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野战快餐的“胜战之问”

2019-04-04 23:55:25 信息来源:解放军报 发布者:isen点击量:

近日,陆军第75集团军某旅作为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试点单位之一,通过组织战备演练,检验多种保障方法和组织程序。李汉平 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习主席深刻指出,打仗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打保障。新时代,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后勤,必须答好习主席的“胜战之问”。

初春的滇北马龙,草长莺飞,我军建制旅史上一场特殊的“战斗”在这里打响。“特殊”,缘于参与者是我军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试点单位,这场“战斗”对我军战场保障由生活型向打仗型转变具有风向标意义。正如有关专家指出,从吃上解决战斗力问题,不亚于一场自我革命。

问之一:战场上吃饭是谁的事?

今年2月,演习中“战斗”持续了3天,第75集团军某旅战士李渊晟和战友已连续吃了3天特种作战食品。然而,“战斗”还在继续,考验还在继续。

“指导员,野战食品黏黏糊糊的,现在真的没有一点食欲,能不吃吗?”李渊晟问指导员简友。

“你不想活命了?”简友大声斥问。

简友的责问源于5年前的一次抗震救灾经历。那年,简友带领官兵挺进云南鲁甸地震重灾区时,就是靠压缩饼干和几瓶葡萄糖支撑体力,完成了救灾重任。对关键时刻能保命的野战食品,简友有特殊的感情。

“野战食品肯定不如家常菜,但打起仗时不可能有热菜热饭,不好吃才要训练,这是生存的需要,战争胜利的需要,不是好不好吃的事。”简友说,现在旅里每月组织野战食品训练,就是让官兵慢慢适应野战食品,适应未来战场需要。

对于简友的观点,陆军研究院特种勤务研究所野战军需研究室专家王万平认为,野战食品以补充能量为主,体积小、能量密度高是最重要的标准,所以口感上相对差些。任何食品连续吃几天,接受起来都会比较困难。

在王万平看来,各国的野战食品都存在口感与能量的矛盾,“不好吃”几乎成为各国野战食品的代名词。尽量让其可口,是科研部门的事,不是部队的事。

“战场上吃饭历来不是自己的事!战场上,官兵的身体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军队。”陆军勤务学院教授龚战胜指出,从远的看,红军长征途中挖草根吃树皮是中国革命的需要;从近的看,上世纪60年代,新疆军区神仙湾边防连开展“吃饭比赛”,体现的是戍边官兵使命高于天的责任担当。一些官兵认为吃饭是个人的事,把战场上的吃与平时的吃混为一谈,这个观念必须转变,要把战场上的吃作为提升战斗力的任务来完成。

问之二:怎样练出军人“特殊的胃”?

问:好吃吗?

答:吃一天还行,第二天就不想吃了。

关于野战食品的提问,不少官兵这样回答记者。

“官兵感觉有的野战食品不好吃,是因为用过日子的标准品味,忽视了军人要有适应战场的‘特殊的胃’。”第75集团军某旅保障部部长任友总告诉记者,野战食品有热量高、易携带、营养均衡等特点,符合战场需求,但在口味上的确比不上餐桌上的饭菜。

“这次连续3天不见一滴热水,有的官兵受不了,说明我们对‘特殊的胃’,训练不够!”任友总说。

“有的战士讲,没有热汤咽不下去饭。连野战食品都不能吃?还能打仗吗?打起仗来,谁给你烧热汤?”多年从事后勤保障的任友总说,“四菜一汤”在营区保障没问题,但军队是要打仗的,吃惯了热饭热菜的胃,上战场怎么办?能不能尽快适应?这些都是对战斗力的考验。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怀揣两个煮熟的热鸡蛋,被侦察直升机发现,热源是“祸首”。在某旅组织的一次夜间侦察对抗中,一名战士随身携带一壶温水,潜伏快结束时悄悄打开喝了一口,结果热源影像数据被对方热成像仪和激光测距机牢牢锁定,导致对抗失败。

对此,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教授唐斌认为,军人的胃和老百姓的胃是不一样的,军人的胃是特殊的胃,特殊的胃要靠训练,既训练生理心理的适应能力,还训练顽强的意志品质、不屈的战斗精神。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指战员靠一把雪一把炒面支撑体力,赢得战争的胜利,靠的正是坚强的“胃动力”。

拿破仑有句名言:“部队靠胃行军”。唐斌认为,军人的适应能力决定战争的持续能力。练就军人特殊的胃,必须从重塑官兵饮食结构,从习惯吃野战食品开始。

“吃饭”成为全军共同训练课目。采访中,部队领导告诉记者,军委有关部门对这项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野战食品训练列入军事训练大纲,进入年度军事训练计划,写入军事演练方案,纳入训练督查范围,部队结合野外驻训、军事演习和重大军事行动开展野战食品适应性训练,各级机关都要训,作战部队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连续7天的实吃实训。

问之三:怎样进行“吃”的革命?

哪些地方可以吃热食,哪些地方不行,如今都有明确区分。午饭时间到了,记者转了一圈,没见一缕埋锅造饭的炊烟。正在纳闷之际,任友总把记者请进帐篷,端出一盒热气腾腾的鱼香肉丝盖饭。

“尝尝,看看比饭馆的味道如何?”没火没电也能吃上热食?记者左看右看也没找到热源,最终在饭盒底部发现了一块烟盒大小的灰色固体。任友总告诉记者,这种加热包,浇几十毫升清水,10分钟就能加热预制饭菜包,看似不起眼,却解决了大问题。

引进快餐盖饭一小步,保障模式改革一大步。新技术威力在战场初显。

“在准备战斗阶段,让地方优秀餐饮企业担当战场‘火头军’,制炊时间大大降低,既减轻了部队保障压力,又提高了官兵饮食质量,对军队后勤来说,省时省心省力,着实是一场饮食革命。”第75集团军某旅领导说,以前演训活动,各种保障从头到尾都靠部队自办,累不说,还影响战斗力。

“俄罗斯演习部队走到哪里,后方往往有一帮大婶在做饭;美军在战场上实行社会化保障已成为一个产业。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改革。”谈到保障模式改革,陆军勤务学院军需采购系专家钟飞深有感触。

改革出动力,竞争出活力。目前,一个“军委制定标准、部队提报需求、地方加工配送、军地联合前送”的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链条正在形成。野战食品、野战饮食装备器材科研向社会开放,9家地方企业的各种餐谱,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军地专家联合评审验收。有关负责人表示,一个迈向新时代的战场饮食保障新模式已然开启,全军上下向“吃”要战斗力的变革正在持续推进。(本报记者 张海平 孙兴维 吴 敏 刘一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