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5G商用条件成熟 达规模可能需8至10年

2019-06-09 20:48:3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原标题:工程院院士邬贺铨:5G商用提速条件成熟,达到规模可能需8至10年,投入1万多亿)

6月6日上午,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这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

按照此前工信部的计划,中国5G应用时间表是2018年试点,2019年预商用,2020年正式商用。与原计划相比,5G商用时间大大提前。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 5G提速是技术驱动、市场需求和产业成熟度的结果,但目前还有诸多瓶颈。

提速是技术驱动和市场需求及产业成熟度的结果

中国新闻周刊:从2016年1月正式开展5G技术试验,到今天发放第一批牌照,只用了3年半时间,与3G、4G时代相比,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为何会有这样的速度?

邬贺铨:3G、4G的时候,基本都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发放牌照几年之后,我们才开始发放牌照。而到了5G,我们基本进入了世界第一梯队。目前只有韩国、美国等少数国家发放了5G牌照,而我们未来的5G规模将远远大于这些国家。

所以,虽然我们不能说是第一个商用5G的国家,但和3G、4G的时候相比,我们这次做到跟发达国家同步,而且是最早使用5G的国家之一,这其中,既有在3G、4G的时候打下的全面的技术基础,也有中国通过5G带动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愿望。

有了技术基础,而且产业准备也较充分,所以现在来看,我们已经具有了启动商用的条件。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工信部已经先后开展了三个阶段5G技术研发实验工作,实验效果不错,是否表示已经具备5G商用的技术基础?

邬贺铨:从基站的成熟度来讲,像华为这样的企业,5G基站对外发货已经超过10万个,5G基站与4G相比不仅是性能而且在体积、功耗都有很大改进,基站已经相当成熟了。

在终端方面,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商用,但网络与终端的体验并不理想,根据报道,我们的终端会比发达国家已经商用的终端好。但跟4G比,5G终端还有些问题。第一,现在终端的品种类型还不够多,不足以提供给用户更多的选择。第二,终端的价格还比较贵,可能还要等到一定的规模才能显著降价。第三,终端的稳定性等方面可能还需要考验。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停滞不前,没有商用也不可能成熟,还需要继续努力。

另外,建网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网络需要实现覆盖,否则用户体验就不会好。建网既有投资的问题,也有施工的问题,还有基站选址等问题,这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一开始商用也只能是在一些较大的城市,比较热点的地区,逐步扩大覆盖。

而且,5G的频率比实际高,在高的频率上面,传播条件会受到干扰,因此需要在商用中考验。目前做了一些预商用实验和测试,但只有全面推到商用,才是真正的检验,所以还需要在商用过程中来完善。

更重要一点,5G关键还是要靠应用和市场驱动,如果没有给用户创造价值,用户也不会去买5G的业务和终端,所以更多的要在商业过程中,不断地推动业务和应用的开发,未来更多的应用肯定是面向产业的,而产业方面离不开垂直行业的配合。

5G商用达到规模,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中国新闻周刊:4G在中国经过6年多的发展,三大电信运营商在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中投入巨大,至今尚未收回成本。现在又要开始5G的建设,成本问题将如何解决?

邬贺铨:4G的建设花了六七年的时间,大概是7000亿元到8000亿元的建设投资,相当于运营商每年投入1000多亿元,和此前每年运营商的投入规模差不多。

5G建设周期可能会比4G还要长,如果每年的投资强度还跟以前差不多的话,那么经过8~10年,投1万多亿元,差不多能完成。当然,运营商的投入还是希望通过业务运营得到回报,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业务和应用。

4G的时候投入没有得到足够的回报,原因有很多,但是你要看到在4G投入这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单位流量资费是前几年的1/10,也就是说,如果运营商不降价,应该早就盈利了。运营商也要发挥社会责任,为整个国家的信息化做一些贡献,所以看起来好像4G的建设没有创造很多的回报,但实际上这个回报不仅限于运营商收入,更体现在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上。因此,5G很大程度也是体现在社会效益上面,更多的体现在社会的信息化,以及产业数字化等方面。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消费者而言,要体验5G服务,需要更换手机,但目前测试、预商用的5G手机价格过高,令消费者望而却步,是否会对5G商用造成阻滞?

邬贺铨:一般来讲,新一代产品的规模较小,用户量少的时候,研发投资成本肯定都要分摊到销售上,自然一开始的价格都比较高,实际上2G、3G、4G开始都有类似的情况,随着用户多了,成本自然会下降。

前一段时间内没有发牌照,所有的公司只是做个样品,没有成规模,如果从样品来预估手机终端的价格,确实离大家心理接受的程度相差太远。现在正式发放商用牌照了,相当于给手机厂商一个全面铺开的信号,只要量产,终端的成本就能下降。随着时间往后推,那么终端可选择的品种多样了,有不同价格不同档次的终端投向市场,会有价格与4G相当的终端。

可能有一批感觉经济能力承受得起,而且有需求的用户会先行尝试,随着终端的价格下降,网络的覆盖范围更宽,用户也会逐渐增长,这是一个规律。如果一开始就有大量的用户,网络跟不上,也没办法做好。

中国新闻周刊:物联网或将是5G最主要的应用场景,特别是车联网技术,目前布局如何?

邬贺铨:未来辅助驾驶、无人驾驶会是5G商用的一个很好的场景,目前来看自动驾驶还是比较远一点,因为毕竟不是说有5G就行了,5G只是帮助自动驾驶的一种很好的手段,而自动驾驶还需要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包括雷达等等,还需要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升级,以及管理制度、法规的完善,所以这是比较遥远的。

从目前来看,辅助驾驶是可以做的,对5G肯定是很好的应用,此前预商用实验,也有些运营商同汽车企业合作,但也需要完善整个道路设施,以及降低联网汽车的成本等方面着力,才能带动辅助驾驶的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看来,中国要真正达到5G商用规模化的发展,还需要怎样的一个过程?

邬贺铨:到现在,我们国家3G、4G的移动的用户,只是占所有移动用户的85%左右,5G要发展到这个程度,时间不会比4G所用的时间短。4G到现在用了六七年,5G需要的时间至少比4G更长。

当然5G同样会遇到移动通信的一些问题,比如基站选址问题,尽管中国的基站的电磁辐射指标比欧美都要严格很多,严格10倍了,但很多中国老百姓还是会担心辐射,所以对基站的选址并不是那么容易。

在频率问题上,我们现在是工作在6GHz(千兆赫兹)以下的频段,这个频段与毫米波频段相比建网相对更快一些,但能得到的最高峰值带宽不如毫米波频段,所以未来中国5G还要采用毫米波频段,但毫米波频段上的频率已经预先分配给其他用途,所以需要进行协调,这里边有些部门利益等问题,需要政府来解决,包括基站的选址,也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引导。

此外,在很多基础核心技术上,还需要继续加大技术开发和可控的力度。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