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青春绽放在塔克拉玛干

2019-04-29 19:24:43 信息来源:解放军报 发布者:isen点击量:

“五四”特别策划·致青春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国最大的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这里,是荒凉寂寞的代名词。

在这片沙漠的边缘,戍守着一群年轻的兵。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4岁,其中大学生士兵占一半以上。当激情飞扬的年华遇见浩瀚无垠的大漠,这群年轻的兵书写着怎样的青春军旅?

或许,那是一抹闪耀使命、担当、奉献的明媚亮色;或许,那是一段激励自我承载时代的责任和光荣、温暖而无悔的记忆;又或许,那是一首将人生理想、个人奋斗融入强军兴军时代发展浩荡潮流的青春诗行。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心中有灿烂阳光,脚步会愈加铿锵有力;心中有坚定信念,再艰难的环境也能眺望希望与光明,在拼搏中一步步抵达梦想彼岸。

“五四”青年节快要到了,在这个致敬青春的日子里,让我们走进一个坚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连队,聆听他们的青春故事。

——编 者

春日边陲月色寒,点点胭红染瀚海。

“一棵红柳树挡不住风沙,一片红柳根交织着深扎沙漠,就能形成一堵挡风墙。”在“五四”青年节前夕,结合青春梦想、军人使命,西部战区空军某指挥所通信连连长张文俊,用红柳做比喻:“军人的青春梦想与使命紧紧相连。我们有线通信保障,仅靠一个人、一个班、一个专业无法顺畅完成,必须各专业联通、整个团队联手。”

戍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这个“90后”官兵占主体的年轻连队,像极了肩并肩抵御风沙、不惧艰苦的大漠红柳。

以勇为翅

追梦航程无所惧

身材高挑,目光澄澈,语调坚定……初次见面,下士冯霞飒爽的气息扑面而来。作为2014年大漠军营迎来的第一批女兵,这名石油检测专业的大学生士兵骄傲地自称为“第一茬人”。

“10个姐妹一心想着早些担负战备值班,努力训练,苦也快乐……”回想下连之初,冯霞眼中闪烁着快乐。

女兵们年龄不同、性格迥异,但对业务都较劲。她们每天清晨去兄弟单位跟班学习,背号码、学制度,掌握功能键、勤务用语……早上上机台操作,中午交流探讨,晚上考试。

“咱第一批女兵,得有第一的样子!”拼搏的日夜,大家相互鼓励,互相帮助。大漠夜晚狂风怒号,女兵们的学习室透出的那束光,温暖而执着。

话务员首先要求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声调柔和,出生于甘肃的冯霞语气中带着些许乡音。她跟着录音反复训练,一个字一个字纠正发音。

一个多月后,10名女兵全部顺利上岗。连队正式接管总机业务,独立担负战备值班那天,连通大漠军营的电话线里第一次流动起悦耳的女声……

那一天,大漠风沙倏然温柔。

“拥有奋斗在边关的青春, 也是一种幸福。”一名通信连老兵离队时这样感叹。在这个年轻的边陲连队,男兵女兵分担着不同的通信业务,像红柳一样顽强挺立在大漠边关,共担使命,共逐梦想。

2018年6月,三级军士长常志文和下士王鲁楠,奉命赴大漠腹地执行重要演习保障任务。因任务需要,他们得铺设约3公里长的光缆。没有放缆器,只能人工铺设,大漠沙石多、阻力大,光缆铺得越长就越沉重,最后实在拉不动了,他们只得往复折返,拉一百米铺一百米,一节一节向前延伸。为确保线路安全,还要边铺设边凿地沟、埋光缆,3公里光缆,两人干了整整两天。

熔接光缆是个“细致活”。大漠时常风沙四起,王鲁楠便背对着风,解开大衣撑起来挡风,常志文干脆把光缆头放到怀里飞快熔接。

烈日炎炎、干燥缺水,常志文感冒发烧、嘴唇干裂肿胀。但是,人少任务重,两人一直咬牙坚持着……

一次,他们正在凿地沟,突然大雨倾盆,衣服被淋得透湿。大雨导致山洪暴发,铺好的光缆有的被冲跑,有的被泥沙掩埋。他们只能把光缆从土里扯出来,重新铺设……回到驻地,他们像从泥汤里滚出来一样。

