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我们去哈佛,跟这些“中国通”聊了聊中美关系

2019-11-21 01:48:1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一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应能准确判断对手实力、从容接发球,并且无论胜负,均与对手握手。

谈及48年前为中美关系破冰的“乒乓外交”,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国际政治学者、“软实力”和“巧实力”概念的首创者约瑟夫·奈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是时候琢磨一下“小球”的智慧了,当前中美两个大国的相处之道,恰如乒乓球的竞赛规则。

 

10月8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哈佛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国际政治学者、“软实力”和“巧实力”概念的首创者约瑟夫·奈教授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 谢锷 摄

约瑟夫·奈说:“就好像中美在打乒乓球,有时候中国胜,有时候美国胜。但只要一场比赛打完,双方握个手,还能愉快地开始下一场比赛,那么比赛打多了,中美两国就都会有进步,都会越来越好。”

在他看来,中美之间的竞合关系,一是要竞争有度以防因误判导致剧烈冲突;二是在一些领域继续保持紧密合作。

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和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也认同约瑟夫·奈的观点。三位“中国通”表示,当前白宫对中国及美中关系存在战略误判,应当抛弃冷战思维,回归理性行动。

 

10月8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哈佛大学,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右)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 郭沛然 摄

——主张对华强硬不是“共识”

今年7月,在美国的上百名专家学者及政商界人士发表了一封题为“中国不是敌人”的公开信。此信发表后,不断有知名人士继续签名以示支持,新增名单上包括美国前副总统沃尔特·蒙代尔。

公开信说,美国将中国视为敌人并试图让中国与全球经济脱钩的做法,将损害美国的国际角色与声誉,也会损害世界各国的经济利益;美国不可能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大幅减缓中国发展的步伐;对于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领导者的恐惧被夸大了。

参与执笔的傅高义说,这封信没有得到白宫的任何回复,但签名数量翻了一倍,实为更有力的回复。在他看来,当前华盛顿一些政客对中国知之甚少,既不关心事实细节,也不愿意了解中国正在发生什么。

89岁的傅高义自1961年开始研究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每年至少去中国一次,退休后倾注十年心血完成《邓小平时代》一书,深入了解并时刻关注中国。在他看来,“华盛顿宣扬的是,美国已有一种共识,即应当对中国更强硬。但这封公开信却表明,所谓的共识并不存在”。

“我们很多人依然认为,应当与中国和睦相处,并想方设法与中国合作,”傅高义说,“试图切断中美之间联系的一些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10月8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哈佛大学,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 谢锷 摄

作为加拿大籍中国社会史专家,宋怡明也认为,让中国与全球经济脱钩“实在是再糟糕不过的想法”,“政治上说不通,经济上也说不通。至于美国与中国脱钩,也是毫无可能,代价将不可估量”。

英国智库牛津经济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若与中国经济脱钩,西方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并不会追随美国。

——中美利益早已深度融合

谈及中国是否占了美国的便宜,宋怡明反问道:“如果中国占了美国便宜,美国为什么还要和中国做生意?既然美国公司还在签合同,就说明它们知道利大于弊。”他认为,美国一直是中国发展的受益方,特别是美国老百姓得到很多实惠。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一份报告显示,97%的受访美国企业表示与中国做生意是盈利的。此外,中美贸易每年为美国典型家庭节省850美元的开支;2009年至2018年间,仅美国对华出口就支撑了逾110万个美国就业岗位。

约瑟夫·奈指出,美国一些政客夸大对中国发展的恐慌,甚至宣扬“新冷战”,是非常危险的,事实上中美之间并非“你死我活”,双方利益早已深度融合。

“美国政府必须接受,中美纵然制度不同,也要和平相处。”约瑟夫·奈同时表示,白宫有些人声称“中国将取代美国”,实属夸大其词。

9月下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中提到,中国无意挑战美国,也不想取代美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9月在纽约演讲时说,中国没有称王称霸的基因,也无意在国际舞台上玩什么“权力的游戏”。

——中美之间始终同大于异

傅高义说:“中国经历了巨大发展变化,还将继续经历巨大的发展变化。”

短短70年里,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经济发展引擎、创新推动者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

如今的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和成长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中国人购买了大量的智能手机、品牌服装和新款汽车;中国电影屏幕总数已超过美国,2018年也是全球票房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连续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2018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近1.5亿人次……

 

9月20日,在北京王府井苹果专卖店,工作人员为顾客介绍最新上市的苹果手机。当日,新一代iPhone 11系列苹果手机、Apple Watch Series 5智能手表等产品在中国上市销售。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谈及这些不同侧面的发展成果,宋怡明十分感慨。“人们总是很容易忘记中国原来的样子。我也只有翻出老照片,才能深刻体会到,中国人是多么了不起。”他说。

接受采访的“中国通”们一致认为,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美国最需要接受、适应和妥善应对。尽管双方有种种分歧,但中美之间始终同大于异,放眼长远,共存与合作是大势。

 

8月11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折扣商品展”上,一名参展商展示中国制造的服装。新华社记者 李颖 摄

事实上,就在10月,中美双方在华盛顿举行新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双方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汇率、金融服务、扩大贸易合作、技术转让、争端解决等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同意共同朝最终达成协议的方向努力。此后,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双方牵头人多次通话,保持密切交流。

——中美关系未来依然乐观

宋怡明说,他对中美关系的未来依然乐观,一是与中国合作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收益,二是美国最终还是要承认和承担它的国际责任,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责任。

 

4月25日,在美国艾奥瓦州卡斯县大西洋镇,一台播种机在农场进行作业。新华社发

专家们提出,中美应在气候变化、金融稳定、贸易体系、全球卫生等领域加强合作,同时建议商人、学生、学者等“非国家行为体”发挥更多黏合作用,强力增进人文交流,相互赢得民心。

傅高义说,当前形势下人文交流尤为重要,所有希望美国与中国交好的人,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改善中美关系。约瑟夫·奈也表示,期待看到更多人文交流,人们有机会相互了解,才能减少怀疑、恐惧和误判。

目前中国已是美国国际留学生的第一大来源国,2017至2018年度,共有超过36万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学习。

 

2016年5月18日,在美国纽约,几名中国留学生参加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新华社记者 李木子 摄

不过,宋怡明也提到,当前美国有一些刁难中国学生、学者的做法,他认为是“极其错误的”,因此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很多美国大学已呼吁白宫重新考虑其相关政策。

如今中美之间每年人员往来达500万人次,平均每天1.7万人,每17分钟就起降一个航班。据《经济学人》杂志报道,中文已经是排在英语和西班牙语之后的美国第三大语言。

 

2017年4月6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来自休斯敦独立学区的小学生在第十届全美中文大会开幕式上朗诵唐诗《相思》。新华社发(钟佳 摄)

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展望下一个40年,约瑟夫·奈再次提到乒乓球运动。“中美关系的未来,仍需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