气力。

汽笛再次拉响,老两口挥手告别的身影越来越模糊。目睹了这一切的韩大林回到战位,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水,一股无形而温暖的力量充满了他的心房。(陈国全、孙伟帅、代宗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