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事关近3亿人工资 国家出手了

2019-11-24 18:28:2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原标题:事关近3亿人工资!国家出手了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眼看就要到年底,农民工兄弟忙碌了一年,谁都盼着拿回属于自己的血汗钱,可拖欠农民工工资却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

日前,好消息传来,国家有大动作:

从2019年11月15日至2020年春节前,在全国组织开展2019年度根治欠薪冬季攻坚行动。今年10月底前发生的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和国企项目欠薪案件在年底前全部清零,其他欠薪案件在2020年春节前及时动态清零。

国家出招治“老赖”,为近3亿农民工足量按时收到工资提供了坚实保障。

时间表定了,两步走“清零”

欠薪顽疾久治不愈,已成为影响农民工进城和社会安定的大事。为啥这么难?

国务院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程介绍,违法分包、层层转包、垫资施工等屡有发生,治理起来难度较大,也是治理的难点。

那么,这次治理有啥不一样?

根据国务院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通知,此次行动非常有针对性,都是欠薪问题高发领域,行动重点如下:

1、以招用农民工较多的工程建设领域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等行业为重点;

2、突出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和国企项目,易受出口贸易摩擦影响的加工制造业企业,以及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隐患的其他企业。

时间上,将分成两个阶段“清零”:

1、2019年底前:2019年10月底前发生的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和国企项目欠薪案件全部清零;

2、2020年春节前:其他欠薪案件及时、动态清零。

时间紧任务重,欠薪“清零”到底有没有戏?

王程介绍,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以来,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逐步好转。国家统计局监测数据显示,2008年农民工欠薪率是4%,2018年是0.6%左右。目前,我国正朝着到2020年努力实现基本无拖欠的目标努力。

建立“黑名单”,严重可入刑

今年以来,辽宁、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浙江、四川、广东、广西、甘肃、云南、湖北、海南、吉林、重庆、宁夏、青海等至少18个省份先后开展了根治欠薪行动。

1、治“老赖”第一大“杀器”——建立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

一旦进入30个部门联合惩戒的“黑名单”,黑心老板日子就不好过了。

比如,限制参与工程项目招投标,信贷融资方面受到限制,不得乘高铁高档座位出行等等,麻烦大了。

今年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本级共公布了三批次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黑名单共180条,并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法实施联合惩戒。

2、治“老赖”第二大“杀器”——恶意欠薪者要坐牢

2011年至2019年9月,被移送公安机关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案件共有26719件,其中,7674人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有116人被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

这下,网友也涨“姿势”了,恶意欠薪是一种犯罪行为!学名叫“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最高可判7年。

机制要健全,功夫在平时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1-9月,各地查处欠薪违法案件7.9万件,为60.4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55.8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62.2%、54%和57%。同时,根治欠薪还存在深层次问题未根本解决、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刚性不足等问题,如何解决?

 

1、冬病夏来治,提前抓苗头

今年,全国开展了为期40天的根治欠薪夏季专项行动。通常来说,“清欠保支”工作集中在岁末年初,为何今年提前了?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分析,欠薪问题越到年底越多,集中爆发。这是由于工程建设领域长期形成了所谓行规,平时只发点生活费,“大头”要到年底才能结算。根治欠薪就要坚持把功夫下在平时,坚持日常抓、时时抓,抓早抓小,防止年底集中爆发。

2、制度堵漏洞,抓问题源头

工程建设领域还有个显著特点,通常是劳务企业(包工头)给工人发工资,由于违法分包、层层转包,用工秩序混乱,导致农民工兄弟受害者。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必须强化对企业平时劳动用工和工资支付行为的监管,抓企业工资支付制度建设,对施工企业落实按月足额支付工资、工资保证金、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等保障工资支付制度的情况重点监督检查。

来源:半月谈、经济日报

分享到: