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政府投入越大基层治理效能越低?问题出在哪

2019-06-13 18:58:0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原标题:政府投入越大,基层治理效能越低? 问题出在哪

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推进,各种资源要素汇集乡村,化作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劲动力。其中,政府投入尤为巨大。但笔者调研发现,一些项目工程中,政府投入越大,基层治理效能越低,资源进村遭遇“最后一公里困境”,亟待破解。

真能做到“各家自扫门前雪”,那就是治理高水平

华北某大城市远郊的一个村,是一个有500年历史的古村,人口不到500人,100多户人家。这几年,随着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政府为该村配置了7个保洁员打扫卫生,但村庄环境一塌糊涂,见不得人。

区领导到村里调研,问村干部到底是怎么回事。村支书说是因为村里缺钱、基础条件也不好,所以村庄环境治理没法搞。区领导追问,那要怎样才能搞好呢?村支书毫不含糊,开口就要50万的财政支持。区领导想看看村里到底怎么个弄法,就爽快地答应了。

其实,区领导心里明白,根子是村里自从有了保洁员以后,村民就不在意公共卫生了;保洁员看到这种情况,也就不负责任。村干部也形成了依赖思想,还是想增加投入来解决问题。

村支书在获得区领导的许诺后,开展了浩浩荡荡的村庄环境整治活动。先是请了几辆挖土机,再是趁着搞党建活动的机会,把区、乡两级的机关干部组织到村里来,还召集全村的党员一起,共100多号人在村里扫大街。区长也参加了这次活动,“混”在群众里听群众的反映,观察到了不少真实情况。让他惊奇的是,群众站在旁边一边嗑瓜子一边看热闹,像逛动物园一样,时不时指指点点哪个领导干得如何。

这位区长在跟笔者聊起这件事时,感叹了一句:曾几何时,“各家自扫门前雪”是一个讽刺;而今,基层治理要是能做到这一点,那真是高水平!

笔者这些年跑了不少地方,类似现象实在是普遍。比如,很多农田水利项目,花了几百上千万修的渠道,因为农民用水合作不起来,多年就没用过一次,最后还是废了;村里修路,到了农民家门口,各种阻挠要赔偿的,也实在是多。

政府投入越大,基层治理效能越低

这些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且国家还在加快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然而,几乎所有地方都面临着“最后一公里困境”:国家投入是不少,效率却极低;更有甚者,政府投入越大,基层治理效能反而越低。问题出在哪里?

直接原因是政府投入体系有问题。当前,几乎所有政府投资都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从资金管理的角度上说,因为项目制有一套完整程序,可以“控制”项目资金的流向,避免资金撒漏。

但笔者调研发现,不少县都形成了一个依附于政府项目的垄断市场。在这些县里,无论如何市场化运作,最后的结果通常是形成一个稳定的分利秩序——比如,水利项目总是一个老板承包,交通项目又是另一个老板承包。这些承包商,要分给有资质的建筑公司和负责实施的乡村干部一定的利益,如管理费、承包费等,不一而足,提高了项目实施的成本。

笔者和村干部多番计算发现,和村庄自主实施相比,按照政府规定的项目制的方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至少要提高20%,但质量比村庄自主实施的还要差!原因很简单,只要是村庄自主实施的,村干部都要想尽办法节约成本,村干部和村民都时刻在监督工程质量。

地处宁波市郊的集士港镇山下庄村,有较为雄厚的集体经济基础。2018年,该村主动开展村庄环境治理,请求镇党委政府允许其自主实施,保证资金不出任何问题。镇党委政府为此召开专题会议,形成了会议纪要,允许其自主实施。

集士港镇党委政府专门建立了零散工程的监管办法,每一笔资金去向都有案可查;村庄环境整治的每一个项目,都经过“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充分论证、充分公开;所有工程,都由6个项目实施点的“点长”(村民小组长)组成的理事会具体实施;所有项目都是群众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当然,还有财务透明。

项目实施下来,村集体至少节约25%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干群之间通力合作干事业,无形中提高了村级治理能力,群众满意、干部也有成就感。山下庄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一两户“钉子户”,但不用村干部出面,群众在“点长”和村民代表的带领下,对“钉子户”进行教育,自己就解决了问题。

提高治理能力,少点包办思维

“最后一公里困境”看似复杂,其实也简单。当务之急是,国家投入要少点“包办”思维,把重点转移到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来。

一是基层治理是有价值观的,要避免“施舍式治理”。基层治理并不是单纯的行政工作,更不是简单的一个一个“项目”实施组合而成的总体。国家投资不是“赋予”,更不是“福利分配”,而是为农村发展提供基础条件。美好生活的实现,还是要靠群众自己的努力。因此,基层治理尤其要避免“老好人主义”,否则,就是助长“等靠要”心理,基层治理会变得不可持续。

二是基层治理要讲究方法论。基层治理是一个需要讲究主体性,充分发挥主动性的过程。基层干部不应被设置成机械的政策执行者,而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治理者。过去多年的政策惯性是不信任基层干部,很多政策都在想方设法绕开基层干部,比如,各种涉农补贴,“直达”了农户,却同时疏远了基层干群关系;项目制基本上可以实现封闭运转,却也变得和基层干部群众没关系。这容易导致“群众无感、干部不满”。基层治理中比较合适的是,所有的政策落实和国家资源投入,都应归结到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来。只要干群关系密切了,群众被有效动员起来了,基层治理的智慧和方法就会被无限创造出来。

三是保持基层治理体制的稳定性。“乡政村治”模式是经过长期历史实践形成的治理体制,有其深厚的经验基础。这意味着,基层治理的关键还是要发挥村民自治的制度优势,要让群众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非常遗憾的是,当前基层治理创新盛行技术治理潮流,以为用一些现代的治理技术可以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或者轻易改变基本的治理单元,也以为这是一种创新。殊不知,基层治理的核心不是事务工作,而是群众工作。但凡是不利于密切干群关系的制度,都需要警惕;而凡是有利于动员群众参与的机制,都要积极支持。

来源:半月谈  作者:吕德文 (作者系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