“银线连接雄师百万,电波飞翔大漠长空。”使命说起来富含诗意,年轻的通信兵们要用火热青春来践行。

传输交换排排长李南辛,去年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毕业时,他是学员队综合考核成绩排名第一的优等生。为了心中简单而执着的梦想,他毅然写下“赴艰苦地区服役”的申请书。

沙尘暴最疯狂的春天,李南辛随通信保障小分队长途奔袭执行重要演训保障任务。

每天,初升的朝阳还未驱散大漠戈壁的寒气,他和战友们便已进场调试通信设备。架天线、打地钉、试线路……沙砾下的冻土硬得像石头,他们每推进一米都异常艰难。风沙四起的日子,他们常常“一口米饭、半口沙”……

有苦有乐,青春因此而明媚。炽烈的阳光灼伤他们青春的面庞,也雕刻出军营男子汉坚毅的眼神。

以情为泉

让所有梦想都开花

“请问您听我声音清晰、看我图像清楚吗?”

“声音清晰,图像清楚。”连队综合业务信息值班室内,22岁的上等兵宋瑾珊熟练地调试着设备,举手投足间透着从容。

宋瑾珊的父亲是曾在罗布泊服役13年的陆军防化兵。小时候,母亲带她去过军营。嘹亮的军号、整齐的队列、父亲亮闪闪的军功章,让她对迷彩色充满痴迷。

2017年夏天,正在新疆石河子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读大二的她,得知部队征兵,义无反顾报了名,成为连队第四批女兵,追寻父亲的足迹走进大漠。

“当个好兵!”牢记父亲的嘱咐,宋瑾珊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在这里,她也感受着珍贵的战友情谊——刚下连时,每晚背记专业理论,班长一直陪着她们,直到每个人都睡下;上机实习时,随时提醒她们怎么操作、怎么对答;悄悄记下每名新兵的生日,每逢生日精心制作贺卡,送去祝福和惊喜……

宋瑾珊清楚地记得那一次晚讲评。班长让她和另几名女兵出列,站在队伍前面,一个个说出这一天哪些事情没有做到位。“军姿没站好”“集合速度不够快”……她们认真如实报告,班长一脸严肃。正当她们准备挨批时,灯突然熄灭了,连长和指导员推着生日蛋糕走了进来,边走边唱生日歌。

以前的生日,都是父母陪着。那一刻,女兵们的眼泪夺眶而出。“连队就是温暖的家。即便风沙弥漫,爱不会干涸。”一名女兵在日记中写道。

去年,连队迎来了第五批女兵,宋瑾珊也学着老兵,像“大姐姐”一样关心她们,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探索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她们。

一次谈心,哈萨克族新兵加依娜说到入伍前的经历,眼中满是泪花:

她原本有个幸福的家,2001年妹妹的降生给家人带来了更多欢乐。然而,三年前,她在新疆大学上大二时,父亲突发心肌梗死去世,家庭重担全部压在母亲身上。

“去圆梦,去当兵!让父亲在天上安心……”望着母亲日渐佝偻的身影,加依娜参军入伍。

刚到军营整理行囊,她翻看着母亲细心准备的常用药品和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疯了似的想家,没事就静静坐着发呆。

和加依娜一样发呆的,还有同批维吾尔族新兵孜比姑。刚入伍时,因为说不好汉语,她不愿与战友交流,渐渐变得敏感孤僻。

“来到连队,战友都是你们的亲人,再多不适应都会慢慢过去。”宋瑾珊的安慰温暖着她的心。孜比姑汉语发音不标准,背记业务信息时,宋瑾珊就从汉字的发音和词意教起,考试时多鼓励,孜比姑的汉语水平突飞猛进。

今年元旦前夕,班长冯霞回家乡探亲。临走前,她给每名新兵留下一张专属贺卡,叮嘱她们元旦才能打开。

终于熬到元旦,姐妹们迫不及待打开各自的贺卡,看到班长熟悉的笔迹,激动地看了又看,心里顿时暖意融融。

春节时,冯霞和新兵们视频通话,关切地询问她们的近况,几名新兵面对她们最亲的大姐姐掉泪了……

沐浴着战友情,两名少数民族女兵和所有战友一样,爱上了这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女兵班的灯泡、水管、门窗损坏了,男兵细心修理好;男兵球类、拔河比赛,女兵“啦啦队”敲锣打鼓加油助威……

