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怕出事”而取消体育课也是教育的失职

2019-08-25 00:01:52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8月20日,在教育部召开的学校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相关情况发布会上,针对一些学校担心发生安全事故而取消体育课、社会实践的现象,教育部回应称,学校这种做法,有不当,也有无奈。

近几年,不少学校越来越“胆小”了:体育课越来越少,不组织篮球、足球等对抗性项目的活动,春游、秋游和社会实践都被取消。学生的活动时间也一再被压缩,只能透过教室的窗户,憧憬着外边的阳光。

前段时间,有个很火的段子形象地描摹出学校的无奈:第一次学生要上厕所,老师没让去,学生尿裤子了,于是被家长告;第二次学生上厕所让去了,结果在厕所摔倒,又被家长告;第三次学生要上厕所,老师陪去之后教室大乱,老师又被告。  确实,体育课难免磕磕碰碰,很难避免学生受伤和意外,在家校关系愈发紧张的当下,学校和教师是实实在在地被“告怕了”——反正高考也不考体育,索性就不上体育课了。

难道,体育课真的是解不开的死结吗?  

体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教育部等五部门共同出台的《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 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下称《意见》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规定:学校不得为防止发生安全事故而限制或取消正常的课间活动、体育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担心学生受伤而减少以至取消体育课,长此以往,只会造成学校教育功能的缺失。

微信图片_20190824134611

破解“体育课难题”,加强体育课的专业化、规范化刻不容缓。

笔者中学时曾是篮球校队成员,接受过相对专业的体育训练,也在打“野球”的过程中多次受伤。从亲身经历来看,如果上体育课只是交给学生一个篮球,让大家一起玩,确实很容易受伤。

体育课真正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同时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如果体育老师能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带领学生进行规范训练,受伤概率可以大大降低。  对于学校而言,客观理性认识安全风险的关键是做好风险防控,加强安全教育、安全管理,通过保险等各种机制分担安全风险,完善学生意外伤害险等基础保障;同时加强意外应对能力与安全保障能力。

比如,我就读的大学在举行各种体育比赛时,校红十字会急救队成员都会守在赛场,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及时救助受伤同学。

谁也不敢保证体育课一点意外都不会发生,不堪承受的安全压力,如利剑一般悬挂在学校头上。

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筑牢安全底板,依法处理因体育课意外而发生的纠纷,解除学校开展体育教育的后顾之忧。  《意见》中明确了对各类学校安全事故进行处理的机制和途径,还明确了8种“校闹”行为,依法打击“校闹”。  有人撑腰,学校更应该坚守原则。

在应对上体育课的意外伤害时,家校双方都应该严格遵守规定,通过合情合理合规的方式解决问题。这需要建立一套精细的责任分担机制,如果因为训练方式不当、安全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学生受伤,学校确实应该承担责任,其他情况则应对照参考标准另行考虑。

难题之所以复杂,在于底线不坚定、立场不明确。化解“体育课难题”,根本在于守住办学底线。学校面对“校闹”时应不卑不亢,打击“以闹取利”,摒弃“花钱保平安”思想。

同时,学校及相关部门应以保险机制为核心,建立多元化的损害赔偿机制,积极通过协商、调解、诉讼等方式化解纠纷。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