女兵的细腻、男兵的坚毅,凝聚成这个边陲连队前行的力量。

“听那音乐响起来,欢乐地跳吧朋友,在那火热的节奏里……”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连队举办文艺晚会,加依娜和孜比姑手拉着手登上舞台,忘情地跳起维吾尔族舞蹈。欢快的旋律、炫目的灯光、热烈的掌声,让她们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青春的温度。

以爱为名

让梦恒久比天长

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肆虐、干旱少雨,官兵每年都要走进漫漫黄沙,投身植树造林行动。

提线打格、挖坑栽苗、培土浇水……一茬茬男兵女兵携手种下的红柳、胡杨、沙枣树,顽强地在“死亡之海”生长。

随着绿色一同蔓延生长的,还有大漠通信兵接续奋斗的荣光。

那年,下士周攀和战友奉命赴海拔4500余米的高原执行重大保障任务。辗转抵达当天,两人忍着强烈的高原反应投入工作……

那个季节,高原雨天频繁。为防止设备淋雨受潮,他们每天早上架设备,晚上及时撤收,第二天再重新架好。一次,设备试线出现问题。两人顶着烈日,调试了两个多小时。设备畅通了,两人裸露在外的皮肤被晒脱了一层皮。

去年仲夏,冯霞代表单位参加空军组织的带兵骨干新大纲集训。

参训的都是空军各部队遴选的带兵尖子,这名大漠女兵咬紧牙关冲锋在前,努力攻克一个个课目。双杠支撑前移,是新兵训练必考课目。三个女兵连“PK”,各连队选出实力最强的两名女兵,最终进行6人对决。

喝彩声震天,“兵王”轮番上阵。冯霞双臂奋力支撑,快速移动,一路拼杀夺得第一。

那个训练日,冯霞的照片被贴上“训练龙虎榜”,她的名字前面,团队番号赫然醒目。这位大漠军营的第一批女兵,轻抚掌心磨出的血印,内心的自豪如当天的阳光……

回到连队,她精心制作PPT给战友们讲述训练感悟,讲述不服输、打冲锋的战斗精神,战友们听得热血沸腾……

“汇总编撰一本话务班培训教材。”今年春节刚过,连长张文俊便带着几名女兵骨干忙碌开了。整理零散资料、输入电脑、补充缺失内容……他们废寝忘食加班。想到今后新兵训练和老兵业务训练有了“宝典”,他们休息的时间很短,但干劲十足。

一名上级领导,清楚记得去年他查询号码时的偶然对话。

“✕✕号,最后一次为您服务。”一名女兵报出电话号码后,随口加了一句。

“你要退伍了?”这位领导关切地问起。“是的。”女兵回答。

“感谢你的辛苦付出!祝愿你今后的人生梦想成真。”

电话那头,女兵沉吟一秒,用颤抖的声音说:“谢谢您,我会努力的,不让老部队战友失望。”

聊起那次经历,这位领导感慨良多:“这些年轻的士兵,在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守卫祖国西北边陲,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有首歌唱得好,这也是坚守大漠的青年官兵,心里的旋律。

留队名额有限,女兵们服役期满大都要离开部队,但大漠边陲的连队依然是她们最爱的家。张玲、王雅、洪熊熊3名女兵和男兵衣力亚尔,退伍后报考了留疆干部,继续留在驻地工作。节假日他们总喜欢回连队看看,每名新兵、每棵树都让他们快乐不已。

“军人吃苦耐劳的劲头,就像红柳扎根大漠一样种在心里。”张玲如今是一名乡镇扶贫干部。一年到头,深一脚浅一脚走遍田间地头。

有位70多岁的维吾尔族老人患有眼疾,是重点扶贫对象,张玲一有空就带着药品和生活用品到老人家中探望。老人也把她当成亲女儿,拿出自己种的大枣和葡萄硬塞到张玲手里……

“依依红柳满沙滩,颜色何曾似绛霞。”在这里,她们像红柳,将根深扎沙丘,坚守塔克拉玛干;在这里,他们的青春梦想嫣然生香,永远年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